热血青春,奋斗不止——记EVC王升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入职新能源6年,曾连续5次获得总裁奖;在ATL申请国内专利15项,国外专利13项;在CATL...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入职新能源6年,曾连续5次获得总裁奖;在ATL申请国内专利15项,国外专利13项;在CATL申请国内专利4项,国外专利1项,因在快充领域潜心深耕,获誉无数而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之为“快充王”。然而“快充王”王升威的快充之路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般平坦、顺畅,其中的磨难与历练或许只有他自己才可以细细体味,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坚持与奋斗,很难一路走来。
忍耐寂寞, 在专注中努力沉淀 
2011年,巍巍麓山的枫叶在明媚的阳光下正红得耀眼,滔滔的湘水依然孜孜不倦地奔涌向前。王升威走出中南大学的象牙塔,怀着满腔抱负开启了新能源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新旅程。此后,他几经辗转后被分到了快充组,从此与快充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在看来,快充属于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而我们公司在手机快充领域也已独占鳌头。然而,很难想象快充在当时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整个业界在这方面几乎都没有任何经验积累,全部是摸着石头过河,更雪上加霜的是快充产品几乎没有市场和客户。

刚刚接触快充,王升威内心掩饰不住地好奇和激动,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即使是最繁琐的小事,他也能干得不亦乐乎。然而日复一日,快充依然是个冷门,看到身边其他项目组的同事研发出的产品能马上产生效益,给公司带来价值,王升威说不出的羡慕。再想想自己,研究快充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产品依然没有量产,偶尔闪却的成就感也在日复一日的默默无闻中被渐渐消磨。但是天生倔强的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依然坚持认认真真埋头做技术积累,耐心等待时机的来临。因为他始终坚信只有把技术积累做好,总能迎来客户需求,产品火爆只是时间问题。难怪孙建庆曾这样评价他:“王博有一种奋斗者耐得住寂寞的特质,不像一些年轻工程师在公司待一两年,看不到希望就走了,他三四年坚持做一件事,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克服困难,在坚持中厚积薄发


在最初的两年,整个公司做快充的只有王升威一个人,快充在研发方面面临着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重压力。

然而,这一系列的困难并没有让他退却,相反,更坚定了他要在快充领域做出一番成就的决心。

“那时我就想,既然我是做快充的我就有责任把这个东西做好,无论是如何想办法,找领导求助也好,找同事帮忙也好,找资源也好,都要把这个东西做好。”

为了克服当时的资源限制,王升威的做法一是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多加班,延长工作时间。那段埋头钻研的日子,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几乎是家常便饭,甚至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也要用来加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时候节假日加班效率还高些,因为周围没有那么多人,也没有那么多干扰。”在这种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他硬是通过努力,让自己一天的工作时间实现了一天半的效果。由此可见,人的潜力的确是无穷的,尤其是当他对一样东西感兴趣时,他的战斗力是异常强大的。

后来,基于一家手机客户的需求,公司要求对接开发快充产品。当年夏天给这家公司供货的供应商包括我们公司在内有三家,但是后来到了冬天的时候,这家公司发现其他两家供应商提供的电池出现了充不进电的现象,只有我们公司的产品顺利通过考验。这家手机生产商推出一款的以电池充电速度为主要卖点的手机几乎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来势汹汹的快充热潮。从那之后这家公司也逐渐建立了对我们的信赖,跟我们签约合作,现在为止他们 90%以上的订单还是我们公司的。也正是这个契机,将王升威从快充的幕后推到了台前,成为快充界的风云人物,也让我们公司的快充产品迅速打入市场,最后才形成了在手机快充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

“为善如筑台,成功由积累”,能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段时间扎实的技术积累,如果没有过去几年持续不懈的技术积累,可能就没有这次的快速爆发。
追求卓越,在开拓中熔炼自我
随着公司消费电子类快充产品的大规模量产和快充技术的日益成熟,整个CE团队的建设也趋于完善,快充产品在业内的知名度一路攀升。

如果说之前那段沉寂的时光是王升威最享受的积累沉淀期,那随之而来的各种荣誉以及业界的高度认可却让他走入了无所适从的迷茫期。作为一个对自己有着高度要求的人,当我们公司的手机快充产品从无到有,到批量生产,再到远远超越竞争对手,在国内甚至国际都稳居首位时,新的迷茫和困惑又不知不觉地在他内心滋生了。正如后来他自己所讲:“从没有技术积累到有技术积累,我们手机快充产品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竞争对手还远远赶不上,所以个人感觉有些迷茫,做第一的时候就会迷茫。”

为了摆脱“目标感不强,对手主要是自己”的迷茫和困惑,同时基于“一方面满足自己进入新领域提升自己的需求,一方面也想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的考虑,王升威毫不犹豫地加入了CATL动力电池的快充研发团队。此时的他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技术积累、没有沉淀,之前的一切瞬间全部归零,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而他的内心却是从未有过的平和与坦然。
另辟蹊径,创新不走寻常路


作为一家高新科技型的公司,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才能有效抢占市场。

一般来讲,快充产品比非快充产品能量密度大概低5%左右,但是有些“不讲理”的客户却要求既不能降低能量密度,又要实现快充效果。王升威觉得即使“不讲理”的客户的需求也是正当的!这种情况下,王升威就想:怎么才能在不降低电池能量密度的情况下实现快充呢?经过一番探索之后,他跳出常规的思维禁锢,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充电制度优化技术——通过改变传统的充电策略来挖掘电池本身的潜力,通过这一策略成功实现了在不改变电池本身能量密度前提下的快充,也充分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快充产品在研发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遭遇了种种困境。据王升威讲,刚开始做消费电子类快充产品的时候难点重点在负极,普通的快充产品在快充时负极会产生副产物(析锂),快充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继续走下去。而解决这个问题常规方法就是把极片不断做薄,那么能量密度会很低,性价比也会很低,而成本很高。当时他就想,如果要把快充产品做好的话,首先自身目标要定的高,成本不能比非快充产品高很多,另外最好能量密度不要降低,或者损失一点点能量密度(5%以内)。虽然用极片变薄的方式能很简单实现快充,但是达不到成本和能量密度的目标。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思路,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王升威首先就向团队成员明确表示:极片不能做薄。那么如何解决快充的问题呢?团队就只能从材料方面着手,当时项目组有搞石墨的,有搞粘合剂的,有搞电解液的。在实验了无数种材料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天然石墨析锂非常少,但是天然石墨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循环不好,所以天然石墨没办法直接做快充。随后他们就开始尝试分析天然石墨改善析锂的机理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们终于找出了天然石墨拥有良好析锂特性的原因——表面有一层特殊的结构,后来他们尝试把天然石墨表面的特殊结构搞到人造石墨上去,发现人造石墨上居然也能实现同样的析锂效果,一款特殊的快充石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最终,他带领团队成功实现了产品在能量密度、充电倍率、长循环等方面同时达标,也实现了对竞争对手的快速超越。现在这种开发类似快充石墨的理念已经在行业内流行开来,这次发现对整个快充行业的贡献也不言而喻。
挑战极限,无所畏惧创奇迹
孔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挑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挑战我们无所事事甚至畏惧倒退。王升威刚刚转入CATL-EVC,还没缓过神的他就接到一个紧急而又艰巨的任务——开发PHEV的磷酸铁锂电池,一个月之内要拿到QCT认证报告,三个月要量产。从正常的周期来讲,这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面对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他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创造奇迹。

当时磷酸铁锂的PHEV领域几乎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加上工程师又少(只有两三个工程师),工作任务又紧急,所以王升威面临的挑战异常艰巨,那段时间他几乎是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工作,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当时公司的奋战一百天刚刚结束,为了按时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他又毫不犹豫地发起了项目新的奋战一百天,由于当时的工作计划异常紧迫,进度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大家都在分秒必争地赶进度,气氛紧张到让人窒息,整个项目组都弥漫着战斗的硝烟。

毫无疑问,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王升威总是能够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想各种办法去成功摆脱困境。一般来讲,新开模的电池壳子本来需要40天做好,但是他们却另辟蹊径,5天就做出来了。另外,做电池样品理论上来讲要3周,他们也是在争分夺秒中用5天时间就做出来了,这样两项一共才用了10天时间,最后QCT认证花了8天左右的时间。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从做电池到拿到QCT认证报告一共用了18天,而且壳子还是新开的。最终,王升威带领团队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前完成了公司交予的艰巨任务,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像这样挑战极限、迎难而上的例子在王升威身上还有很多。以前在CE的时候,F680项目一开始立项能量密度订的是650Wh/L,2C的目标,但是后来王升威认为如果把能量密度做到680 Wh/L的话不但能进一步提升我们产品的竞争力,继续遥遥领先于我们的竞争对手,而且还能解决用户的痛点, 他自己又根据平时的技术积累评估了一下觉得做到680 Wh/L是有可能的,所以经过他与项目组成员的充分沟通之后,立项时主动向PAC领导申请将目标调高到680 Wh/L,相比上一代快充产品的能量密度(605Wh/L)提升了12%,而非快充高能量密度产品的每一次提升一般都在5%左右。所以说:“人只要努力,潜力是无限的。”
培养人才,在工作中凝聚团队
“一定要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传授给同事,让大家都有与你类似的能力,把你的能量发散很多倍,这样我们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复制了很多像你一样风格和能力的人,你才有精力去做更高更有挑战的事情”。事实上,在工作中他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深信“把经验传授给同事,完全无保留地传递,一是可以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二是自己可以有精力去开拓新领域”。

以前在CE的时候,最早只有王升威一个人做快充,后来分来了三位新人——郑强、骆福平、高潮。当时他基本上是手把手教的,当问及他为什么需要手把手教呢?他说:“新人从学校里学到东西到工作上未必能用,而且新人个人执行欲望强,但是对未知的东西会迷茫,会手足无措。所以一开始一定要自己的经验完全传授给他们,指导他们自己做,并让他们做成功,把信心培养起来,培养起信心以后就好办了。”

一晃三年过去了,郑强、骆福平、高潮现在已快速成长起来,全部成为快充研发骨干,被称为CE快充“三驾马车”。

“一个人的能力很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无论个人还是公司要实现更大价值,达到更高的目标就必须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人多力量大。

然而一个优秀团队的打造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EVC快充团队建立初期就遇到了各种问题。由于绝大多数同事是社会招聘的,大家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企业,要把工作习惯、风俗习惯各异的人融合在一起就很麻烦。为了尽快有效融合团队,王升威当时想了很多方法:比如固化实验方案设计等常用工作流程以规范工作行为、约定并督察工作周期以提升效率等。另外,他还坚持每周召开例会,逐步形成固定的议程,比如:第一项是安全报备,我们要做最安全的电池就要在日常工作中把“安全”放在首位;第二是各个项目的风险和进展报备;第三是专项讨论,把大家认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列入日程,团队成员在讨论中分享与学习。而他自己则在会议上尽量少说或是仅仅做一些方向性的引导。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EVC快充的团队凝聚力有了明显提升,整个团队的士气也日益高涨。EVC快充团队内部的励志名言“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也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快速学习,用知识持续提升自己


带领团队的时候,王升威经常这样教导自己的团队成员:“要想工作上做好必须学习大量的知识,一定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另外,他认为只有在工作中真正需要这个知识的时候才能学的更快,因为你需要它在短时间内帮你完成工作,而如果学了知识没有及时用的话,效果就没有那么好,而且学了不用还很容易忘记,所以“工作当中快速学习非常重要”。

他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工作中他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就是“脑子里装的东西特别多,记性特别好,而且会灵活运用那些知识”。比如说团队成员做实验有些细节没考虑到;或者可能以前碰到过这个问题,但是这次忘记了;又或者是看过别人处理这个问题,但是没想到在自己工作中应用,这时王升威都会一一指出来。有时同事们聚在一起聊起王升威都觉得特别神奇,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他脑子里装的东西真是太多了。”然而通过与王升威的进一步沟通才发现,其实并不是他记性好,也不是他的脑容量比常人大,而是他善于学习、善于分析、更善于将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已经博士毕业的王升威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后。但是,当时的工作已经很忙了,如果再读博士后,精力和时间肯定不够用,最后他一咬牙:“挤时间也要读!”

一次,在他博士后出站期间公司安排他去台湾做一周的快充产品巡演,巡演中间的周末由于客户休息,是没有工作安排的,刚好可以有机会去看看台湾的风景,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结果他却哪儿都没去,整个周末都窝在酒店做博士后的出站报告,除此之外还要熬夜处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凌晨还在回复宁德同事的邮件。谈到那次台湾之行,他常常开玩笑说:“去了趟台湾却不知道台湾是什么样子。”

最后,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顺利拿到了博士后的学位证。回想起之前那段没日没夜做研究,将自己的时间用到极致的时光,他依然觉得很是欣慰。

1971年,周建人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在《红旗》杂志写下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终极赞歌,而今天,王升威为了守护自己的梦想,在新能源这片沃土上书写着“热血青春,奋斗不止”的壮志豪言,他用自己切切实实的行动,实实在在的工作,日日夜夜的奋斗,践行着对公司、对团队、对家人、对青春的承诺。

峥嵘岁月,风华正茂,青春因奋斗而绚烂。


    关注 奋斗的CATL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