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思维角度看车公庙片区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对土地、空间、资源与利益等的再分配,其本质是城市的时空计划与安排。在这项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设计中,坚持这一目标导向并用系统思维看待城市更新,能更好地对城市片区的未来“负责”。...



受深业泰然集团委托,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承担了车公庙片区历史文化、片区新型交通系统以及车公大道立体开发概念设计三个专题的研究工作。作为车公庙片区更新统筹项目组的成员单位之一,艺术中心项目组在系统解读车公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城市空间的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提出更新规划建议。本文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探索了车公庙片区城市更新。

■■■

从系统思维角度
看车公庙片区城市更新
系统思维·车公庙样本

城市更新是对土地、空间、资源与利益等的再分配,其本质是城市的时空计划与安排。在这项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设计中,坚持这一目标导向并用系统思维看待城市更新,能更好地对城市片区的未来“负责”。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我们对空间的解读必须是物质、精神和社会的统一,要在一个综合维度中解读空间。而系统思维之于车公庙,正是希望从对车公庙片区“时、空、人”等发展线索的梳理出发,读懂车公庙的故事,并在专题研究中加以应用。

基于系统思维,车公庙的历史变迁对应着历史、自然、城市等不同维度的沿革。其中,历史人文维度主要包括车公历史及深业泰然的企业文化;自然生态维度主要包括片区水系及土地变迁;城市空间维度则主要包括产业、用地及建设等。在这些不同维度的探索之下,艺术中心梳理了车公与车公庙的历史故事及其IP价值,“发现”了沉睡于泰然九路下的凤塘河资源。



车公庙片区的交通研究同样旨在站在城市的角度系统地看交通问题。通过“职住不平衡而带来的片区交通压力”、“场地低价值空间的交通潜力挖掘”、 “开发模式探索”等多方向来诊断交通现状,寻求新交通形式的突破。



车公大道专题研究(泰然九路)则更多的是通过系统思维探索之后的成果应用,包括凤塘河的开挖方案、车公文化要素的引入、滨河商业街布局、以车公大道为主的文化路径构想等。

系统思维·亮点巡礼

系统思维的运用着重于独特资源的发现,而城市规划与设计则将这些故事与资源用新的形式延伸至未来。在深圳车公庙的样本中,系统思维为在编的城市更新规划带来了三处主要的文化亮点及创新思路:“车公庙的历史文化”、“场地内凤塘河的开挖”及“广深高速路段的空间潜力挖掘”。

01 车公庙:强“共识“资源的活力打造

若是问起车公庙的历史文化,老深圳人或学者可能会用这样一句话来告诉你:“车公”作为独有的历史资源联系着深港同源的两地乡情,但深圳车公庙却在日据时期被拆除,只剩“车公庙”地名。而对于普通市民、游客以及新深圳人,甚至是在该片区生活工作的人来说,“车公庙”却只是一个与他们擦肩而过、熟悉而陌生的大标签,即便偶尔好奇也无处寻觅其渊源所在。

1986年《新安县全图》意大利传教士佛伦特里绘制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链接越来越分散,全民共识日益稀缺。地名文化作为承载历史底蕴的社会共识之一,其IP价值不言而喻。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曾编写《鹏城街话》来记录深圳的地名故事。而除了这种书面化的记载,地名文化也应该有更多的承载与创新,以更为直观、更有力量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之中。随着深圳车公庙片区城市更新推进这一契机,“车公”IP的深度挖掘与新角色、新价值的赋予势在必行。

车公·其人其事其庙

南宋末年护送宋帝南下避难逃至深圳一带,途经下沙助村民消灾解困,后驻守新安大鹏和九龙地区,保境安民有功,深受九龙、西贡乡民爱戴……车公可谓“生前为圣贤,死后封神仙”的历史英雄人物,其形象从除疫怯瘟、辟邪镇灾不断延伸至转运发财、姻缘祈福。

南宋中晚期,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自福建、江西迁至下沙。据嘉庆二十四年(1819) 舒懋官、王崇熙修《新安县志•坛庙》载:“车元帅庙,在甜水坑,离城二十里。”也就是说距离新安县治南头古城10公里的地方,即今天的福田区沙头街道下沙村。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深圳和南头时,甜水坑的车公庙被日军拆除了,用庙里的木材和砖石,运去建造深(圳)太(太平,今虎门)公路上的桥梁。(依据1930年出生的下沙村老人黄先生的口述历史)

将志书线索分条缕析,不难发现车公庙原址曾真实存在,且与下沙村的历史与发展密不可分,而“车公庙”这一地名所代表的区域也从早期基于血缘关系的下沙村逐步拓展,吸引了众多因地缘结合而共同工作生活于此的新深圳人,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车公素有“智勇双全、普济救善”的形象标签,其吉祥积极、符合时代价值观的形象应得以更好的展现与发扬。艺术中心在车公庙地铁枢纽的综合开发中曾进行这一实践。从乡土中国的神仙代言人到现代车公庙片区品牌形象大使,车公的形象塑造与宣传还需要进一步的立体化与人物化。

PS:车公庙地铁站设有2面艺术文化墙,以生动的壁画讲述南宋名将车公的人物故事,并重现轨道交通史。
车公庙地铁枢纽文化墙
车公文化

车公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符号,在两广、港澳台和东南亚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岭南流传的千百年间自然形成了丰富的表现形式。与深圳车公庙“见名不见庙”的现状相比,香港的车公庙不仅反映于地名,更有西贡蚝涌车公庙、香港新界沙田车公庙、元朗横州二圣宫三处香火鼎盛的庙宇与车公诞等丰富的节庆活动,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人流。这一深港两地的独特崇拜值得深圳车公庙片区用创新的形式去“复刻记忆”,留住并发展车公文化。

“发现“与记录历史文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基于在地资源要素的延伸与植入则将带来持续的活力与创新传承的可能性。车公庙片区现有的时尚、创意、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这些产业背后的学术、创意支持,都是车公这一品牌延伸的绝佳主题。立足于对深圳车公庙本土历史文化元素的价值回归,通过公共艺术化的、具有一定差异化的空间生产方式进行片区的城市更新与综合竞争力提升,使其在更加“名副其实“的同时具备深圳本地资源特色。例如结合城市更新、空间环境提升,将片区品牌形象融入到公共艺术、街道家具、标示等元素。此外,也可结合元宵佳节赏花灯等习俗,在车公庙片区开挖的凤塘河(现“泰然九路”,详见本文第二部分)及两侧公共空间布置灯展,提升车公庙片区的传统佳节氛围并形成固定传统节庆活动。这种基于在地资源而策划的城市事件将带来“触媒效应”,由于具备真切的情感和价值关联而成为激活城市更新的因子,有助于建立车公庙片区的独特品牌,营造社区归属感。

车公形象延展
02 凤塘河:沉睡VS唤醒的选择

办公写字楼、吃喝玩乐一条龙、金融、KTV……这些标签构成了深圳车公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地图。其实除此之外,车公庙片区也有着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南临深圳湾,东靠深圳高尔夫俱乐部,北接香蜜湖绿色走廊,经香蜜湖路可连通梅林后山。然而这些自然景观“看得到却走不通“,特别是与南边的深圳湾红树林被广深高速所阻隔,存在空间上的割裂。

在探索连通自然资源可能性的过程中,项目组通过资料调研发现:在现今车公庙泰然九路的下方埋藏着一条凤塘河。凤塘河由其上游的三道渠、来自梅林后山的龙颈溪和莲塘溪以及来自香蜜湖的香茅水四条支流在深南大道北侧汇合为凤塘河干流,再流经车公庙通往深圳湾。其主要功能为排洪和排污,全长2.47公里,流域面积14.89平方公里。现状凤塘河除深圳湾出海口为开放水面,其余河段均被覆盖。

河道的修复与城市型自然河道的塑造是设计的趋势。在“让水滨重新回归都市”这一共识的引领之下,韩国首尔市将覆盖了40余年的清溪川挖开,重新塑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河岸文化空间,彻底改变了城市面貌,在使城市中心更加美观的同时带来经济社会价值。

韩国清溪川
为了与香蜜湖及深圳湾有更好的慢行连接,在深圳市水务规划研究院的技术支撑下,项目组建议将凤塘河全水系打开,向北连接香蜜湖片区规划的水廊道,向南下穿滨河路连接深圳湾,融入休闲和商业打造沿凤塘河景观步道,联通山、湖、海。而开挖后的河道也将带来优质的商业聚集效应,宜结合整体城市设计灵活布置河上商业街,并连接到片区立体连廊系统。

凤塘河河道再造示意图
恢复场地内凤塘河将有利于车公庙片区历史和水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以水丽城”。在复兴河道的同时融入休闲与商业功能,实现从现状排水排洪暗渠到新型城市休闲河道的转变,将给车公庙片区带来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当然,凤塘河的恢复应结合具体城市更新方案,衡量效益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轻易“唤醒”。

03 广深高速路段:空间潜力挖掘

车公庙片区外围受广深高速、滨河大道、香蜜湖路、深南大道等高等级道路围蔽,这种阻隔对片区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导致了交通出行困难,噪音污染,空间、商业及城市文化活动的割裂。充分挖掘交通用地潜力,将这种利用低效的低价值土地转变为高价值的城市用地是在深圳存量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课题之一。
道路割裂城市且用地不集约


交通用地潜力的挖掘有许多经典的实例,如波士顿93号高速公路工程。主导这一“大开挖”计划的城市设计负责人、哈佛大学前规划系系主任亚力克斯•克里格教授也在上海外滩延伸、实践了他所倡导的“城市思维”理念:通过外滩隧道的“大开挖”将70%的过境交通分流引入地下,地面所释放出的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挖掘交通潜力的同时滨水地区公共空间的活力也得以激发。
在深圳车公庙区域,广深高速两侧用地由于噪音污染及道路线型欠优等问题而成为低价值用地。项目组研究建议通过以广深高速上盖为核心的综合改造工程,在优化交通的同时提高路边用地的价值,提供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及步行公共空间。广深高速车公庙路段的道路覆盖将减少噪音,整合出的周边土地可建设为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及零售商业等。而道路上盖空间则可重新开发并增加活动空间和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此外,道路两侧现有的的消极公共空间(如防护绿地)宜置换到地块内部,建设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广深高速路段上盖·缝合肌理
结语:

以上车公庙片区的研究内容不仅是系统思维指导下的设计创新,更具有“城市双修”的实践意义。凤塘河的水系再造工程、车公大道(泰然九路)的城市设计、景观及绿化工程,是对车公庙片区的生态修复,也是重新联通区域山、水、湖、海等城市生态大格局的创新思路;广深高速路段的空间潜力挖掘,是片区建筑更新模式的创新探索,同时也是对城市公共设施短缺现状的城市修补。车公庙的文化历史则是一条穿越时空、串联古今的绝佳线索,与无数人挥洒血汗所谱写的深圳发展故事同行,将车公庙的独特基因以最为生动而深情的方式娓娓道来并不断延续至“已来的未来”。期待联合项目组此次基于系统思维的城市更新统筹设计工作,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创新与传统并存、更加宜居宜业的车公庙。

参考文献:

《深圳民俗寻踪》廖虹雷

《从波士顿、上海双城“大开挖”项目看城市思维》王伟强


    关注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