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道德经》领悟太极拳的奥秘(一)

 

大家知道,太极拳产生于中华民族的皇天后土,扎根于以儒、道、释为代表...





大家知道,太极拳产生于中华民族的皇天后土,扎根于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其中道家思想无疑是其最主要的理论来源,而老子的《道德经》又是道家思想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追根溯源,从老子《道德经》所蕴含的博精智慧,来领悟太极拳的奥秘,必然会给我们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当然,这种立论的高度,决定了它的局限,只能是个人的一点体悟,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师长和拳友多多指正!

老子的思想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那肯定就是“道”了。历代太极拳大师们也说过,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那究竟什么是“道”呢?《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对这六个字的解释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既然道是不可说的,是说不出来的,那又如何体道修道呢?古人自有他们认知万事万物的方法,那就是用“观”的方法。儒、道、释三家都用这个方法,儒家观过、观言行、观喜怒哀乐;释家观空、观五蕴、观前世后世;道家则观无、观有、观妙、观徼。老子就是用观的方法告诉我们道是什么,怎样修道。



道家把体道修道分成了三个层次,也叫过三关。第一关初关,就是要知道这个“道”的内涵是什么。这一关就是要观出“道”的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一章)这四句话告诉我们,道的内涵即是“无”,又是“有”。“无”是创生天地的本始,“有”是生育万物的根源,先有“无”,后有“有”,无中生有。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出道的奥秘,从永恒的“有”中可以观察到自然的边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从缓慢松柔入手了。之所以一开始反复强调缓慢,强调松柔,强调用意不用力,目的就是为了回到“无”的状态,也就是为了生出那个真正的“有”。那么,从无到有的关键在哪里呢?换句话说,怎样才能做到无中生有呢?老子一语道破了玄机,他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这两句话真是至理名言,是老子参透了宇宙人生之后的总结。也是对《周易》周而复始,循环往返,永不停止的最好解读。它决定了太极拳独有的反向思维方式,正是这种遵道而为的反向思维,成就了太极拳在武林中后来居上的地位。也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广受欢迎,老少皆宜,拥有数以亿计习练者的武术运动项目。讲具体一点,我们从学练太极拳开始,就要把我们从小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用力习惯做一个彻底的颠覆,就是反方向走,往回走。我们从小练习或从事的运动项目都是做加法,也就是有上加有,尤其是现代西方的竞技运动,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断挑战人类的生理极限。我们可能已经习惯或适应了这样的运动方式。现在,我们有缘接触了太极拳,以老子为代表的祖先的智慧告诉你,这项运动和你已知的运动方式恰恰相反,它让你做减法。它要求你安静下来,完全放松,缓慢轻柔地以腰为轴,由意念引导四肢做各种螺旋的圆弧动作,不但不用力,还要在反复的习练中逐步去除身体原有的僵硬和拙力,去除的越干净,你的身体就会产生出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就是无中生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老子用水和婴儿的特征为我们做了诠释。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水具备最高的善德,柔弱、居下、无为不争,所以水最接近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七十八章)在谈到婴儿时,老子说:“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十章)婴儿的阴阳二气,即元精元神是最纯真的,是不分离的,所以婴儿才是至柔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婴儿具有最丰富的美德,所以他就是“道”的化身。与此相对则是“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现代各种挑战人体极限的竞技运动,其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也是有目共睹的。“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洞悉了这个奥秘,就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太极拳的大门。无论你是练哪一门,哪一派,在明师的言传身教下,经过3-5年(因人而异)坚持不懈的练习,以心观心,以身观身,你会感觉到身心发生明显的变化。过去急躁偏执的个性变得沉稳和适度了,争强好胜变得节制而谦让。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健且富有韧性,饮食、睡眠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一些困扰多年的慢性病竟神奇般地不药而愈。更加神奇的是有了内劲的感觉,刚开始,若有若无,逐步的内劲的走向越来越清楚,再往后,“以意领气,以气催形”的太极反应就出来了,用意不用力的习惯就形成了。至此,恭喜你!你已通过了体道修道的第一关,正式迈进了太极拳的大门。即道家所称的“练气化精,练精化炁”,也就是《太极拳论》所说的“着熟”。乃为明劲。
体道修道的第二关,道家称之为玄关。在第一关我们观出了道的无和有,先无后有,无中生有。相对应而言,“无”就是阴,“有”就是阳。到了第二关,老子告诉我们要从无和有中观出两者的“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第一章)这个很了不起,在老子看来,“无”和“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是一回事,是“同”。老子还提出了一个词叫“玄同”,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就是玄同。庄子也发挥了这一观点,在《齐物论》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都是一回事,无即有,有即无;无当有,有当无。从阴阳来说,阳不异阴,阴不异阳;阳即是阴,阴即是阳。这和《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完全一样。在《道德经》第二章,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事物的对立与统一。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正是对这一辩证思想的一脉相承。他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那什么是懂劲?他讲:“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一关,道家修的是“练炁化神”,乃为暗劲。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小编微信:AZJSLC

投稿邮箱:2927088573@qq.com

欢迎广大拳友投稿

平台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原作者看到本人文章可与我们联系


    关注 太极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