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贴近老子》后续的几点随想

 

写完《努力贴近老子》后,仍觉意犹未尽,再补充几点随想吧。...



写完《努力贴近老子》后,仍觉意犹未尽,再补充几点随想吧。

   
一、要详细解说老子的《道德经》,可写一篇很长的文章。但为了让人们先有一个简明扼要的概念,只好尽量从略了。

记得二十年前,曾有一批好学之学生问我:如何把《道德经》和《人生的道路》结合起来学习?

我笑了笑,说了几句话让他们参考:

“道通天下方证道,名扬海外不为名。”

“世间上,宇宙里,一切事物的关系都是相对而存在,相容而稳定,相和而共鸣的!”

“有所求而不强求,无所求而无所不求,最终达到无所不能求!”

可能到现在,这几句话对于解读《道德经》和《人生的道路》仍然有参考的作用。

——《浅谈文化》P43


二、深刻认识与熟练把握“道”与“度”。

在中国的古文化里,“道”与“度”这两个字的丰富含义对人的立身处世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古语(雅言)“道”和“度”同音,但含义不同。

“道”的主要含义就是道路、道理、道德。作动词用时,含义是“说”或“讲”。

“度”主要的含义是适宜,如适度、程度,分寸拿捏得好(准确)。作动词用时,读音不同,如量度。

“适度”是老子倡导的处事原则。如不妄为、不强求、不干涉、不相争等许多个“不……”都体现了这个“适度”的原则。

能紧紧把握住“适度”这个原则,才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化祸为福、转危为安。但要把握好“适度”,则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如一个人当遇到对自己似有不利的情况时,就很容易产生或愤怒、怨恨,或急躁、无奈的情绪,怎能很快找到“适度”的方法来处理呢?
三、《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觉得这句话最令人寻味。

应该怎样理解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呢?

“死而不亡”给予人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

若以目前人类对宇宙人生种种自然规律的有限认识而言,所谓“死而不亡”可解释为“精神不灭、永垂不朽”或“即使是死了,其高尚品德、伟大精神仍然令人永远不忘”。

若以有关宗教的善恶报应和轮回报应的观点来推论,可理解为“肉身虽然死去,但其灵魂不灭!”或“这一次的生命方式结束了,却以另一种生命形式存在。所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死亡”。

——《浅谈文化》P45
如果顺着老子所揭示的“道”来分析推理,可能又是另一种答案。

老子认为“道”是来自鸿濛未分的“无”(即最高层次的自然力量),因此“道”是永恒的。而永恒的“道”创造了万物(包括人),所以,万物和人都具有了永恒的因素。但是,相对于天、地来说,人的道德是最低层次的,故此必须不断地悟道、修德,才能最终得道而获得与天地共长久的永恒生存的资格!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丧失所拥有的生命力的人,就会活得长久”。老子反反复复提出的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正心修身之法,正是为了让人们不要轻易丧失所拥有的珍贵的生命力!这和“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的含义是相通的。

这几种推论,你认为哪一个更贴近老子的本义呢?

——《浅谈文化》P46


↓↓↓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 


    关注 高雅文化传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