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西班牙海上霸权的不是英国人,是这位荷兰传奇将领!

 

他还是战列舰之父。...



童欣
 / 
夜黑如漆。

强劲的西风吹动帆索,噗噗作响令人厌烦。可是在荷兰联省共和国舰队司令马特恩•特伦普的耳朵里,这简直是天籁之音,因为它将可怕的英国舰队隔在了1.5英里之外——这最后一步英国人就是追不上来。

特伦普并不是一个胆怯之辈。1639年的顿斯海战,他决定性地击败了一只西班牙无敌舰队。被三十年战争深度套牢的西班牙人,国力已衰竭,不能恢复和维持其海军力量,荷兰人夺得了欧洲海上霸权。

顺便说一下,1588年那只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之后,西班牙国力、资源仍然极其雄厚,又先后建造了四只无敌舰队,而且西班牙的运宝船队也得到了更好的护航。此后的英西战争,英国人虎头蛇尾,多次惨败。当时的英国在欧洲只是一个二流岛国。

特伦普对海军战术也有重要贡献。为充分发挥新型战舰的性能,特伦普在顿斯海战中首创了“列队战术”。之后数百年各国海军中的灵魂“战列舰”由此得名,指的就是有能力执行“列队战术”的大型军舰。
1639年的顿斯海战


这样一位传奇将领感到恐惧,是因为己方舰队劣势明显。实力不如英国,却必须与之决战,这是为何?因为英国的海上封锁,已经套到了“海上马车夫”的脖子上。撕裂封锁是荷兰唯一的生机,特伦普决心留在原地,为祖国的生死存亡而战。而他自己的生命,仅剩下最后几个小时。

这是1653年7月31日凌晨荷兰谢文尼恩附近的海面。

拂晓将至,风快停了。

风帆时代怎样实施海上封锁?

铁路出现之前,海运与河运是人类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所以古今中外,商业大都会常常位于水路交通便利之处。可是,这便利仅仅存在于和平时期。沿海城市会往往因为这种便利而对外贸产生强烈的依赖,一旦敌方舰船封锁港口,必将陷于极大的困境。

反之,若对方不是一个商业帝国,而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内部贸易为主国家,则海上封锁所能达到的效果就有限了。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中英国曾经多次封锁中方港口(广州、厦门),但效果不大,而一旦占领镇江,切断大运河,清廷当即求和。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海军强大的商贸帝国雅典曾经长期封锁斯巴达,但并没有给这个农耕城邦以致命打击,而当雅典的海军主力覆灭于西西里,斯巴达人反过来封锁雅典时,雅典人除了投降别无选择。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场战役


在十九世纪以前,海军的封锁战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抵近封锁”是指直接把敌人堵死在港内,“片板不许下海”。这样干的好处是防范严密,可是由于舰队必须一直停留在远离本方基地的地方,一旦有风暴袭来,亦或是敌方突然杀出,就会防不胜防。比如在第二次希波战争中,薛西斯一世误以为希腊诸城邦崩溃在即,试图用波斯舰队封死萨拉米斯港,结果在狭窄的水道中被希腊舰队的突然袭击击溃。

与之相对应的是“视距外封锁”,或者叫“宽松封锁”。其核心目的并非是长期封锁港口,而是要诱使敌方主力舰队出战。在“视距外封锁”中,封锁方的舰队远离对方港口,逡巡在港口和海岸上的敌人刚看不到的地方,以干扰为主。一旦敌方舰队不厌其烦,倾巢而出,封锁方舰队即可捕捉并歼灭之。纳尔逊在特拉法加海战之前,正是用“视距外封锁”引出了法西联合舰队。不过,“宽松封锁”在封锁效力上自然比不过“堵门”,如果对方就是不上钩,情况就会变得很尴尬。

既要避免“抵近封锁”的风险,又要施加足够大的压力,封锁方有时候会采用“远距离封锁”: 舰队在港口之外的大海上巡逻,干扰或击沉进出港口的船只。广阔的大海看似浩瀚无边,但考虑到礁石、洋流和季风等因素,常用的海路实际上数量有限。何况封锁方并不需要击沉每一艘商船,而只要击沉得足够多,让港口城市的商业成本上升到不能忍受的程度,就足以令对方屈服。

有了距离的保护,一般不会再因对方的舰队或火船的突袭而手足无措。但这种封锁方式需要实施方有较多的战舰,而且对战舰的机动性要求高,所以16世纪以前的帆船几乎都无力实施这样的封锁。随着大航海时代帆船技术的进步,高性能的风帆战舰使得“远距离封锁”成为了海上封锁的常用手段。本文开头所述的第一次英荷战争中的谢文尼恩之战,正是这类封锁的结果。

英荷海上争霸

曾几何时,英荷两国互相支援,先后都把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打得灰头土脸。而当共同的敌人西班牙相对衰弱之后,究竟应该由谁来主宰海洋?这终需做一个了结。

荷兰先拔头筹。1639年由特伦普率领的荷兰舰队在顿斯海战中重创西班牙海军,率先夺得了欧洲的制海权。就在与荷兰争霸的关键时刻,英国发生了内战,即所谓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荷兰传奇将领特伦普


荷兰自己虽是共和国,但其执政奥兰治家族的威廉二世却在这场内战中支持了自己的岳父: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来自荷兰的金钱让这位在伦敦已经不得人心的国王能一再组织力量与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对抗。尽管押错了宝,但荷兰人也不算太亏,他们利用这段英国人自相残杀的时间巩固了自己的制海权,并让自己的商船队超过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总和。1648年荷兰与西班牙签订了和平条约,算是获得了旧霸主的认可。

然而,荷兰的这段“黄金时代”里也埋下了两大隐患。第一是在战胜宿敌西班牙之后未能继续重视海军的建设,而是资金转移到利润丰厚的商船队上。这导致1650年之后的荷兰舰队不但在舰船数量上处于劣势,而且在航速和火力配备上也不如英国人。

第二是荷兰干涉英国内战又压错宝的后果,是深深得罪了“护国公”克伦威尔。1849年克伦威尔砍掉了查理一世的脑袋,次年他又领导英格兰共和国议会通过《航海条例》,规定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其他国家的制造产品,必须经由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销殖民地。明摆着,这是冲着“海上马车夫”来的,很快就有不少荷兰商船因为不愿遵守《航海条例》而被击沉。战争已经无可避免。

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后,荷兰人突然发现,自己的海军实力已经落后于英格兰。特伦普只能依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在战争的开始阶段与英军大致打成平手,并在1652年11月的顿格尼斯海战中力挫英军,暂时保住了英吉利海峡内的制海权。

然而,与相对松散的联省共和国相比,英格兰的“护国公”显然有更为强劲的手腕来整合国内的资源,更多的人力(强征商船船长入伍)物力被投向海军,导致英格兰海军愈战愈强。
“护国公”克伦威尔


同时,英格兰海军已经完全掌握了特伦普所发明的“列队战术”,在1653年3月的波特兰海战中将企图封锁英格兰的特伦普舰队打得落荒而逃。英国舰队在取得制海权后,随即封锁了荷兰海岸一线。不久后,在6月2日的格巴德海战中,英军又击沉荷兰战舰六艘,俘获十一艘,进而将封锁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海。数月之内,荷兰这个贸易帝国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阿姆斯特丹和其他沿海城市甚至出现了粮食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荷兰已经愿意屈服,可是英格兰共和国的“残缺国会”开出的条件之一竟然是要荷兰联省整体加入英格兰共和国(英国人敢开这样的条件是因为部分荷兰共和派也有此想法,此事原委复杂,在此按下不表)。这样苛刻的条件连克伦威尔都觉得过分,他试图协调双方的立场但没有成功。荷兰人只能再次为独立而战了。

谢文尼恩海战:特伦普战死

1653年7月24日,特伦普带着他的八十多艘战舰和五条火船从马斯河中驶向大海,试图先与北方被英军困在特赛尔岛附近的维特•德•威斯舰队汇合。
谢文尼恩海战发生的海域


当英格兰的海军上将乔治•蒙克发现两支荷兰舰队有汇合的企图时,决定调头迎击特伦普,先消灭荷军主力。

7月29日清晨,英军的瞭望员发现了正在沿着海岸向北航行的特伦普舰队。而当特伦普也发现英国舰队主力之后,他立即下令转头向南避开英军。因为他既不想在与威斯的舰队汇合之前进行决战,又试图将英舰引向南方以有利于威斯脱困。

英国人当然不愿让他称心如意,在追击了整整一天之后,蒙克舰队终于在下午五时左右追上了特伦普。蒙克不等全部军舰到达,立即以自己配备了八十八门大炮的旗舰“决心号”带领着三十余艘战舰轰击特伦普舰队的后卫。

这场遭遇战混乱而激烈。匆匆降临的夜色使得荷军有机会撤离战场,但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损失了两艘战舰。尽管代价不小,特伦普还是用自己的机动引开了封锁特赛尔岛的英国海军,威斯脱困后驶入英吉利海峡,寻机与特伦普汇合。

在7月29日的那个茫茫黑夜里,蒙克指挥舰队继续向南航行,他相信特伦普一定会躲在南边的某个避风的海湾内,不久就可以把荷兰舰队堵在里面,来个瓮中捉鳖。岂知老谋深算的特伦普竟然利用黑夜的掩护,径直从追击自己的蒙克舰队面前驶过,然而再折向北方,继续靠近威斯舰队。

30日一天,附近海面都刮着强劲的西风或西北风,蒙克舰队和特伦普舰队都难以向北机动,威斯却可乘风在30日下午在靠近谢文尼恩的海面上完成了与特伦普舰队的汇合。蒙克的舰队就在南边不远处,极端不利的风向让他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敌方会师。威斯带来了二十艘战舰和四艘火船,使荷兰舰队在至少能在舰船数量上与英军旗鼓相当。

7月31日清晨,劲风停了。数万名水手用过早餐,准备迎接朝阳和命运,对其中的数千人而言,这是最后的早餐和日出了。7点左右,风帆满布的海面上传来第一声轰鸣,谢文尼恩之战开始了。
谢文尼恩之战


蒙克将拥有一百二十艘船英格兰舰队分为三队,自己坐镇旗舰“决心号”,率领红色分舰队作为总指挥,约翰•劳森在旗舰“乔治号”上指挥蓝色分舰队,威廉•佩恩在旗舰“詹姆斯号”上指挥白色分舰队。荷兰舰队有五个分舰队,但最重要的是特伦普舰队和威斯分舰队。

在战斗初期,风向对荷兰舰队有利,经验老道的特伦普迅速抓住战机,以自己的旗舰率领所辖分舰队用“列队战术”直透敌阵,很快就将英格兰舰队的战线撕开一个口子。

正当荷兰舰队士气高昂,“以次俱进”的时候,英军蓝色分舰队射出的一颗子弹穿透了特伦普的心脏。很无奈,就那个时候的火枪射击精度而言,这只能说是上帝的一个残酷的玩笑。为了避免士气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旗舰上的下属隐瞒了特伦普的死讯,这既是为了保持本方的士气,也是为了避免让英国人知道自己最为惧怕的对手已经不在人世。

此时的风向暂时还对荷兰人有利,荷兰的火船乘着风势冲入英军队列,英舰“橡树号”最先被点燃,继而沉没。不久,英军红色舰队詹姆斯•匹考克海军中将的旗舰“胜利号”也被火船撞上,匹考克身先士卒指挥水手们扑灭了大火,但自己却被严重烧伤,最终不治身亡。另一分舰队的托马斯•格拉夫斯海军少将,同样也因为遭到火船的袭击而殒命。

但在炮战方面,荷兰人一直都处于下风。双方的舰队都采用“列队战术”,相互从对方的舰队中穿过,尽量发挥侧舷火力,而且都没有试图进行“跳帮”夺船。中午一点左右,风向开始有利于英国舰队。本来就火力强劲的英军从此占据压倒性优势,而早就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的荷兰舰队委实无法在支撑下去了。

这时已经接管了舰队指挥的威斯下令撤退,尽管这避免了全军覆没,但沉重的损失事实上结束了整场战争:荷兰至少有十四艘战舰被击沉(英国人宣称击沉了二十到三十艘),除特伦普之外还有八位船长和不计其数的水手阵亡,五位船长和一千三百多名水手被俘虏(或者说被救起)。英格兰方面的损失较小,但并非可以忽略不计:两艘战舰被击沉,至少战死了包括两位将领和五位船长在内的二百五十人,伤七百人。

残酷的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深夜,由于海战的地点离荷兰海岸不远,应该有不少荷兰百姓目睹了这场事关国运的战斗。当他们看到燃烧的英舰与映衬着初升的朝阳,他们是否曾欢欣鼓舞?当他们看到荷兰战舰最终不敌英舰时,又将是怎样地沮丧?战斗发生的当月,荷兰画家Jan Abrahamszoon Beerstraten就以站在荷兰海岸上的视角开始了他的系列画作《谢文尼恩之战》,在当时,这速度已经算是实况直播了。

荷兰战败了,但特伦普及其手下的顽强抵抗并非徒劳无功。事实上,由于英格兰舰队被击伤的舰只甚多,亟待修理,已经无法再按计划对荷兰海岸实施封锁。在和平谈判中,英格兰国会放弃了吞并联省共和国的企图,在荷兰服软承认《航海条例》情况下,与其缔结了结束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威斯敏斯特条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克伦威尔为了扶植荷兰的共和派并打击荷兰奥兰治家族的势力,坚决要求在《威斯敏斯特条约》中加了一条秘密条款:前荷兰联省共和国执政威廉二世的儿子、年方四岁的威廉三世,未来不得担任荷兰执政。谁知数十年后风云变幻,克伦威尔自己都被拖出来鞭尸了,而当年他废掉的“荷兰太子”却在“光荣革命”中被英国人请回家当国王。

造化弄人,莫此为甚。

注:文中日期依据的是当时英国采用的儒略历,如果是按照荷兰采用的格里高利历,各个日期要相应推后11天。1752年后,英国与荷兰一样采用了格里高利历。

>[b] 推荐阅读 


    关注 冷热军事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