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风景线】中学历史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摘要历史学科,以其广泛的包容性,独特的人文性、思辨性、逻辑性等特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







摘要



历史学科,以其广泛的包容性,独特的人文性、思辨性、逻辑性等特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优势。文章分析中学历史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不足,提出中学历史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明确创新人才特质、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改革课程结构、实施教学变革、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
关键词:历史学科  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如何求解“钱学森之问”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探索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这为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中学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历史是社会学科中最有价值的学科”。历史学科,以其广泛的包容性,独特的人文性、思辨性、逻辑性等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的优势。研究历史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历史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对策,无疑对历史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指导作用。
一、中学历史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一)中学历史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一定成效
1
教师对历史学科在培养创新人才优势的认识在提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方面具有特殊优势。教师们认为,“历史的过去性为人类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对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具有积极意义,而想象力是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合理的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再造历史事实,去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历史创新素材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品质都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包括政治、地理、军事、经济、文化、科技、艺术、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纵横交错,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教师在讲授历史的过程中,可以把历史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积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这表明教师对历史学科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优势认识在提升。
2
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探索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师们教学观念正在从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一线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探索。一是历史教师能引导学生提出含有创新思维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二是历史教师能引导学生小中见大,在别人己经习以为常的情境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三是历史教师能引导学生用批判的、反思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如,历史上留下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如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对辛亥革命胜败的分析等,学生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不拘泥于教师和书本,提出自己的见解,都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3
考试评价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提高


通过对历史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题目进行分析,可清楚地看到:历史高考试卷从命题形式到考查创新思维能力题目所占的比重,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命题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能力考查越来越突出。从题量与分值来看,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题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题型方面,主观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重明显大于客观性试题。这些题型:一是撰写历史小论文;二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当今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三是要求考生能够从历史材料、历史或现实事件中得到启示;四是依据所给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一定的历史事件做出评价,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主观性试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中考考题也依据高考题型,越来越多体现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如撰写相关历史小论文、谈历史人物对自己成长的启示等,单纯靠记忆得高分已成为不可能。从高考、中考试题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考试评价对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提高。
4
教学方法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摈弃强行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建立起积极引导,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们创造性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能主动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开放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中学历史学科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1
传统师生观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教学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这是开展教育创新的前提。但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是课堂的主宰,在这种观念主导下建立的课堂,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缺乏主动权,学生不能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没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过程,学生大脑变成了记忆的容器,创新思维离学生越来越远。
2
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缺陷不利学生的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史实”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在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出现诸多困惑。比如,如何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的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史料创新思维的道理与方法?如何处理好教材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做到教师既能引导学生思维又不控制学生思路,学生既积极思考又不放任自流?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教育评价偏差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评价驱动着课程、教学,甚至整个教育。评价什么、怎么评价反映着我们在学生身上追求何种教育结果,反过来,追求何种教育结果又决定着我们将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但现实的困境是:我们期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我们的评价却在引导学生走向一条狭窄的歧路。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果的最主要依据依然是考试成绩。考试以闭卷为主,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规范,轻创新。在这种僵化的考试评价模式下,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创新思维被抹杀。即便有些好的评价改革措施,因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时间、精力和考试压力的制约,往往无法有效实施。这种片面的评价观严重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
4
学生因素影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受功利思想影响,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无用,历史是过去,既不是能够直接带来物质利益的价值载体,也不能给急于求成的学生直接带来分数的增长,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二是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因素也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的语文功底较好,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就较强,而且表达出来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词语搭配恰当;相反,语文知识和功底较差,就会词不达意。如果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得好,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就会有正确的空间概念。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得好,就会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强。

二、中学历史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
(一)明确创新人才特质,坚定推进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品质的人才。创新人才具有多种核心特质。林崇德认为创造性的人才在智力上有如下特点及其表现:(1)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特点;(2)思维加想象是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3)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被称为灵感;(4)在思维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5)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它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人才在人格(或个性)上有8个方面的特点:(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可见,创造性人才不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且更重要地表现在非智力方面。因此,明确创新人才特质,坚定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
(二)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应试教育迫使大多数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应付各种考试上,他们没有时间去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知识,不能进行教改实验和总结教改经验。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创造素质的形成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激发诱导作用。没有创新型教师,怎能培养创新型学生?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一是不断完善以历史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二是注意保持历史专业知识结构的活跃状态,多关注学科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注重教学反思实践,避免僵化。三是改进获取历史专业知识的方式,从单纯接受式转变为多途径的自主获取式。
(三)改革课程结构,为创新潜质的学生搭建平台
现行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必修课比重过大,选修课和活动课过小,造成学生的课程选择和自主活动的时空非常有限。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结构,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活动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要提供多种辅助的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以拓宽、提高、有特色为出发点设置选修课系列,开设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
(四)实施教学变革,培养创新人才
1
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行教学民主的前提。在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灌输、移植知识的角色,其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赋予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表现自我、发展能力的平等机会,以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贯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希腊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创设一种赋有浓郁情趣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必然能引起他们或激动或愉悦的学习情绪。就方法而言,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体验法、激发辩论欲望教学法,这些方法侧重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藉问题引发思考,又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使问题与思考产生良性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
3
实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行启发式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要发掘一些有一定思考价值的内容展开教学对话,以启发他们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鼓励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平常事物的不平常之处;鼓励学生要敢于、善于挑战权威、质疑权威等。
4
进行多种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和推理的能力,教师可提供两三则材料给学生,从多种材料中立一意,训练学生的归纳统摄的聚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克服原来的思维定势,变换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可用因果关系反转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相似联想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5
倡导研究性学习,开设历史课外活动课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行研究性学习和开设历史课外活动课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历史研究性教学方式主要有: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报纸、撰写调查报告、组织辩论会。在历史教学中开设课外活动课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好形式。实施课外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历史课外活动课主要通过参观、报告会、编演历史话剧、故事会等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环境
没有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人才培养的一切理念与目标最终将会落空。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创新风格必要而迫切。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应只关注问题的答案,也要关注其学习的过程、思考的方法,肯定其思维中的闪光点、创新性。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应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上来。政府要改革“拿分数说话”的考试制度,积极推进在中、高考成绩基础之上的学生平时成绩、表现等为重要参考的高一级学校招生制度,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

[2]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3]石岩.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4(5).

[4]刘传德.借鉴国外历史教育经验的思考[J].史学史研究,1998(4).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李小红.论教师促进教学对话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8(17).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中学

欢迎关注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中学官方微信平台!我们将为您实时更新学校的最新资讯与前沿信息,及时发布教学动态及师生风采!

长按指纹识别即可关注



本微信账号由微联传媒技术支持并同步发布


    关注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中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