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银行间债券市场难忘的瞬间

 

关注债市,关注债券圈。...




作者: 景乃格导读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1997-2017年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波澜壮阔,成为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建设做出了有目共睹巨大的贡献。

我有幸从1997年就开始作为中央结算国债登记公司的一员,参与到中国银行间债券的建设当中。回忆过往,感慨万千,其中有许多值得纪念的难忘瞬间。

中国银行间市场顶层设计赶超欧美

1995年-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及中央结算公司等机构人员一起参与了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关于中国政府债券簿记系统建设的课题,围绕着中国债券簿记系统的建设及未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调研。1998年当时我有幸作为课题最终报告的翻译人员参与其中,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课题组在世行专家的帮助下,参考了欧美各国家的簿记结算系统的模式,总结了各国系统的优劣;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课题报告撰写出了符合中国当时金融状况、风险防范机制健全的中国债券簿记系统的基础构架。可以说中央国债登记结算系统正是在这个课题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而且,正是因为我们比欧美先进国家建立系统晚,总结了他们的经验教训。中国债券登记结算簿记系统作为银行间市场的重要核心基础设施,其优越的性能表现的后来居上,从这二十年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来看,1998年的这套先进的系统建设有效的支持了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过程。 

记得1998年8月在桂林召开课题报告结题讨论会,当时参加的人员有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张新主任、财政部当时的高坚司长、以及世界银行的三位专家Daniel、Mendenz、Margarita等课题组的部分人员。当时的照片还有留存(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记录了我们充满激情的年轻影像,二十年回首,这是第一个值得记忆的瞬间。

第一次的境外中债培训

银行间债券市场最初起步是很艰辛的,也是经历从初级阶段到突飞猛进发展的一个过程。一般认为中国银行间市场建立的时点是1997年6月19日,由民生银行的交易员董虹和建设银行总行交易员戴晓春顺利达成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首笔交易,债券品种是96国债(6),成交价109.88元,卷面5000万。刚开始,市场参与者单一,只有19家银行,每天的交易结算量在1000万和10亿之间徘徊。清楚记得1998年 8月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日的交易结算量达到100亿时,我们公司的同事们很为此欢呼雀跃了一阵。对比一下今天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规模,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债券全年结算量(包括现券及回购交易)为579.7万亿;日均结算量(包括现券及回购交易)2.32万亿;平均每笔结算量(包括现券及回购交易)为2.73万亿,结算额是1998年的230倍,债券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市场部全体同事在成方街甲33号的照片合影)。

1997至2000年,在这短短三年,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很惊人;当时我们感觉最迫切的是从事债券交易结算的金融机构严重缺乏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制约了市场和债券业务的发展。在这个背景前提下,中央结算公司开始组织全市场的债券交易结算培训工作,作为公司培训工作主要的牵头人,我和同事们完成了银行间债券交易结算的培训体系建设,教材的编写和计算机考试题库设计等工作,一批批的经过培训的债券结算从业人员走向债券交易结算岗位,为各家银行金融机构从传统的信贷业务向市场化的投融资业务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银行间市场规范健康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记忆深刻的是2001年6月中央结算公司市场部第一次组织当时的主要30家市场成员,去香港汇丰银行参加为期一周的债券交易结算培训。当时是香港债券发行部董事的何善文女士(现拟任汇丰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筹)首席执行官 总经理)全程负责联系组织香港汇丰银行从事债券交易、研究、托管及风控等各业务条线的部门负责人,轮流从早上九点开始至晚上六点,给我们进行培训授课,其密度之大和时间之长大大出乎培训人员的预期,因为不适应香港室外面炎热办公室空调寒冷的情况,当时很多人因为整天在空调房间里都得了感冒,还是带病坚持培训,因为大家知道这个学习机会的确难得。

记得当年香港汇丰银行的交易部主管带领我们参观他们的证券交易大厅,大家感到十分壮观。二三百人的交易大厅,每张办公桌上每人两部电脑,墙上有滚动的行情指数的屏幕。大陆各家机构刚刚起步,一个银行也就一两台电脑,一两个交易员,相较之下,十分惊叹,感觉相距甚远;但是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这一场景已经成了各家金融机构从事债券交易结算业务人员的标准配置了。记得当时汇丰银行交易部的负责人给我们设计了几天的债券模拟盘交易进行测试,最后获得第一名的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市场部的冯博,奖品好像是一支钢笔。

可以说参加这次培训的人员有不少人都长期活跃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个舞台上,至今仍在各家机构的重要岗位上,很多人成为行长、董事长和机构的总经理。可以不客气的说,这次培训为各家金融机构从事债券和国债的交易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当时去香港汇丰银行培训的人员有一些合影留念(见照片6、7、8、9),2001年瞬间记录下来的这珍贵的一刻。多少年过去,如今我们已两鬓成霜,但依然初心未改,照片上的各位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坚守在市场第一线。

第一次举办大型的中国债券投资分析研讨会

随着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深入发展,各机构投资人对债券投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以及探讨变得非常迫切,如今中国债券投资论坛每年都探讨举办,动辄好几百人,盛况空前已是常态。但是十六年前,这样的研讨会才刚刚开始尝试举办,作为一个场外市场,那时还没有微信,交流也没有现在方便,交易员们极其渴望能有机会见面沟通和交流。

2001年10月16日中央结算公司的中债培训在厦门银行的协助下,在厦门的鼓浪屿第一次举办“中国债券投资分析研讨会”,因为鼓浪屿那边的住宿条件有限,会议原定人数是80位。

当时报名参会的市场成员空前踊跃,很多人没有报名却慕名赶来,一时间参会人员达到120人之多,当时鼓浪屿全部酒店爆满,让我们筹办会务的人员伤透了脑筋,很多人只好在房间里加床。

还记得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的对债券市场收益率的研究及交易模式的探讨非常热烈,当时邀请了香港汇丰银行资产分布分析师张之明(现在是香港汇丰银行中国研究主管)讲债券收益率,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债券指数和建模。也正是在此会议之后,中央结算公司开始考虑用债券交易结算数据构建中债指数;几年之后,中国债券指数委员会成立,张之明先生成为中债指数委员会的特聘顾问专家。会议结束时的合影记录了这第一次银行间债券市场大型投资分析研讨会成功的瞬间(见照片10)。

举办首期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培训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确是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规范发展起来的,初期市场参与者全部是银行机构,资金供求与投资同质化,需求单一,活跃度不够。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资本市场已经难于满足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融资需求;银行间债券市场逐步成为新的机构投融资需求焦点。从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准入的角度来讲,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扩容,2000年市场4月30日颁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市场准入扩展到可以从事债券交易投资的券商、险资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市场的快速扩容说明了市场发展的速度;中债培训面对急剧上升的培训需求,几乎每周一期,开展为期七天的培训,以至于仍然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每期培训的照片11-15)。

央行主管部门为了顺应中小银行、农联社与部分企业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融资的需要,2000年12月颁布了《关于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构建了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甲乙丙类多层次的交易模式,以满足各类银行间参与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及投融资需要,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奠定了基础。

债券结算业务培训的初期,工作量大,人手不足,怎么办。当时各家商业银行想了个办法,纷纷把刚入职或挑选出来的员工送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市场部协助我们的培训工作,采用这种办法可以快速的培养人才,迅速融入市场,结识更多的交易对手方,便于本机构业务的快速扩展。第一家这样做的是乌鲁木齐商行,一连来了三批人,第二家是南京银行,也来了两批人,后面陆续有洛阳商行、北京商行、成都商行、河北银行、华夏沈阳分行。他们协助完成了债券市场结算培训的大量工作,同时一期期的培训过程加深了学习,结交了朋友,想必他们回忆起来,这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十几年后这些年轻人已经步入中年,也都在不同的机构成为业务骨干力量,有人成为金融市场部老总、基金公司老总、资管部老总,看到他们的成长,也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长缩影,长江后浪推前浪,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参与组织了首批三十九家结算代理人的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培训班,当时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前来参加中债培训的代理业务交易人员正在进行严格认真考试的瞬间(照片16、17)。

创办《债券》杂志

2005年我从中央结算公司市场部调到公司研发部工作。当时债券市场的实践极需要理论的指导,我们感到市场参与者也迫切的需要一个载体和平台,去研究学习和探讨交流债券投资业务,解读主管部门法规,了解国内国际的最新投资趋势和交易模式。在这个前提下,为了顺应市场需要,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我全程参与了债券杂志的创办过程。

2005年12月中央结算公司决定创办债券市场研究双月刊杂志,当时首篇文章是当时的中央国债公司董事长张元的题为“关于中国债券市场的科学发展问题”文章,现在读起来依然不过时,文章代表着中央结算公司的对债券市场深刻的认识和解读。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2008年我公司和人民日报信息中心开始创号合作,用正式刊号形式出版了《中国债券》杂志,成为中国金融类刊物唯一聚焦在债券市场上的一本专业研究刊物。

《中国债券》杂志自创刊以来,每年通过举办各类债券投资策略研讨会,中国债券论坛,按季度举办的债市六人谈等活动,促进了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同业人员的交流和探讨,为从业人员提供了专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材料,每期杂志都有指数曲线分析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交易的月度分析报告,此外每年杂志还公布银行间债券市场评选出来的优秀结算成员和交易人员,杂志成为中央结算公司和市场成员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经过编辑部同事们的努力,办刊风格日益成熟稳定(见电子照片 编辑部)。

经过七年不懈的努力,2012年7月中国债券杂志正式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获得了《债券》(中国债券更名)杂志的正式刊号,这是国家新闻总署十几年来审批下来的唯一一本金融类全国公开发行的刊号,从此《债券》杂志又迈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2012年7月债券杂志举办了创刊发布会及债券论坛,创刊词中写道:多年以后如果大家公认《债券》杂志是一本有影响力的、专业的、债券市场理论与实践的权威刊物,那就是成功!

债券杂志凝聚了中央结算公司很多人的心血,包括创办人员、编辑人员、杂志通讯员、杂志作者、读者以及各阶段的合作者(债券市场研究专家座谈会照片)。我的一些照片记录了这些精彩瞬间,一晃已经十几年了,现有文字为证,证明我们曾经付出过,我们曾经奋斗过,年轻过……

作者:现上海久期投资公司合伙人  景乃格

(原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杂志执行主编)

附件:照片

第一部分:1998年8月在桂林召开课题报告结题讨论会照片











第二部分:1998年8月债券结算部同事照片





第三部分:2001年 香港汇丰银行培训人员的部分合影留念







第四部分:第一次银行间债券市场大型投资分析研讨会



第五部分:举办首期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培训









第六部分:各家银行送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市场部协助培训的人员













第七部分:代理业务交易人员正在进行严格认真考试的瞬间





第八部分: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探路者交流座谈会



第九部分:2012年制度创新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专题研讨会



第十部分:中国《债券》杂志的创办历程













中国《债券》杂志六人谈栏目









中国《债券》杂志十佳文章评选颁奖大会







中国《债券》杂志举办高端研讨会



中国《债券》杂志采访欧元之父——蒙代尔



中国《债券》杂志采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END


    关注 债券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