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你又去开会啦?你一定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

 

一个部门存在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其它部门存在产生的问题。...

文 | 黄虫子
——体制密码与会议本质

一个不善于驾驭会议的官员,话语权必然大幅削弱。

一个没有仪式感的官员,权力的发挥必然大打折扣。

体制,好比一个灭火器,公职人员若同粉剂,平时沉寂,一旦需要,则激射而出。

政治家考量的问题有五:

谁使用灭火器(统治集团);如何确保部件完好(政府办事效率与军队战斗力);如何获得粉剂(人才);如何管理粉剂(吏治);如何保持灌内压力(绝对的服从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要解决的问题有三:

1.官与民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如何保证官具有绝对的优势?

2.精英汇聚到体制内,如何让他们各安本分?

3.衙门不生产利润,如何构建团队共同的方向?

  1. 吸纳精英,确保官方对民间的智力优势。


大部分政府,依靠军人血战取得,顺理成章由将领充任首领,称为武官政府或军政府。

随着硝烟散尽,社会恢复了寻常的世俗生活,马上打天下过度到马下治天下,武官政府逐渐改造为文官政府。

如今,全球主要的政府,皆为文官执掌。

中国文官政府的集大成者,始于两宋。

文官政治,一套精密的制度设计,出自高明睿智的政治家之手。

其精髓,在于案牍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运用。

和平与稳定,国家提供给民众最丰厚的福利、最根本的福祉。

国家用地位、名誉与金钱吸引人才,把豪杰关进体制的笼子,又用案牍和形式的锁链束缚他们的手脚,实现官方对民间的人才控股、智力势能,以静制动,坐待时变,临机处决。

从而,达成长治久安的宏图。

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一段平静祥和的时光,大部分官吏忙于会务;一个战乱纷扰的国家,一到祸患丛生的时候,官吏们都要出去办事。

街上见不到官,这才叫太平盛世。
  1.  开办会议,替国家驯养豪杰。
会议的功能并非用来办事,它自有其精妙的功能——

一则巩固上级的权威,一则分解各级的责任,一则消耗内部的力量,最终形成上下有序,稳定紧密的团队,以应对各种可能突发的事件。

明智的政治家认为,治国先治官,治民先治吏,内部体系的管理,比社会治理更为重要。

我们知道,企业要考虑成本,要赚取金钱养活员工,衙门不参与直接的经济建设,不产生经济指标,甚至可以不计成本,枉顾产出。

一个以做官为目标的人,最难的是修成官身,做官后,一切相对简单,想方设法保持住权力,万事大吉,财政会帮他养育部属。

既然这样,一个官员要比一个商人,更轻松、更惬意,更有精力和时间施展所谓的抱负。

如果为数不少的官员闲极无事,闲极生事,对于社会而言,无异于灾难。

因此,大政治家构建体制的初衷,在于把精英收纳进来,同时将他们的才智和抱负消磨在内务之中。

要把众多的、才思卓越的、极具个性的官吏管理好,必须明确一个共同的目标,找到一件具体的事务。

这个事务最好满足三个条件:

1.大家能一起做。

2.易操作。

3.不干扰社会。

不是吃饭,吃饭只能增进感情,不能树立权威。

不是运动,上班时间,还是要讲章法。

满足这些条件的,就是会议,亦或活动。

巩固权威方面:



坐在主席台上的人,即使陪会,终场不说一个台词,天长日久,也能对台下的人形成压迫,受到尊重。所谓文无第一,办理会务的下属写成材料,领导可以通过批阅和修改进行臧否,打回重写十遍亦在职权范围,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就能折服众多写字为生的人,让部属畏服与盲从。国家选择一些信得过却未必有本事的人主管一个行业,以众多优秀人才居于其下,言不听计不从却无可奈何,耗尽光阴,消磨锐气,惟有安于本分。当天下有事,庸碌之辈虽然星散,身处卑位的英雄自然出来力挽狂澜,国家也不会乏才可用。

分解责任方面:



会议一开,大家皆为重视,有所行动,有迹可查,一旦有事,层层分担,中枢去掉一些,省府去掉一些,州县去掉一些,认真起来,罪责也就轻了。这样的制度,相当于一个减压阀,有利于保持官场的平稳,秩序的完备,不因一人一事而破坏整个体系。

消耗力量方面:



一个部门存在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其它部门存在产生的问题。成立一个业务部门,同时成立一个保障部门,一个管理部门,一个监察部门;设置一个乡镇级的办事机构,同时设置县、州、省、中央若干机构来管理或遥制。你下一个文件,我报十个表格;你办一件差事,我来五次检查。人为制造损耗,保证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互相牵制,降低官吏的活性,让他们埋首琐务,无法平生事端,烦扰社会。

文牍、活动、学习、笔记和培训,与会议同等功效,看似无用,亦不在乎你理解和掌握多少,主要的功能在于使你屈服,替天子驯化官吏。

你连那些缺乏逻辑、语无伦次的理论都能习惯;你连那些信口开河、枯燥乏味的说辞都能接受,一旦需要你付出忠诚和血汗,你自然倾囊相授而无保留。

政治家设计这套精密的制度,看似权术,却颇具苦心,保护了万千庶民不受离乱之苦。
  1. 讲究仪式,构建上下严谨秩序。


农田和商场,要看成本与产出,体制没有盈利的需求,考绩难于量化,将导致两个问题:

一则闲极生事(上文已经阐述过)。

一则消极懈怠(没有前进的动力)。

一旦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方向模糊,人心和团队必然散乱。

不能让官吏清闲,清闲会形成惯性,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

有事时无人奋勇。

因此,文牍、活动、学习、笔记、培训和会议,纷至沓来,连绵不绝,让官吏们喘不过气。

体制最讲名分、最讲程序,民间的说法,套路。

套路玩得精熟,则上下有序,左右循章,形成良好的工作状态,一声召唤,如身使臂。

一个不善于驾驭会议的官员,话语权必然大幅削弱;一个没有仪式感的官员,权力发挥必然大打折扣。

商鞅、韩非、李斯、张居正这些人,真的近神了,他们搞出一整套套路,连老天都厌恶他们,使其不得善终。

不过,客观来说,他们对维持社会的稳定,真的功莫大焉。

  1.  划分层次,不扰乱具体事务。
一个社会,不同类型的成员,粗略来分,民(商匪)、兵、吏、僚、官五种。

民,体制外的人。

商和匪,民的变种。

兵,具体干活的人,政府为科级以下,军队为营级以下。

吏,介于兵和官之间,负责刑名、钱谷、文书和考绩。

僚,佐贰官,属官,副手,一个单位的副职和部门领导。

官,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权的人,一般指处级及以上单位的主官。

这些层级中,吏为分水岭,既办理具体事务,又兼备管理职能,讲究刀笔精熟。

今天的吏,大约等同科级,往下的无会可开,顶多召集来听一听决议,亦不用办理会务;往上的经常开会,不开不行,大量精力消耗于此。

在体制久了,你觉得全世界都在开会,其实,办理具体业务的,比如,派出所的警员、窗口的办事员、保洁的环卫工、扫街的城管,一般是不开会的,尤其不开务虚的会议。

我们注意到,即使再“重要”的会,一般也不召回公差勤务人员。

这些人员,通常是末端的办事员。

哪一级机关把会议扩大,经常叫兵和民来开会,就是不懂行政,一定要出问题。

事情办不了,民众会有意见。

干扰了营生,难免破产。

有些国企的负责人,传承了政府任职时的习惯,经常把班组长和工人叫来开会,顾及了行政规则,忘记了经济规则,不倒闭是不行的。

当然,部门经理以上放任自流,不用会议规范,倒闭得更快。
  1. 以会练兵,提升官吏办事水平。


会议与活动,还是一种练习、一种彩排。

张艺谋拍的片子越来越烂,但他在北京和杭州办大型活动的能力,却让人刮目相看。

一个人能调动各方,事无巨细,完成如此宏大的任务,变乱时,就是中流砥柱;战争中,就是将帅之才。

当今中国,极少有人,有过如他一般的实践。

解决社会问题、参与战争,其本质,类似办理一个大会。

和平年代,养官、练兵最好的方法,办会,办大会。
  1. 执刀行笔,名臣宿将的不二法门。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器时代……

最终,归于纸器时代。

天子与士大夫治天下,文官汇聚成的江海,数千年来,一切要紧的,皆写在纸上。

军中虽呈武象,执掌权柄的却是读书人。

升迁进退、粮秣补给、行军作战,哪一项不是由文字勾连通达?

一纸命令,寥寥数语,小则关乎个人进退,让矮小的平添威势,贫贱的瞬间高贵,僻野为闹市,仇寇成良朋;大者左右朝局时势,让萤火明如星辰,溪水咆哮似沧海,天地倾覆,改换日月。

文书是官吏之间的语言,遵循程序。

会议乃官场上下的风雨,讲究仪式。

掌握话语权,便拥有财权与事权。

龙行从风雨,没有风雨,龙与泥鳅有何分别?

文书让天下通达,会议使将臣威重。

侍从臣僚左右,提供上述服务的人,好比引火之物,一旦外放任事,同样可以激起风雷。

撰写材料、筹办会议,看似枯燥苦累,却是通晓天机的不二法门。

就像导水,幕僚乃众流汇聚的所在;好比耕田,幕府为播种育秧的地区。

班超、陈庆之、袁世凯等将臣,以军功名传天下,也有过一段青灯黄卷、奋笔疾书的蛰伏时光。

刀笔小吏,时常受人轻贱。

但是,当你真的刀笔在手,你已经有资格,把握自己的命运,决定时代的去向。

成败之间,惟一的区别,就在于:

这是一个萧条的寒衙,还是一个热闹的厅堂。

旧文:

深度|我喜欢开会!


    关注 黄虫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