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绝美边境小城,看“一带一路”在西藏

 

绝美边境小城看“一带一路”在西藏在中国西藏狭长的边境线上,有许多有着绝美风情的小城,他们以最美的姿态伫立在中...



在中国西藏狭长的边境线上,有许多有着绝美风情的小城,他们以最美的姿态伫立在中国的领土上,吉隆、樟木、亚东,这些融合中外风情的边陲小城,有的惊艳脱俗,有的宁静安祥,默默地散发着独特魅力等你去走近。

这些边境小城也在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了重要的支点作用。行走于这些边境小镇,真实地看到“一带一路”在西藏。
吉隆
山云彼端天堂谷


吉隆,一座掩藏于西藏边陲的小城,藏语意为“舒适村”、“欢乐村”。这里是喜马拉雅山区不为人所知的香巴拉,也是中国与尼泊尔的主要陆路口岸—吉隆口岸的所在地。每天都有为数众多的中尼民众行色匆匆,往来其间,带着向往远方的梦。然而,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枢纽,吉隆不仅是通往远方的捷径,它更是值得流连的远方本身。在世人目光之外,这里人杰地灵,景色隽秀,承载着松赞干布堂皇迎亲的风光,也见证过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威武,被誉为珠峰神女嬉戏的温润花园,是西藏最值得游玩的所在。神话、历史与现实交织在这片乐园,宛若山云彼端的庄严净土。



图/谢罡
千古情谊

蕃尼古道“天赐之路”起于吉隆

说到吉隆,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友好邻邦,“一带一路”成员国家尼泊尔。

在现今喜马拉雅山的所在,亿万年前曾奔腾着数条大江大河将群山一一切开。后来地壳隆起河水泄去,就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一道道峡谷沟壑。天堑变通途,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的这些峡谷,也成为两国人情谊相联的“天路”。

吉隆就位于天路“蕃尼古道”的起点。这条古道隐藏于吉隆藏布峡谷中段,海拔仅有2000多米,适于通行,从吉隆延伸到山另一边的尼泊尔,贯穿了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古人将此称为“天赐之路”,而后世则命名为“蕃尼古道”。

蕃尼古道是记载最早的中尼古道之一,是吐蕃王朝与泥婆罗(今尼泊尔)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纽带。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的统治者松赞干布遣使向泥婆罗求亲,迎娶王女赤尊公主入藏。当时,迎亲队伍在“芒域”恭迎。这个芒域,就是今天的吉隆。

赤尊公主的入藏,不仅是中尼交往史上的重大事件,也为雪域高原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松赞干布的两位妻子,文成公主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赤尊公主被认为是白度母的化身。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和拉萨,皆由她们而来。

赤尊公主还为吉隆留下一座殊胜的寺庙。当年公主入藏的时候随身携带释迦牟尼佛8岁等身觉卧金像和其他两尊佛陀像作为陪嫁,途经吉隆时见此地风景秀丽心生欢喜,就将三尊释佛像留下一尊并建立了帕巴寺。
帕巴寺,主体建筑和藏地的常见寺庙截然不同,从下至上共有四层,底层为主殿,门廓带有明显南亚色彩( 图/谢罡)


千百年来,吉隆不仅见证了中尼两国的往来,也促进了中印两国文明的交流。以莲花生大师为代表的高僧大德曾由此入藏传法,唐朝使者与高僧也通过这里进入尼泊尔和印度。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朝年间,先后有玄照、玄太、道方、道生、玄会等高僧,通过古道前往尼泊尔,再转道去往印度求法。遗留在吉隆县城附近的“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证明了吉隆在中国与南亚交往历史中的显赫地位。

自然之美

自上而下如立体分布的“浓缩盆景”

吉隆的美,不只藏于传说之中,看得见的自然景观已经足够令人赞叹。

 图/谢罡
吉隆坐落于一座五色山谷,北部为湖盆草原地带,中部为湖盆河谷地带,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是全世界同纬度极独特的地区。谷地内漫山青稞田尽目翠绿,金色油菜花层林尽染,14座8000米以上极高峰中唯一全部山体均在中国境内的希夏邦马峰在远方相守。喜马拉雅的雪山、湖泊、花丛、森林、村落、田野皆汇于此,编织成多彩绸带覆盖住青藏高原的苍茫。

“第二天堂”吉隆沟是吉隆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是喜马拉雅山脉日喀则五条沟壑中最深的一条。沟内孤山特秀,树冠重叠,状若云霞,还可以不时见到各种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站在高处眺望,红日高悬苍穹湛蓝,绿色山谷如宝剑一般刺向天际雪山,花香、叶香、果香弥漫四周,身处桃源,遗世忘返。

吉隆谷地还是生灵的庇护所。这里位于中喜马拉雅山脉向西喜玛拉雅山脉的过渡地段,保留有许多十分稀有的植物群落与生物物种,雪豹、小熊猫和长尾叶猴都在此栖息。1985年,为保护中国仅在此谷地生长的长叶松、长叶云杉和喜马拉雅红豆杉三种喜马拉雅山区特有针叶树种,建立了吉隆江村自然保护区。1989年西藏自治区建立了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江村保护区则被划为珠峰保护区的核心区。

吉隆神奇的风光,见微知著,将世界屋脊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绚丽景色融入一个小小谷地,自上而下,如立体分布的浓缩盆景,层次分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恰是造梦之所。

人文涅槃

边境旅游重镇中尼口岸繁盛

如今的吉隆,已不见伤痕累累,城市道路干净整洁,楼房林立,现代边境旅游重镇的气息越来越浓( 图/谢罡)
人,是最美丽的风景。吉隆具有众多的人文景点和丰厚的历史沉淀。全县有“大唐天竺使出铭”、曲德寺、卓玛拉康三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著名的与拉萨大昭寺建于同期的帕巴寺、强准祖拉康等藏传佛教寺庙;有三趾马化石遗址;有米拉日巴修行洞;有独特的民间手镯舞艺术等。

在古人遗留的瑰宝之外,震后重建无疑更是吉隆人文复兴的标志。“4·25”地震两周年之后,行走在曾经是地震重灾区的吉隆,这片曾在地震中颤抖的土地,如今已不见累累伤痕。触目所及,城市干净整洁,灯火通明,道路纵横交错,楼房林立,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现代边境旅游重镇的气息越来越浓。

提及边境人文,吉隆口岸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吉隆口岸位于吉隆热索桥,是传统的中尼边境贸易口岸,也是西藏历史上对尼泊尔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之一,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85公里,素有“官道”、“商道”、“战道”、“佛道”、“迎亲道”等之称。1962年设立海关,1978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2014年12月1日,吉隆双边性口岸正式开通运行。2017年4月,国务院批准西藏吉隆口岸扩大开放为国际性口岸。

现在的吉隆口岸,是中国与尼泊尔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也是普通游客经陆路出入尼泊尔的通道。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重点建设吉隆口岸、建设南亚陆路大通道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吉隆口岸的飞速发展。

 图/谢罡
如今,不少游客除了在吉隆饱览藏南美景,还会前往口岸体验异国风情,甚至一路游玩,南下天竺。

吉隆,不愧为“一带一路”上最美的天堂谷。

 图/谢罡
吉隆县


位于日喀则市西南部,距离日喀则市490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东与聂拉木县交界,北与萨嘎县相邻,南与尼泊尔接壤,边境线长162公里,共有12个通外山口。

吉隆北部地区为藏南寒冷、温暖的半干旱高原河谷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最暖月平均气温为10~18℃,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0℃,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左右,属于温湿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而吉隆南部地区则为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可达10~13℃,最暖月气温为18℃以上,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左右,年无霜冻日数在200天以上。

交通

拉萨可以包车或拼车前往吉隆,全程耗时约16~20小时。也可以乘坐火车或汽车先抵达日喀则,再前往吉隆。

日喀则前往吉隆班车在东郊客运站乘坐,早上8:30发车,下午19点左右抵达吉隆县城。

从吉隆口岸可乘坐神行车队经营的国际班车往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亚东
山中有仙境 飘然驼铃声




亚东,藏语叫“卓木”,意为“漩谷”或“急流的深谷”。这条“深谷”,就像是在横亘东西的喜马拉雅山脉上打开了一条通道,急剧降低的海拔,使得印度洋温暖的季风能够源源不断地吹进来,造就了亚东的富饶美丽,也带来了“一泉两寺、一湖一山、一草一木”的如梦仙境。



图/lele
兵戎相见

亚东河谷里的壮烈诗篇

从有着“世界第一高城”之称的帕里镇一路向南,穿过帕里草原,到达亚东沟。海拔越来越低,植被从草甸变成灌木再到成片的林木,越来越丰富。呼吸着从印度洋而来的温润空气,经历了高原干燥缺氧的折磨之后,整个亚东河谷带给人的感觉犹如春天小雨,涤荡心扉。

在亚东河谷的开阔地带,静静散布着几十个村庄。亚东雨多,当地人喜欢用铁皮做屋顶,从高处向下看,房屋就像一个个集装箱,待到近前,一个个石砖建成的两层小楼错落有致,每家院落都种满了鲜花,在屋前的小院里,在低矮的围墙上,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

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但历史上的血雨腥风,至今还是会发出隐隐阵痛。

1894年9月1日,亚东被强行开放通商,这是英国第一次侵略西藏的结果之一;

1903年底,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一路占领了亚东的春丕、帕里、堆纳等地;

1904年8月3日,英军攻陷拉萨……

曲美雄谷抗英纪念碑(图/lele)
如今,在堆纳乡不远处,神圣的雪山脚下矗立着一个图腾般的血红色大门,顶着一个太阳般的圆盘,甚是神秘,然而这里并不是什么古城遗址,也不是宗教法场,而是曲美雄谷纪念碑。它不像其他的纪念碑都屹立在城市的中心或广场,它孤独地与雪山相伴,与长空相望,向来往人群,向宇宙星河,诉说发生在这块高原大地上的血泪往事。

西藏“小香港”

一度繁荣的边贸小城

从地图上看,亚东如同一把楔子,深深嵌入印度锡金邦和不丹国的缝隙中。1904年英军攻陷拉萨以后,挟迫西藏地方政府与之签定了《拉萨条约》,将亚东等地开辟为商埠,让商贾云集的亚东县城所在地下司马镇愈加繁荣起来。

图/lele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就了这个中印两国之间最大的陆上商埠。随着商贸的发展,亚东也逐渐成为西藏的重要物资进口中心。20世纪初,这里的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总额的八成以上。

抗战期间,西藏是西南的一个重要商贸中心,而当时的亚东实际上就是一个“自由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印两国于1950年建交,乃堆拉山口的贸易发展更是飞速。来自拉萨、昌都、江孜、云南、四川等地,以及印度和尼泊尔的商人们汇聚于此,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商队往返于这条道路上,将这里作为他们的货运中转站。下司马镇的两条古老街道两边,各种各样的商铺和摊点一字铺开。珍珠、宝石、白银、印度卢比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下司马一带使用畅通无阻。

图/lele
西藏的羊毛、动物皮革翻过乃堆拉山口进入印度,从印度来的衣物、烟草、肥皂、进口的劳力士手表,也通过这里,进入亚东,然后再销往西藏各地。而在江孜的帕拉庄园的女主人房里,进口化妆品,咖啡、上海美女广告画,欧洲的名贵手表等等,一样也不缺。下司马镇西藏“小香港”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一带一路”

重拾往日辉煌的模样

当地人都说,亚东人没有受过穷,究其缘由,显然与它的边境口岸历史密不可分。

然而,1962年,中印两国关系骤然降温,亚东口岸被迫关闭。边贸通道被铁丝网隔离,乃堆拉山口成了军事禁区,茶马古道再也听不到驼铃声声。

生意停止了,但下司马边贸城镇的格局已然形成。2006年,关闭44年的乃堆拉山口重开,从中国的仁青岗边贸市场到印度的昌古边贸市场,再次排起了车马。

图/lele
如今,印度的香水、纺织品、工艺品,在下司马镇街头随处可见,时装店、蛋糕店、音像店里人流不息。邮政银行往北的方向,高楼、酒店鳞次栉比,几年的发展,亚东县也成为了日喀则有名的经济强县。而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亚东作为我国通往南亚的重要门户,又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图/lele
从两千多年前“茶马古道”上,中印边境地区居民“以物易物”的主要边贸点,到如今,可以让印度边民自由来此交易的仁青岗边贸市场,几经沧桑,世事回转,这就是亚东传奇般的历程。总之,这里有草原,也有雪山;有故事,也有魅惑;有古老,也有神秘。各国俚语方言嗡嗡响成一片的声响,或许就是亚东最动听的声音。这座漫山遍野开满鲜花的边陲小城,就有这般魔力,能将此种种完美融合,一步步重现当年的风貌,走得更远且更好。
亚东县
位于日喀则市东南部,距日喀则市区309公里。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概括来说为:“一泉两寺、一湖一山、一草一木”,即康布温泉、东嘎寺、嘎居寺、多情湖、卓木拉日雪山、帕里草原和下亚东原始森林。

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独厚。亚东距离拉萨市区580公里,东邻不丹,西接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南亚边贸重地。距离亚东县城17公里处的仁青岗边贸市场所在地乃堆拉山口,曾一直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根据中印双方达成的协议,乃堆拉山口的边境贸易每年只能开放4个月,从每年的6月1日开始至当年9月30日结束,每周只开放周一至周四,到下午3点结束。

交通

1. 拉萨没有直达亚东的班车,需要先从拉萨坐车到日喀则,再由日喀则坐车到亚东。日喀则到亚东的班车一天有3~4班,最早是9点发车,最晚是下午2点发车。全程将近6小时。

2. 从日喀则自驾到亚东,全程309公里,需要7个半小时。路线为日喀则→山东路→珠峰路→扎德中路→204省道/上海南路→204省道→亚东。
樟木
史诗一般的轮回




1300年前,在尼泊尔赤尊公主进藏所经过的唐竺古道中,樟木是从温暖湿润的南亚大陆跨越到险峻高寒的青藏高原的最后一站。解放后,樟木口岸不仅是驰誉海外的318国道终点,也是西藏境内唯一一个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



图/胡澍
只可惜,由于受到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的影响,樟木口岸关闭至今。交通虽然被阻断,但中尼两国的贸易往来依然不受影响。今年5月,中尼两国政府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许多双边合作项目和投资更是如火如荼地展开。

古老的唐竺古道

今天的中尼公路

约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由唐蕃古道入藏,被松赞干布赐为“赞蒙”;在此之前6年,尼泊尔赤尊公主由唐竺古道入藏,被封为“觉蒙”。星移斗转1300年后,“藏蒙”与“觉蒙”之间的地位差异已淹没在时间深处,唯独两条古道依然人来人往。无论从民族融合还是历史渊源上来说,唐蕃古道都更具代表性,而最早的“国际性”古道—唐竺古道则少有人关注。

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已经全面铺陈开来。陆路通道由新疆出境,经中亚五国,抵达欧洲;海路从我国沿海港口出发,经印度洋至欧洲;而南亚大通道的设立,特别是粤藏中南亚班列的运营,对“一带一路”主体定位有了很好的补充,也让西部省份找到了出口,身居其中的西藏更是获得了进一步对接“一带一路”的良机。

西藏自治区在对接“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的倡议中,给自己的定位是:以拉萨为中心,以日喀则为前沿,对内连接陕甘宁,对外连通南亚诸国。尼泊尔成为西藏与南亚连接的重要支点和门户,西藏自治区也将成为我国通往欧洲的交通走廊。所以,古老的唐竺古道,如今的中尼公路,在今日的战略地位又逐渐升高。位于中尼公路东段聂拉木公路上,中尼交界处的樟木口岸,自然也备受瞩目。

樟木,这个藏语中的“邻近的口岸”,归日喀则市聂拉木县管辖。这是一个横跨喜马拉雅山脊的边陲城镇,可能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镇级行政区。300多平方公里的镇域内,从最低海拔仅1400余米的樟木中尼边境,到精确海拔8012米的最高处—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约6500米的海拔落差远超常人想象。这也极大地丰富了樟木镇的景观差异,热带雨林有之,高寒雪山有之,带给游客无数新奇的视觉体验。

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就位于樟木镇(图/大爱美拉)
从聂拉木县城出发,距离樟木口岸所在地樟木镇尚有30公里路程,但沿途均为密林深谷,且海拔从4500米直降到2300米。出城时,路畔还是半干旱状态的高山草甸,车行大约10分钟就进入了亚热带的湿润森林。在青藏高原上迎着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水汽一路呼啸而下,在陡峭山谷间来回梭巡。深谷下,波曲潺潺,对面不显山的风景,就是异国,是他乡。

卡车与背妇

雪域之上的南亚风情

据统计,2014年仅上半年,樟木口岸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达到了8.82亿美元。在闭关前,樟木口岸平均每天能获得1500万尼泊尔卢比的税收,每年的关税超过50亿尼泊尔卢比,折合人民币约8000万元。

图/大爱美拉
虽然樟木口岸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但并不代表这座以双边贸易为主的边境通商口岸就是一座繁华的小都市。事实恰好相反,虽然镇内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但从中国境内俯瞰樟木,就是内地山区很常见的模样,一条狭窄的盘山小道,两旁挤满了房屋。小镇内建筑密集,但占地并不多,事实上也没有更多的地方可占,以至于樟木镇看起来不像边境口岸,更像是某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偏僻村庄。

但进入小镇后,浓郁的边境风情就突显了出来。房屋建筑汉藏皆有,但狭窄街道上的车辆几乎都是驾驶座在右,且车身狭窄,五彩斑斓的外观装饰也是地道的尼泊尔风情。因为中尼双方的边境居民只要有边民通行证,就可以在距两国边境线30公里的范围内自由来往,因此边民过境十分便捷。以前的樟木镇,街道两旁的商铺中卖的商品大多是“中国制造”,尼泊尔产品十分稀少,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尼两国的贸易顺差。

图/大爱美拉
而在未闭关以前,中尼友谊大桥桥头两侧的尼泊尔籍背妇,也曾是一道靓丽风景。爬上了雪域高原,却又看见了带着亚热带太阳印记的异国妇女,确实为奇妙之体验。面对中国游客时,这些尼泊尔背妇们通常沉默安静,如同路边的影子。若是有游客搭讪或拍照,她们虽然面色如常,但眼神总是略有躲闪。等游客们走过了,她们又突然活跃起来,大声地说话,咧开嘴笑,放肆,洒脱。她们的风情,她们背负重物的方式,以及她们的一切,都让人好奇。许多游客都会不自觉地将目光凝聚在她们身上,端详品味着她们的勤奋与信仰。

神话传说

在樟木镇的房屋里面,牛头装饰随处可见,只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会想到,风靡高原几个世纪的藏族牛头图腾文化,跟他们门前的这条唐竺古道有着莫大的关系。

赤尊公主自这条唐竺古道进藏的100多年后,又有一位著名人物路过了这里。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师从印度经尼泊尔入藏,开启了藏传佛教的前弘期盛世。

过中尼友谊大桥,进入尼泊尔境内,塔波帕尼小镇是第一站。这座意为“温泉”的小镇就是莲花生大师曾经的修行圣地。传说莲花生大师从这里入藏后,遇到神山化身为白牦牛前来阻拦,虽然这头像山一样的白牦牛“吼声如雷以致天崩地裂”(《五部遗教·神鬼部》),但仍被莲花生大师降服,成为藏传佛教的第五位护法神,庇佑着雅砻六牦牛部,这也是日后统一雪域的吐蕃王系所在。

图/大爱美拉
经过两年的搬迁,如今,原樟木口岸接近80%的业务量,都转移至距离樟木镇300公里的吉隆口岸,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图/胡澍
樟木镇


茶马古道一条重要的分支延长线。它东南西三面与尼泊尔接壤,距拉萨736公里。

樟木气候温和,海拔只有2300米,鲜花四季盛开,风景优美,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旅游很有潜力。1965年中尼公路(318国道的一部分)通车后,中尼两国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过往的商旅和货物不断增加。这里已经成为许多外国旅游团队和登山探险队进出中国的主要通道。樟木口岸离中尼边界友谊桥13公里,从友谊桥过境,向南120公里,就可到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自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后,樟木镇已经全面封闭,至今无法进入,请计划前往的游客注意。

节选自《西藏旅游》2017年9月刊日喀则专题策划

更多相关文章:

日喀则最美古城古村,捡拾时光的美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西藏旅游公众号(xzlyzzs),或下载“玩转西藏”APP


    关注 西藏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