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也要有“本钱”

 

小时候听老师说:“读书是最合算的事,不用本钱,便有收益。”...



读书其实是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与书中的内容建立联系,从而加以理解、吸取的过程。我们的喜好、审美都不是完全没有形态,它们在渐渐稳定。不仅仅是读书,它们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本钱”。

本期微信是北京大学金开诚教授的一篇读书札记,篇幅不长,发人深省。希望朋友们读后也能受到启发。

金开诚(1932年11月-2008年12月14日)
读书也要有“本钱”
小时候听老师说:“读书是最合算的事,不用本钱,便有收益。”这个比喻至今记忆犹新,但在数十年读书生涯中,也渐渐感到老师这话未必尽然。读书其实是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与书中的内容建立联系,从而加以理解、吸取的过程。这情况倒有点像“将本求利”,而并非“不用本钱”。比如最近偶然检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看到其中一条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这种感受当然深刻。

但仔细想想,一个读者要得到这样的感受,他自己还是要有一些“本钱”的。例如他必能看出“西风”二字的精确,不能换为“东风”、“南风”或“北风”。因为“东风”、“南风”给人以阳和之感,不能与“残照”相配;“北风”则嫌其凄厉,不如“西风”的萧飒更利于全景统一。这种感受来自生活体验、文化素养乃至较为细致的语感,这些便是读者的“本钱”。读者将“本钱”投入了阅读过程(一般是无意的,但卖际上必有投入),这才有较好的“收益”(美的享受)。

再如“汉家陵阙”四字,假如换为“秦家陵阙”或“隋家陵阙”,原词的“气象”就不免减色;而对“气象”的感受?还可能要更多的“本钱”,即对秦、汉、隋三朝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有较多的印象积累。能形成某种“完形感”,才会觉出此处只有用“汉家陵阙”最好。此外,读者还须读过一些登临怀古之作,并有意无意地在心里与李白此词相比,才能理解王国维何以把这两句视为登临的绝唱。那么,读者的“本钱”又从何处积累呢?看来主要还是从生活中和书本上得来。蒙童入学,未曾读过书,但他已在生活中认识了不少事物,所以才能读懂浅近的课本。

读书、做学问都必然有一个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两手空空而想在学术上成为“暴发户”,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学问的增长自有其规律,必须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文化积累去吸取新知,乃至创立新说。所以人们在看书学习中必须致力于消化与吸收,使新知新说和自己原有的修养融合在一起,使之真正化为己有,甚至打上学术个性的印记。

清人张问陶论诗,说:“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纯始自然。”其实做学问也一样,只有自己真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东西,说出来才犹如常语,归乎自然;而不是生硬僻涩,令人费解。


推 荐 阅 读
金开诚文选


金开诚  著 / 《金开诚文选》编辑组  编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博雅好书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

微信号:boyabook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


    关注 北大博雅好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