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父母容易养育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你在其中吗?

 

父母只有让自己的内在更“安全”,才能分清我们对孩子做的,是孩子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与孩子有真正的联结,让孩子有持续的温暖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和尊重。...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安全依恋|7+N
什么是“7+N”

[/b]
7= 七大基础(安全依恋、探索实践、自由主动、友善关爱、规则意识、阅读习惯、使命感)奠定人生厚实根基

N= N个个性特长(音乐、美术、球类、手工、棋类、表演、外语、社交、编程、领导力……)实现人生价值



为什么你“爱”孩子,却给不了孩子“安全感”?



很多父母来参加家长课都会提到一些问题:为什么我全职陪伴孩子,孩子还是有很多问题——黏人、胆小、叛逆、无理取闹……;我知道打骂孩子不好,每次事后都内疚后悔,但总是忍不住这么做;为什么我按照书上的方法去“教”孩子,但是效果不大,或者坚持不下来……

原因很多,但是一个很重要很普遍的原因可能是你是一个“焦虑不安,安全感不足”的自我匮乏的父母。

自我匮乏的父母,他们自己的需求也渴望别人去满足(往往他们自己难以意识到)。

在和孩子相处中,只有孩子符合自己期待的时候,才“爱”孩子,因为这时候孩子满足了父母的需要(即孩子此时是个父母期待的“好孩子”),他们才有力量给出“真心的爱”;而当孩子没有达到期望时,意味着父母的需要没有被(孩子)满足,所以会习惯性的不满,生气,无法看到和尊重孩子的需要,自然无法科学的养育或引导孩子。

所以“缺乏安全感”的父母给不了孩子“安全感”。

① 焦虑的父母和“无能”的孩子

一个妈妈诉说自己的苦恼:家有5岁男孩儿,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就哭。孩子爸爸最无法容忍孩子的哭声,一听他哭就会打他脸,并训斥男孩儿爱哭以后没出息,命令孩子不许哭,立即停止,孩子越哭越打。妈妈受不了爸爸的行为,一般会责备和阻止爸爸,这样一定会发生争吵,每次都恶性循环,以后孩子遇到问题更容易退却和哭闹。

孩子的哭和爸爸的打,都是因为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分别试图用难过和愤怒的方式来解决。

爸爸发怒打孩子,其实是自己的问题:愤怒背后常是无助,失控感。打孩子其实需要强烈的掌控感。

爸爸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孩子身上,他把孩子看成自己,他认为哭是无能的表现,孩子的无能就是自己的无能,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爸爸在用一种打的方式,试图缓解自己内心“不安全”感,满足自己“让儿子有能力”的需要,希望这样来获得对自己价值感的掌控。

而这恰恰忽视了孩子需要帮助、引导或者其他的需要,孩子在打骂中无法建立安全感,更无法变成爸爸希望的“男子汉”。



② 爱慕虚荣的家长和从不认错的孩子

有一亲戚的孩子,争强好胜,输了就哭,事事争理,做错了从不道歉。

有一次在公园玩,那个孩子骑着滑板车压到一个成人的脚,那个人很疼很生气,旁边的亲戚替孩子说“对不起!”,并让孩子跟那个叔叔道歉,但孩子看着大人怎么都不开口。

在他身旁的爸爸不仅无动于衷,反而觉得孩子压到大人不值一提,道歉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带着有些生气的表情推着孩子说:“行了行了,走!”。

反观这个家庭,孩子在这方面和家长如出一辙:他的爸爸在自己做错的事上从不正面承认,而是找各种理由辩解;不会欣赏别人的长处,而是处处贬低;看到别人发展得好,不但不会祝贺反而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听孩子妈妈说,丈夫的家人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对内报喜不报忧,从不提任何不足;对外喜欢自夸和炫耀。有段时间,她发现孩子“说谎”“不认错”“无理争强好胜”等问题会提出来,但都会被孩子爸爸使白眼不让说,或者生气的批评而告终。最后大家都不提,只是一味的夸奖孩子很棒,认为这样就能增强孩子自信心。

这个爸爸的自尊不是建立在对自己内在的客观认可上,而是建立在对别人评价的依赖,和别人的比较上。他不能正视和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对他来说这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这种感觉很痛苦。

当他把孩子看成自己或自己的延续,孩子要向人道歉,尤其在亲戚面前,这意味着“孩子是不好的”,这是对他价值的否定;并且这种不好暴露在熟人面前,更是“奇耻大辱”。

这种态度和观念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不会接纳自己的不足,接受不了批评和失败,更难以主动承担责任。

这样的人格是不健全的,进入真实的社会,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坍塌。



③ 溺爱的父母和没有规则的孩子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去看牙,孩子被医生叮嘱少吃甚至不吃糖。

出医院,朋友对孩子说:“听到没有,我说你要少吃糖,你就是不听。”

孩子反过来生气的冲着他爸爸说:“谁叫你不严肃的制止我吃糖。每次我想吃糖的时候,你虽然说不让我吃,但是我多说几遍你就给我买了。”

孩子的妈妈接着孩子的话,继续批评爸爸:“孩子说得没错,你就是太没有原则了!孩子累一点叫唤两句就随便放弃原来写作业的计划;孩子吵着要多玩一玩,你就不管我们定好的睡觉时间;孩子咳嗽要忌口,别吃凉的东西,孩子看到哈根达斯求你买你就妥协;天气一冷他赖着不起床你就给老师请假晚去学校……”

很多时候,父母自己这一辈童年时缺吃少穿,生活艰苦,物质贫乏带来的辛苦体验刻骨铭心,所以都不希望孩子受这些罪,总希望在有条件的时候尽量满足孩子让孩子过得更舒服。

但无限制的满足就能给孩子安全感吗?

恰恰相反,孩子需要父母告诉他们界限在什么地方,并通过约束他们来帮助他们建立行为边界,建立安全感。就像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如果交通警察不严格执行交通规则,每辆汽车都会没有“安全感”。

缺乏规则的溺爱只会让孩子习得错误的生存规则。

对于这种父母,我们应该从长远考虑我们“无条件”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对于和孩子之间约定的规则,一定要坚持。大人如果坚持不了,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自己的不坚持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是为了孩子好。



④ 讨好的父母和不懂拒绝的孩子

一个朋友,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很多,爸爸老实巴交又没有权利,每次村里开会都坐在最后从来不发言,也常常要因为一些事情去求别人。有一次他爸爸要去办事,他看到爸爸对那些办事人员点头哈腰,有点类似脸上赔笑,当别人数落时爸爸还赔笑。

他感到羞耻、难过,心疼爸爸,同时他也觉得特别的愤怒。他觉得爸爸被人羞辱了,但是却没有做出维护自己的态度和保护自己的行为。他还说,爸爸心情不好的时候,对自己的孩子常发脾气,常常是非打即骂。

在外面是老好人的人在家常常对家人相反态度很糟糕脾气不好,这就是在外面自尊感被剥夺,回家想重新建回自尊的感觉。

现在这个朋友虽然靠读书跻身到大城市,但是无形中已经内化了这种讨好的方式,做任何事情都是过于以“别人为中心”,怕得罪人,有时候自己很憋屈甚至愤怒,但是还是会做出“牺牲自己为别人着想”的行为。

最近他跟我谈起对孩子的担心:孩子害怕拒绝别的孩子的要求,而别的孩子也总是喜欢使唤甚至欺负他的孩子。

比如在做游戏的时候,别的孩子总是要求他的孩子扮演他们不喜欢的角色,每次孩子虽然不情愿,但是还是听从。每次爸爸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特别气愤,但都不好当面说。

有一次很不高兴的带孩子回家,回家之后,孩子会告诉爸爸:“我不想每次都当‘坏人’的角色,我也想当警察,但是每次他们都让我当这种角色。”当问到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会说担心被开除出那个游戏。

而这个在外面唯唯诺诺的孩子,在家里完全是另一副“霸道”的样子:一遇到不顺从他的事情就大吼大叫,发脾气,甚至摔东西打人。

很明显,孩子无形中承袭了这样的“讨好”的方式,在外面不懂拒绝和勇敢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而这种被剥夺的自尊感在家常常用相反的方式来补偿。



怎么办呢?

要做好父母,培养出自信的孩子,我们要先做好自己,至少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首先我们要发现和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匮乏”。看见躲在黑暗中的这些“需要”,我们才可能去满足它们,满足它们才可能使未来的情况发生改变。

再尝试通过一些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以要重新获得一种新的体验,来替代原先的那种匮乏的体验。

配偶也可以提供有力的帮助。比如当遇到挑战的时候,对对方更多的共情,而不是责备,和对方讨论自己童年类似事情是被怎样对待的,再用成人的眼光审视以前的方式的局限性及在当时条件下的合理性,接纳过去并用正确的方式来替换错误的方式。

父母只有让自己的内在更“安全”,才能分清我们对孩子做的,是孩子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与孩子有真正的联结,让孩子有持续的温暖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和尊重;才能让孩子确信周围的环境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从而有力量去成长。

懂得满足自我、内心安全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安全自信的孩子!

§§


    关注 漆凉铭幼教集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