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的人话

 

真是不会说话了...

中国话


最近我常常想起大学同宿舍的宝哥,宝哥其实不叫宝哥,他的名字里有个“玺”字,结果有一天一个老师不知看错了名单还是名单写错了,叫成了宝,于是有了宝哥一名。

还记得大约是两三年前见面,宝哥已是x公司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当时我和现在一样轻浮,谈及公司轶事,宝哥说现在的90后里挑个可用的人太难了,我也附和。猎头公司、招聘公司和他谈帮他们招人时问及要求,宝哥讲我的要求很简单“听得懂我说话,同时他说话我能听懂的”,结果最后能通过面试的寥寥无几。

当时我好像听懂了,不过后来发现又不懂了,到现在好像又懂点了。

这一段越来越多的人评论我的表达,有说懂的,也有说难懂的。我也突然打起鼓来,我说话真的难懂么?为什么会被聚焦在这个问题上呢?

我开始思考。

中国话,说来说去,也就常用的5000来个字,然而每个人用这些字表达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一般说难懂,多数是说表达不清晰,形不成逻辑,或者抓不住重点,导致不好理解,而听的人被动接受看起来没啥问题。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天生不善于表达的人,老祖宗称为“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若听的人有问题,多是知识层次和见识都不够,那听不懂也是自然的,从表达的人角度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对表达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对那些层次不如的人也能讲清,结果是对方没听懂,那就是表达人的问题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非常高超的一种能力。白居易念诗给老太太听得故事也是一例,力求人让低于己的人能懂自己,则需要更多磨练。

不过下里巴人了,难免失去些阳春白雪,同时兼顾自是困难,随时切换自如便是高手了。

有很多锻炼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我也略知一二,但都非到那个自如的标准,而是取些巧之法。先以简单的例子或语言切住要害,待听者有了好奇心再展开,期间将晦涩难懂的技术或逻辑隐去,用更多的举例来帮助理解。如此达到沟通顺畅,已为不易了,实际依然会丢失很多细节,不过追求的却是及格就好,效果尚可。否则如果这都能行就不需要上学和老师了。

正常说清楚一个事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说者和听者有相似的知识层次或环境共鸣,可能还更复杂,如果条件不满足就需要对弱的一方先进行缺失知识部分的补足和讲解。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你和一个好友在开玩笑时候抛出一个梗,这个梗是某个连续剧背景下的,对方没看过就完全get不到。说的人要了解听的人的基础,如果了解他没看过,这个梗就不会被用出来,否则只会引起尴尬。曾经说过的亚文化问题也是一样,他们的基础相同所以他们聊得外人听不懂,自己却很乐在其中。

就像上一段里,我说的梗和get,如果是父母辈不怎么上网的话应该是不容易理解的。

现在的社会分工如此细化,沟通如此复杂,表达这种能力已经成为了人类的核心能力之一。那些过去表达不好的人还能被成为“内秀”,但现在恐怕是要真正遇到不便了。

还有一种东西已经到了极其稀缺的地步,就是注意力。因为不可能只是和自己层次相同的人交流,于是做一些逻辑铺垫或者知识普及成为交流中必须要完成的。但注意力稀缺,时间紧张,现在越来越没人愿意拿出时间听你的交流铺垫,最好都是像广告一样上来就“免费领取”、“一刀满级”类话来抓眼球,听10秒钟最好讲清,否则停止。包容是不存在的,大家都包容不了手机卡顿个3、5秒,怎么能包容你浪费5分钟讲清楚一个事情呢?

至于想快速听懂别人的话,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也就是作为听者提升的方向了。需要向哪方面加强完全取决你是强势方还是弱势方。这个问题呢建议去听曾仕强讲的有关中国人的课程。

《你的一生》里(电影《降临》)描述的场景让我恍然大明白,语言和人的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多人说话必须要有连贯的逻辑,否则自己就觉得表达不清楚,而且经常会在说话过程中问对方“对么?”、“懂么?”。有的人却总是语无伦次,很有可能他把最有用的东西吃掉了,说出来的都不是重点,导致自己也很着急。

回过头来看,容易交流的最多的是同学或同事,同样的学习经历或环境,让人们说起话来不用费劲。而父母和子女就得耐心的做些铺垫和解释了。

最难过的自然是有代沟的陌生人了,我怎么知道你知道什么,我只能按我的逻辑来表达。于是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培训部门,新人无论是谁都要先进课堂,学的看起来是知识或者工作内容,实际上是培养所有人按一个思维逻辑和相同的职场知识层面进行交流,这样的公司是聪明的,而那些不重视系统性培训的公司多数会困扰在为啥大家和总经理想的不一样的这种事情上。

许小多说我总说黑话,想想也是,不仅是切换的不自如,更是有些自负或自卑,用俗话不掉价,用黑话不涨脸,最厉害的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修炼!
扫描或者长按上方“二维码” 可以订阅哦!


    关注 半人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