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科教授对医学的深刻理解!

 

【伤医频发,担惊受怕;凡事谨慎,家有老小】一、门诊遇到这九种患者需格外谨慎:1.看过3名以上专家;2.满...

↑ 点击上方“医护之家”关注我们
本文 来自朋友圈转发,作者 侯老师。

作为一个工科教授,我曾做过近10年的医工结合研究。交往的朋友中,很多是医生。

10年来,我曾参加过几十次的医学学术会议,尽管背后大都有药商的资助,但是,他们的报告水平、认真程度、交流的深度,都超过我所在的理工学科的学术会议。即使做报告的普遍水平,也比我们大多数以讲课为业的教授们的水平更高,口齿更加清楚,用词更加准确。

为何?职业要求如此!

除了生命相托的崇高,还有就医者狐疑的眼神,以及随时准备耍赖打架对簿公堂的沉重忧虑,他们不可能不去口齿清楚,不可能不用词准确。

我曾进入手术病房,观摩手术,从早九点到下午近四点。我们袖手旁观,他们却紧张地应付各种情况。手术,既是充满挑战的智力比拼,也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午饭时间,我们这些旁观者出去就餐,他们却空腹手术。直至手术主要环节结束,进入缝合阶段,一台的主刀大夫才到楼下进了一点儿流食。紧接着与我们讨论有关细节,以及我们共同的合作问题。

人体,是一个比机器复杂不止百倍的巨系统。

一部车子坏了,去专业4S店修理,找出问题,更换零件,都是很专业的事情。连我这样从事机械设计,有十多个专利的教授都只能求助于专业的修理技师。修完了,也可能再有故障,重修!

而一个病人呢?

我们对医生的要求太苛刻了!

苛刻的结果呢?

我知道,医学院硕士招生的分数线每年都降,平均一年5分。这意味着什么?很多好的苗子宁愿放弃5年的医学本科,也不愿在进入医生行列。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从业人员素质的普遍降低。

中国医学水平为何与世界水平相比,为何始终无法超越,只能亦步亦趋?因为,我们愿意原谅修车技师的误判,却不愿意原谅医生的哪怕一点儿闪失。
然而,前者是标准化产物,后者是造物主亿万年进化的最高级的生灵;前者可以开膛破肚大卸八块,小毛病找不到,可以把相关部件挨个更换,后者却只能隔皮诊断,实在不行再开刀治疗。

因此,今日的医生之殇,其实是我们的文化之殇,体制之殇。我们还处在未开化的愚昧阶段。

曾有一日,观摩完合作者张主任在病房紧张处理病号的过程后走出医院,我问同组的教授们,医生挣钱那么多,你们谁愿意来当医生,众皆摇头不愿!

今日过后,我想问我的同胞,您的孩子是否愿意接过救死扶伤的接力棒,做一个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医生?

欢迎加入医护之家QQ群。群号:127339072。愿意加入医护之家微信群的朋友,加我个人微信wolf99p。留言请注明职业及专业。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医护之家。

微信ID:Yihuxun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医护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