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赵菱、范先慧专场

 

5月30日,“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赵菱、范先慧专场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简介



会场
5月30日上午,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基地联合主办的“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儿童文学专场——赵菱、范先慧专场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人民文学》副主编李东华,《文艺报》副编审、中国作家网主编刘秀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志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初清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娟以及青年作家赵菱、范先慧出席了活动。本次对谈活动由谈凤霞主持,5位评论家针对赵菱、范先慧的作品发表各自看法,并与到场读者进行了交流互动。
本期文学新秀



赵菱
“当我开始讲述孩子们的故事的时候,这种诗意的感受,就会在我的笔端不由自主地倾泻而下。在我的作品里,即使是现实题材,也会多一点诗意。即使是面临着生活中的痛苦、残酷、黑暗,这一点诗意也像光芒在闪烁,代表着温暖、勇气和希望。我期待,孩子们在阅读我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温柔的抚慰和向上的力量。”


原名赵玲,《少年文艺》编辑,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少年周小舟的月亮》《如果星星开满树》《我们那年的梦想》《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黛绿色的好时光》《风与甘蔗园之歌》等,长篇幻想作品《厨房帝国》《故事帝国》《飞猪侠》等,小说集《月光是我的薄荷糖》《兔子女孩和她的薄荷田》《巧克力的夏天》等,迄今已发表作品百万字。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紫金山文学奖、首届“青铜葵花”金葵花奖、华语儿童文学中国故事短篇创作金奖等。《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入选2015年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新闻出版广电报优秀畅销书奖等。


范先慧
“我笔下的儿童文学不是阳光四射、欣欣向荣、美丽完美的那一类,而是将儿童文学应有的乐观和希望隐藏在文字当中。我希望把我的内心世界呈现给孩子们,希望他们能从这个世界里面找到和发现自己的世界。儿童文学不仅是讲故事,更像是一颗树去摇动另一颗树。我写作的最大特点的确是悬疑。我就是一个精灵,陪你一起玩儿,去揭开生命和爱的谜语。”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编审,科普期刊《发现号》执行主编,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宿命》《生命的邀约》《我在哪儿失去你》《梦徊粱都》《落日之都》《迷路的幽灵》,长篇悬疑小说《两点一线》,童话绘本《若伯特的孩子》等。2011年,在《少年博览》上开设“黄丝结盒子”专栏;悬疑小说多次获得《儿童文学》小说擂台赛大奖。
评论家点评



初清华
初清华: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死亡即使不是禁忌,也鲜少成为故事中的主题。然而,儿童文学除了关注成长,培养审美情操,如何认识死亡、面对死亡无疑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从范先慧和赵菱的小说中,我看到了儿童文学死亡叙事的多种可能。

范先慧的动物小说《若伯特的孩子》、幻想小说《玩偶之家》和现实小说《扑朔迷离》,虽然题材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叙事特征,即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点,同时也是文本故事的起点,这实际上是一种“死亡+新生”的叙事,我称它为“叙事圈套”。三部小说有三种不同路径:比如《若伯特的孩子》中若伯特的孩子被狼吃掉了,孩子的死亡给它带来了一种迷幻,一种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于是它把狼当做自己的孩子养大,亲情超越了生死与物种。《玩偶之家》中父亲的死是木偶夕非“新生”的起点,她所有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查出真凶,一步步抽丝剥茧后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死亡与仇恨,也看到死亡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扑朔迷离》中“溯儿”为救人而被水淹死的谜底,则是悬在赵朔和戴伦佑两个家庭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范先慧小说中的“死亡”是确定的事实,用后面主人公的新生来诠释对“死亡”意义的哲思。一颗流星降落是因为一个生命消亡,同时另一个生命又出生了,这是范先慧小说的死亡叙事给我的感受。

赵菱小说中的“死”则以唯美的、浪漫主义的方式,在生者的记忆中把死亡变成永生。比如《如果星星开满树》中大明似乎面临死亡的威胁,小棠用小说记下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死亡”超越了生命结束的意义,而带有更为丰富的情绪内涵。吊诡的是,范先慧用很现代的手法表达了非常传统的观念。赵菱反而是用非常传统的笔法写出了非常现代观念的作品。赵菱小说《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里写到龙是生活在树林里的,事实上,传统文化告诉我们龙是生活在水里,在天上工作,它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的现象的认知的体现,是对地球上水循环的解释。我们应该把这种传统文化、古老的智慧告诉孩子,而不是告诉他们龙是生活在树林里的。这是我的一点期望。

李东华
李东华:当下的儿童文学写作如何有效地介入现实,如何书写中国故事、中国童年,这个看上去有点宏大的命题,其实并不遥远。我们总会暗暗期待像赵菱、范先慧这样的年轻新锐们拿出实验的勇气,去实现或部分实现这个时代给儿童文学提出的命题。我们从他们的写作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努力和收获。

赵菱的《如果星星开满树》一开始把一个类似于青春的“桃花源”或“大观园”的空间呈现给读者。然后她又打碎它,就像贾宝玉林黛玉不得不走出大观园接受人间真实的风雨一样,青春的成长总是有很现实很残酷的一面。赵菱建构了一个青春的伊甸园,又将它打碎、翻转,你难以相信她那样温柔的笔触里,潜藏在背面的是如此不动声色的冷峻。

范先慧的《扑朔迷离》看上去恰恰相反,她一上来就把笔下的这群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置于极端的环境。他们或出身贫寒或父母闹离婚或遭遇校园霸凌。然而,这看似寒气逼人的成长之路却慢慢透出明亮与暖意。尤其是那个叫“赵朔”的男孩,和赵菱笔下的女孩“车路平”形成有趣的对比:后者的爸爸听上去是个成功人士实际上却是个无业游民,前者的爸爸看上去是个无业游民实际的身份却叫人大吃一惊。

然而,在赵菱和范先慧的截然不同里,又能看到她们的殊途而同归——青春的成长,孩子和成年人的关系,孩子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都不像通常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或残酷到底。在这两本风格不同的成长小说里能够看到年轻一代写作者不同于前辈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她们对当下孩子的生活更熟悉,因为熟悉而信手拈来的细节更有生活质感;她们尝试写出更为复杂的成长经验。她们也大胆地运用了类型化小说的一些技术,比如悬念,来增强文本的故事性。同时,对人物的塑造,也是她们的特别用心之处。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那就是从个人的爱好出发,我希望她们写得更朴素一些,减少一些戏剧性,克制容易溢出的感伤情绪,从自我的青春出发,能够慢慢观照更为开阔的别人的世界,从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波澜不惊中发现惊心动魄,从习焉不察的细节中发掘成长的真相和秘密。

刘秀娟
刘秀娟:两位作家的创作各有优长,但她们身上也有共通性。首先,两位作家既具备处理现实题材,又具备处理幻想题材的能力。其次,她们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上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感和当下性。新世纪以来,当代儿童小说处理外在环境要胜于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探索,在外部环境的处理也重在对物质的描摹和建构。反过来,一些成长小说又过于关注情感和内心世界,缺少外部基本日常逻辑的支撑。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出现像李东华所说的“朴素的作品”。《如果星星开满树》在这方面的处理是非常得当的,情感很饱满。她笔下处理的荒岛仿佛是现实的存在,但是又有精神性的隐喻。范先慧的《扑朔迷离》从校园霸凌题材切入少年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关注到少年的困境,成人看不到的复杂的校园生态,很有现实意义。她们对当下文化生活情境和成长等有新的开拓。第三,在幻想题材的处理上,像赵菱的《厨房帝国》、范先慧的《玩偶之家》,明显受西方幻想小说的影响,但也有意识地探索民族元素的融入。她们的幻想小说思路很开阔,不再是简单的动植物的拟人化,甚至出现空间上的再造,主题与内涵更丰富,不再是对西方幻想小说形式上的亦步亦趋。儿童文学在新世纪的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对一些精神性问题的探索,这在她们俩身上有鲜明的体现。

她们两个人也有共同的让我觉得不太满足的地方,比如长篇作品对于结尾的处理。长篇小说结尾的处理不仅仅是一个结局,也是整个作品结构的问题,对于人生和所处理的题材认知的问题。结构的问题不仅仅是故事怎么讲的问题,也标志着这个作品能到达什么样的深度。赵菱是一个风格特别强烈的作家,她的感觉器官非常发达,身体、嗅觉、触觉都是打开的状态。她有一种把情绪、感觉等抽象体验形象化的能力,概括《如果星星开满树》最恰当的就是她自己的一句话——最璀璨明亮的青春气息。对于《厨房帝国》,一开始我不是很看好,开头的时候有点牵强,但当男孩的死亡事件出现以后,小说变的有力量起来,到最后把幻想和现实的世界相融了。《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我觉得是一部很有想象力的作品,但前面的铺垫太多,进入太慢,到最后妹妹的出现,这个作品才活起来了。主人公的形象不够鲜明,龙川的语言不像是那个年龄的孩子的语言。写了山野的生活,但是语言没有山野气。范先慧的作品对于死亡、存在、记忆、爱、亲情都有富有诗性与哲思性的表达。《玩偶之家》以创造性的结构引入每个人的困境,但中间一下子跳跃到关于炎黄与蚩尤之战的创世神话,我感觉有些简单直接。《扑朔迷离》最大的问题是太传奇化了,削弱了作品的现实感。

张娟
张娟:当下儿童文学有几个我们需要重视的现状:一,儿童文学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低幼化和成人化,好的儿童文学要能够表现出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不是去俯身迎合,而是去平等倾听。三,想象力和哲学深度的匮乏。在赵菱和范先慧的作品中,哲理与想象成为重要的两翼,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低幼化、成人化问题的可能性途径。

首先,赵菱和范先慧的作品充满了瑰丽的幻想。赵菱小说善写幻想世界,动植物与人类交织成一种神奇丰富的互动关系,《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中的龙骨溪是现代人渴望的诗意栖居之所。范先慧的很多作品通过梦境拓展儿童文学的创作领域,《玩偶之家》集穿越、魔幻、精神分析、幻想于一身,具有丰富的艺术元素。

其次,儿童文学应该把童心和幻境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若伯特的孩子》描写了一个兔妈妈和狼孩子的故事,里面包含很多哲理性的思考。《玩偶之家》借助神秘莫测的黄丝结系列故事,用平静又娓娓道来的方式写出了对人生的感悟,具有哲学意味。

想象、神话中的变形世界和儿童的诗意心灵是相通的,幻想和哲理是儿童文学的两翼。他们共同的指向是成长。赵菱的作品中往往有一个天真的童年和逐渐忧郁的少年,伴随着一个促使成长的核心事件;范先慧的《扑朔迷离》也是一部成长小说,通过一个少年群体逐渐在寻找谜底的过程中成长,慢慢实现了对群体规则的接受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需要青年作家注意的是幻想文学中的真实性,写作的深入性和节奏、风格统一化的问题。

刘志权
刘志权:我主要谈三点感受。一是我感到目前的儿童文学作家有多方面的才能。比如范先慧,先看《若伯特的孩子》《玩偶之家》,有童话的质素、玄幻的因子;但最新出版的《扑朔迷离》,对现实的描写也很坚实。赵菱的《厨房帝国》,以民间传说组织故事,具有神话玄幻色彩,但主线是唯美化的生活。

第二,我在阅读时,感受到对儿童文学的研究要分年龄分阶段的必要性。不同的年龄段决定了写法、主题、形式等各方面的不同,在评论的时候,需要遵循不同的评价标准。童话和儿童文学是有区别的,童话更多体现为一种信仰,要善良、要爱。这对儿童来说足够了,但对往少年青年过渡者,就不够了。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但美不能只是一种虚幻之美,不触及现实。《如果星星开满树》已经涉及到了现实,已经触及到死亡的主题。赵菱写的死不是真的死,其实是一种孩子思维——不肯承认死。孩子们最后还是选择回到菱角岛,故事就在这儿结束了。从这个角度看,范先慧的《扑朔迷离》面向的孩子年龄段显然要高一些。他们普遍从接受现实为基点开展了他们的历程。

第三,作家需要确立自身特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风格,明确自己的思想。美国的儿童文学评奖既考虑到作品主题与题材的丰富多元,还涉及到种族、文化、语言、性别、年龄等多个方面。德国儿童文学的内在特性可以概括为民族性、历史性、思想性。二十一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创作更倾向于转向无法从成人世界完全分离的儿童世界,儿童文学作家需要走出前辈的光环,开拓自己的道路,拓宽对社会、对历史、对哲学的理解思考,路还是很宽广的。




江苏文学

江苏省作家协会官方微信


    关注 江苏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