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朝天粟姓:古老姓氏文化的回归

 

点击广元文学关注...

点击广元文学关注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古今中外圣哲长久的苦恼。

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用一种最古老的标志,连接着人们的血脉、人们的祖根,似乎从一个层面回答了这种喟叹与疑问。

粟姓,中国古老姓氏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汉初因袭。景帝(刘启)后元元年(前143)更名大农令,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司农,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另置治粟都尉,掌军粮,不常置。(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卷十132)载:“汉置治粟都尉,因官为氏。”自西汉始,粟姓诞生。通过历代不断地发展壮大,“粟姓已成为中国比较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280位,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17%,总人口约22.8万。湖南是当代粟姓第一大省,人口约占粟姓人口的38.5%。广西、四川、重庆、贵州四省区市集中了粟姓人口的52%。”(摘自《中国四百大姓》,袁义达、邱家儒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粟氏的发祥地、郡望堂号在湖北江陵,即今湖北荆州。(清)陈廷炜撰《姓氏考略》载:“汉治粟都尉,望出江陵。”《中国四百大姓》亦载:“粟姓的郡望是江陵。江陵,秦置县,故治在今湖北荆州。”

作为粟传诏公支系的朝天粟氏,久居于秦巴南麓、川陕结合部的广元曾家山,散落于汉中、成都、重庆、长沙等地,数百年来家族姓氏文化经久不衰。在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远离故土的当下,姓氏成为了他们不变的纽带,传承着先祖们“爱我中华,兴我家邦”的深深情怀。
 
依依故土情  最念本家心
 


早上起来,粟一粒打开手机微信,照例先看看关注的几位故乡名人的公众号,从那里了解一下老家曾家山的近况和动态。

最近,微信上的几位宗亲们正在呼吁保护文化遗产——曾家傩戏,他转发、关注一番,再到“粟氏宗亲群”看看大家的闲聊,偶尔也参加进来,聊几句。

粟一粒离开从小生活的曾家山已经20多年了,但对故乡、宗亲的眷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浓郁。老家的房子已无人居住,前些年他把房子修葺一番,计划退休后去住。

前几天,借着堂兄家嫁女儿的时机,他去曾家山又看了看。路上遇到远房的孙子,清脆地喊一声:“三爷,你来啦。”其实这“孙子”也20多岁了,但论辈分,比他小两辈,自然该叫一声爷爷。见面互相问候着,让他倍感亲切。

“曾家山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展览馆”已经快修好了,坐落在他曾经读书的曾家中学附近,古香古色、高大气派。

和粟一粒一样,粟毅也是25岁离开故乡后,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但他的心似乎一刻也没有离开故土。前年,他把老家的旧房子翻新修好,周末和爱人一起去住几天,看看院子里的花儿怒放、辣椒猛长。

粟毅的微信公众号里,几乎每篇文章都与家乡、粟氏相关,关注他的人很多,天南海北,大多是粟氏本家人。粟一粒也关注了他,经常看看他写的文章,虽然他们并不认识,但相同的姓氏、相同的故乡,让他们的目光总是投射到一处。

在各地,和他们一样的粟氏人还有许多许多,离开故土、走出家园,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故乡、亲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久在外面的人们都会纷至沓来。

粟一粒在家时,常会翻开1943年修订的《曾家山粟氏家谱》看看,这部超过200页的家谱,详细记载了粟氏祖先的历史,以及34代粟氏子孙的姓名、子嗣,稍有名望者也会多记几笔。

据《曾家山粟氏家谱》载,粟氏先祖秉元公居于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竹溪桥,后裔于明万历年间迁湖南会同县托口镇,清康熙年间迁四川岳池县坪滩场,清乾隆年间迁四川广元县中子铺,世代相承,乃数百年矣。

粟氏三房虽户大丁众,居住李家乡流水村,但人们一听其族的人名,便可知其系某房某代人。因为族人都以祖先制定的字辈命名,其房分与辈序分明。例如,粟氏的字派是:“亭文若虹允,景中继柏钧,尧舜禹一英,崇仁靖国元”。其含义既是理顺家族的辈分,又是弘扬传统美德,教化来者。
 
续写先辈志  说与后来人
 


从朱子家训,到王羲之家谱,每一部家谱,不仅是对历祖历宗的记载和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最好传承。

在曾家中学当了10多年教师的粟藐深谙此道,这也是家谱久传不衰的主要原因。粟藐负责了他所在的第二房家谱编修,他的父亲、伯父都是当时的教书先生,家中文化氛围浓厚,族中有老人几次找到他,希望他能将家谱续写。

他从族人手中找到了1949年之前的旧家谱,旧家谱记载了明清、民国时代的先祖印记,他又从广元市档案馆找到粟氏祖先的相关资料,挨家挨户寻访。又托人打听外地的族人信息,不遗余力收集资料,花了三年时间才编写完成二房家谱,每家每户都发了一本。

新编修《朝天粟氏族谱》的粟尧钦2010年就开始酝酿这一浩大的工程,几位粟姓中有文化的热心人发动宗亲族人,挨家挨户询问家史、整理材料。汉中、巴中等地宗亲们自发地承担起本地区的家谱脉络整理工作,20多人参与编修、百余人参与寻访整理。在西安居住多年的粟新华打听、寻访本地的粟氏人,之后又承担起家谱的电脑录入工作。

在《曾家山粟氏族谱》的基础上,坚持历史唯物史观,坚持科学性、古为今用、以今为主的原则,厚重的《朝天粟氏族谱》于2016年1月面世。以传诏公第20代子孙秉元公世系为重点,以直系血缘脉络为主,重在辨世系、明祖源、纠错漏,正本清源,力求使昭穆分明,脉络清晰。使族人千百年后可得而核,春秋祭祀有所依,寻根问祖有所考。贵州、湖南等地的宗亲族人纷纷前来“请谱”,远在黑龙江、新疆的粟氏后代也赶来寻亲求谱。
 


翻开《朝天粟氏族谱》,不仅仅展现了家族世系的繁衍,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尤其是谆谆传世的家训:“勤学文化,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愤图强。扶贫济困,造福一方……”无不渗透着国学文化的精髓。

《朝天粟氏族谱》也记载了当地的风物变化、人情习俗等。如记载“麻柳树”的来历:“初不过如谚所云‘先人栽树,后人乘凉’之意,况今已历1000余年。当春则柔条雨濯,入夏则午阴风清,经秋而黄华绚彩,涉冬而垂实栗零……”

粟尧钦每看家谱,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先辈们的文化传承,他的父辈起名为为均义、均培、均芳、均元,名与辈分结合,表达着父母对儿女们一份平和宁静的期许。

密密的表格、线条将那些相识或未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虽相隔万水千山、跨越千年时空,但粟氏,这一不变的符号是他们相连的纽带,流淌在血液里,成为他们隐秘的基因片段。

如今,走出去、留下来的人们渐渐意识到了粟氏文化的影响力,寻根问祖之情愈见浓厚。“家风”成为新的流行词汇,姓氏文化也再度回归,以新的方式植根在人们心中。

古木不言,嘉陵江碧波西去,一代代粟氏人回望故土,汲取力量。

故乡,就在那里,站成一棵树的姿势。姓氏,随你而去,不离不弃。



欢迎投稿


平台微信:gyzj2801677

Q   Q  号:252271428

投稿邮箱:252271428@qq.com

QQ 群 号:83969507

来稿要求:原创佳作,未在网上发表过,体裁不限;用word排版或纯文本;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20字以内)、个人生活照1-3张,文责自负。公益交流平台,没有稿酬,谢谢大家,祝您生活愉快,工作愉快!


◀◀◀ 广元文学
据说关注我们的都变帅哥美女了
如果不行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
【文学之梦·你我共筑】
广元市作家协会


喜欢请点赞


    关注 广元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