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入门级小白,喝成茶痴。

 

安不安定,以茶问心。...



我借着茶,

观测我自己的内心和身体。

如一杯茶,

熬夜后喝和神清气爽时喝

是不一样的,

通过它知道你的心安不安定,

它像一个尺度。

——Joy
Joy
对潮州人Joy来说,

喝茶不存在入不入坑。

每家每户都有功夫茶,

去别人家做客

第一件事也是喝茶,

家中长辈生活讲究,

Joy小时候

就主要喝单丛和大红袍。

长大后本职是金融业,

但在茶界,

好多人叫她“茶痴”。



因为喜欢,

她更是走过中国大部分茶区,

如滇藏的茶马古道、

川藏的茶马古道、

西藏林芝地区的产茶区等。

覆盖了全世界几乎85%

冰碛岩面积的安化产区

让Joy深深震撼,

云台山大叶种长在

冰碛岩风化形成的区域,

做成的茶汤质更绵甜;



武夷山核心产区

(“三坑两涧”范围)中

古老的地质年代、坚硬的风化石

和差异性巨大的茶树类别,

成了Joy迄今为止去过的茶产区中

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

“盛名之下并无虚,

中国知名茶类,

在它的发源地都能找到极好的茶,

只是大部分人接触不到。

另一方面,

做茶的人比茶更有意思。



每次去武夷山产区,

大红袍制作的‘非遗传人’苏炳溪老书记

都要给我炖猪脚,亲自下厨。

做茶的时候,

岩茶是人为因素影响最大的一种,

制作流程非常长而繁复,

对做茶的人的选择就很重要。”



好茶如良友,难觅知音。

入门级的“小白”

容易对茶有各种猜想和不信任,

而因为足够懂,

Joy能完美get到前辈的道行,

有时他们随手“打赏”的一泡茶,

可能就是这世上

谁也喝不到的神奇。

“有产区都没人听过的茶,

如广东古兜山一片非常原始的

区域(甚至还没得到命名)中,

生长着驯化型的古茶树,

干围粗,乔木型,

一反大家认为广东小叶种多的印象;



还很稀有的如,

在论证中国是茶叶起源地的过程中,

有一棵树是非常重要的论据

——千家寨2700年的古树,

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

我喝过的感觉是,

像发热管直接捂在你背上般发烫,

虽然听来玄乎,

但是真实感受。



有些树就是有

属于自己的独特气息。

如武夷山上最老的一棵水仙,

有200多年历史,

这棵树所做的茶叶,

给人一种不太敢喝的感觉,

每次喝都像在冒犯老神仙,

诚惶诚恐。”

茶有味,有道,有气。

而Joy坚信的“茶炁”

是喝的时候脑中仿佛出现一幅场景,

去感受,而不只是去品味。

这是心的敏锐,

和由衷的热爱。

如何买到靠谱的茶叶防坑防骗?
卖茶人的心态是怎样的?


在与各领域的达人沟通交流时,

这些“大实话”

其实比干货更为难得,

这是Joy开知乎Live的一大初衷。

“有人对中国茶在认知上有误区,

而事实也较为割裂:

茶科所侧重品种的选育、

推广和产量的提升,

不懂行的消费者无法从专家那得到意见,

只能自己学习,

就给了茶商讲故事的机会。



我自己本身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念头,

就是正本清源。

以我所知告诉茶友,

没那么多天花乱坠、玄乎其玄。

在公开网络上留下自己的言论,

也算是为自己的态度做一个注脚。”

以普洱为例,

作为云南的一项大产业,

地方、茶农、少数民族,

都是希望茶越来越出名越卖越贵,

很多古树茶被虚夸了年份,

这在普洱茶界是比较现实的问题。



“云南的古树茶分几个类型。

一是野生型,无人栽培,

茶的果实、开花的形态都是天然状态,

甚至有些内含物微毒,

喝了会拉肚子。

而有些是过渡型的。

最早,云南的先民

发现了茶树的叶子

摘下来嚼可以提神,

却有副作用如腹泻。

当地的少数民族就采鲜叶捣碎,

加上热性的东西如花椒,

中和寒性。

有了效用后人们慢慢改良工艺。

这就是茶树的驯化过程,

和人类驯化农作物的方式差不多。



品种、株系间会有差异,

如野生苹果有酸有甜,

就找甜的种子去种,

使得挑下来的口感、

性状是人类需要的。”

这种驯化型的茶树

在云南的栽培历史,

有证据可考的,确有上千年。

但并不代表市场上

卖的古树茶就都当真如此。



大部分古树茶实际上

只有七八十年到一百年的树龄,

因为利益,树龄被过分强调。

而Joy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可通过参照同纬度

如缅甸地区茶树的历史记载

或数年轮的方法去考证这一问题。

“讲一个事情

得从科学的角度先认知它。”

中国的六大茶类有太多可说,

常见Joy晒出她看的茶书,

作为一个品茶人,

她有种感性之外的理性,

探寻该事物的本真。



Q:茶对你来说的意义是什么?

A:茶拓宽了我对很多东西的认知,我借着茶这个物体观测我自己的内心和身体。如一杯茶,熬夜后喝和神清气爽时喝是不一样的,用不同的水泡着喝是不一样的,去不同气压、空气洁净度和湿度的地方去喝,都有区别。区别极细微,有敏锐度才能觉察到,是一种很好的修行,通过它知道你的心安不安定,它像一个尺度。

有时突然喝一种熟悉的茶但认不出来,其实不是它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是熬夜?还是生活没规律?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东西去提醒你,是挺好的。



Q:你在知乎上分享了很多关于茶的干货和个人经验,对这种知识分享平台和知识付费怎么看?

A:消费者买课程、听知乎Live的初衷除了学习外,更多是这个时代带给他们焦虑。他们觉得要听某个互联网大咖怎么看、b2b是什么东西、最新的AI、大数据……很怕自己在快速的概念和新事物里迷失,所以要填充自己。如果问得很具体,如一家公司怎么IPO?会是一件百万级别的咨询收费case。

大部分的付费问答,还停留在一种“打听”。而真正有知识含量的东西是需要通过一段比较持续、完整的时间学习来使自己充实对一个东西的认知,零基础的人不可能听了两篇TED演讲,就突然之间变专家。知识经济的众多产品刺激受众的焦虑感,变现他们的焦虑感。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693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关注 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