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网游毁掉的孩子》闹得沸沸扬扬,但我觉得这位父亲还算理智

 



就这两天,一篇《被网游毁掉的孩子》,被几个账号推上了风口浪尖,话题和题目一样吸引眼球:

“爸爸发长文怒斥网游:它害了一个年代的孩子!”

当然,文章的标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我仔细读了读这位名叫陈奕明的父亲写下的文字,我没太觉得他在“怒斥”,也没觉得这位父亲像评论说的那样在“无理取闹”。

读完之后,我甚至有些理解他。

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抒发他这10年的心路,而更多的,则是为了——

“寻找解决方法”。

我先把原文贴在这里,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在我们聊聊这篇文章的用词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陈爸爸是做什么的。这挺重要:陈奕明是温岭市委民主恳谈工作办公室主任,53岁。

但要注意,我在这里放出来他的工作,不是希望大家预设一个立场;而是希望不要等到你看完了,有一个立场,突然发现了他是公务员,而用这份工作去“佐证”你的立场。

好。我们来做一丢丢阅读理解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这位父亲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自己说了,因为看到了一则新闻,“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而这恰恰是他的核心观点:

“我当时就想起了我的孩子,庆幸他没有走进这样的极端。而深受游戏之害的,绝不仅仅是我的孩子,而是一个年代的孩子。我希望网络游戏商们有所反思。”

就是“……一个年代的孩子”这句话,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单就这句话来说,在我的立场上,我当然不同意。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证明,游戏没有毁掉一个年代的孩子……因为这句话说得“太满”了,它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靶子竖在那,你从任何方向都可以朝它攻击。

但拥护这种说法的人也不占少数,他们往往代表的就是陈爸爸这样的父母。这句话对他们来说,是一座同样巨大的丰碑,他们在这句话中找到了共鸣,找到了慰藉。

但事情不能只看“一句话”。


从诞生伊始,关于游戏的类似讨论就从未停止

在采访中,陈爸爸说,他为自己的儿子玩游戏“担心了10年”。但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反对小孩子玩游戏,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可以玩游戏,但就是要适量,要限制。”游戏机也是陈爸爸给儿子买的。

然后,高一下学期,孩子迷上了《穿越火线》。

我们不得而知,在孩子迷上CF后,父子两经过了怎样的过程,但可以从他自述的采访中窥见端倪:

“他和儿子无数次谈话,而且每次谈话都费尽心思地寻找时机”、

“一直不主张动手,所以在这场父子对抗中,他采用过的最激烈的方式是断掉网络”、

“小陈并不抗拒爸爸的讲道理,甚至认同陈奕敏的很多观点,但他控制不住自己,就是迷上了,出不来”

“想到把儿子送去参军,让军队铁的纪律来约束他,但孩子被消磨得体重不足百斤,连续3年在征兵初检的第一关就被淘汰出局”

……

从这些叙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比较理智的父亲,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了一些办法但未能奏效后对“游戏”这个东西产生了深深的抗拒,并认为他的儿子受到了“游戏之害”

从既定事实上讲,确实如此。所以我说,我很理解这些父母。

但我们仍需要看到这背后的原因:

  • 有一些家长认为,我的孩子在玩游戏之前如此优秀,玩了之后就不行了,这是游戏本身之罪;
  • 有一些玩家反驳,这是家长没能很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而非游戏之罪。
  • 有一些媒体痛心疾首:游戏产生了这么多问题,这是游戏本身之罪;
  • 有一些玩家反驳,游戏产生了这么多美好的一面你们为什么视而不见?




当然,这是两类问题,在游戏这件事上,家长和那些媒体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实际上,目前媒体——家长——玩家三方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角逐关系,这里不再细谈。但我们要知道:

攻击某样东西的“不足”总是容易的。这对于观点的正反几派都是:要么游戏不对,要么父母不对,要么媒体不对。你看,这样事情多简单,大家站着叉腰你一句我一句,双方都能举出不少例子,然后累了睡一觉,起来就忘记了这件事。

但事情并没有解决。

  • 有没有玩游戏开发智力、劳逸结合,学习成绩稳定上升的孩子?有。
  • 有没有玩游戏荒废学业、身心俱疲,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的孩子?有。
到此,事情还都比较明确。那么,问题来了:

家长应当如何做,才能培养出第一类孩子?

没人知道,成功的案例也不可复制。

你看,这问题在这儿。

陈爸爸在最后冒出了这样的呼吁:

“请网络游戏商们给父母提供一个办法”

如果没有这最后一句,我不会写下这篇文章,出来为陈爸爸说几句。我相信,这句话占据了他写下这篇文章,至少一半的理由。

他是真没办法,也真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站出来的公司是腾讯。腾讯正是当年小陈玩的《穿越火线》的公司,这可能也是他们找上陈爸爸的原因之一。不过我惊讶的是,腾讯是来“解决问题”的,还抓住了一个优秀的timing。

这个timing是他们推出了一个叫《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的东西,里面可以说挺客观地给家长了一份详细的,引导孩子玩游戏的指南。这本手册综合了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国家发布的游戏指导手册,经由国内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游戏专家共同增订完成。



根据国内游戏媒体的测试和报道,有些家长觉得“很有用”,会按照手册尝试一下;”有些家长觉得“夸夸其谈”,不相信手册上所列举的游戏的好处。当然,这是《手册》本身内容不够完善,或者不同的个体对游戏的固有印象有区别的原因。

但就陈爸爸这篇文章而言,这本手册可能正是他要的“解决方案”之一——因为陈爸爸是他那个年龄层里,不算很多的,能够思考到游戏的两面性,并且已经想到了“怎么办”这个阶段的父母。

即便手册因为个体差异而真的“没太大用”,但我想能够思考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的父母,也会按照这个思路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解决思路——

而非一边抱怨孩子和游戏,一边又什么都不愿意做,然后被媒体传播到网上,引起玩家们不同观点的对立,然后将这样的负反馈再返还给父母们。



从心底而言,我不指望有很多年龄更大的父母在读完手册后有所触动——他们会不会认真读都是个问题(当然这里不特指所有人,只是我个人一个很片面的观察,大家不要对号入座,凡事还是尽量沟通为主);

但更多年轻的、从小玩游戏长大的父母们,正面临着自己尚在小学、初中阶段孩子玩手游的问题,手册或许会有些作用。

以下选自《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

家长在为孩子判断一款游戏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来判断其是否有益:

这款游戏对情感有好处吗?

● 这款游戏有趣吗?玩烂游戏可不会开心!

● 游戏体验是否能够达到放松与刺激的平衡?

● 游戏中是否获得了明确的成就?

这款游戏对认知能力有好处吗?

● 为了通关,你是否需要构思策略?

● 游戏的图像内容是否丰富?

● 玩游戏时是否需要心无旁骛、集中精力?

● 是否需要阅读大量文本,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

游戏中是否需要运用创造力?

● 在游戏里,你是否要建造新的建筑?

● 你是否要创建人物角色?

● 你是否能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

● 你是否能修改游戏?

这款游戏有社交性吗?

● 你是否能与其他玩家交流互动?

● 这种互动是否安全舒心?

● 玩家之间的交流是否有人监管?

● 你是否能够方便地举报游戏中的反社会行为?



特有意思的是,在对看了这本手册的父母采访中,你可以看到其实目前困扰他们的正是腾讯自己的一款手游。

在之前的采访中,陈爸爸也认为“游戏商应该在技术上进行管控”:“我说我不是针对腾讯,做游戏的公司很多,只是腾讯的份额比较大。我建议他们能否在软件开发中,设置一些功能,比如未成年人玩游戏只能玩多久,时间一到就断掉,再比如,他们也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来解决这个问题。”

陈爸爸提出方案是交给游戏商解决,不过不知道腾讯有没有给陈爸爸提供手册上所说的内容。

当然,本文仅仅讨论这个事件,以及父母们也许可以做的事情。游戏的内容是否需要管控或者怎么管控,以及有关媒体对游戏的态度,就是另外的更复杂的问题了,这里不再详细说。

最后,我觉得游戏玩家们也可以看看手册,会有收获。

小陈如今已从网络游戏中走了出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之余依然会打游戏来放松,但已不再沉迷。

陈奕敏将这归结为儿子慢慢长大后,自己意识到一味玩游戏是不可取的



虾丸君:

如果有手册又不愿意看,那就没办法了……
更多文章请移步菜单栏“虾丸主线”和“虾丸社区”游览
如有投稿或合作意向可发至geekgaming@163.com邮箱


    关注 别瞎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