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柱:空间与社会 笔记

 

郭国柱,1982 年生于中国福建永春,2005 年毕业于南昌航空大学机械系,现在生活工作于厦门。...

▲ 《洗洗睡吧》

影艺家按:笔记是影艺家一个独特的栏目,我们好奇你正在进行的项目、拍摄中的故事和对摄影的思考,希望能将你的感想分享给更多有相同爱好之人。

这是我们收到的第 55 份笔记,摄影师郭国柱,1982 年生于中国福建永春,2005 年毕业于南昌航空大学机械系,现在生活工作于厦门。

自 2002 年起,他便开始围绕“空间”和社会关系展开叙事。在这条线索中,空间是郭国柱创作实践的主要载体和对象。他在使用和描绘空间时,是以个体精神为出发点,最终回到社会的方法来展开提问。

▲ 郭国柱
洗洗睡吧
《洗洗睡吧》是我从 2008 年至今持续的作品。该作品通过使用大画幅相机对被摄者睡眠的整夜曝光,得到床上被摄者如同云散的影像,与室内物品清晰结像形成对比,意在用摄影阐述作者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在时间面前,所有生命体都是平等的过客;甚或比我们所追逐的物质世界更为短暂。
城岭


《城岭》是我作为亲历者对当代中国城市化现象的思考,并力求以客观、记录的方式还原所见,使它们能够成为日后研究者们的样本和素材。

《城岭》以反思现代性为基础,截取的切片是城市化过程中消失的乡村,分为:《流园》《堂前间》和《遗物》三个部分,《流园》通过对因城市化因素所废弃的村庄,进行大范围田野调查采样拍摄,奠定作品的纪实性基础;《堂前间》通过类型化拍摄乡村熟人社会所特有的空间,由熟人社会瞬间崩塌的景观现实,指向人们的心理场域 ;《遗物》对村民所背离的原有生活场所、物品进行肖像式拍摄,窥探他们的内在记忆与体验。

我在记录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试图勾连起画面之外的对抗: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古老中国——因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传统格局,正在与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现代性所主导的当下进行一场历史性的角力。
流园
《流园》所拍摄的是城市化中农民所遗弃的村落,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将被自然所消化并重新归还给大地,乡村与城镇在急速城市化的当下此消彼长。

近年来的中国,资源向城市集中,这个曾经以农耕文化兴盛的国家,如今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农民快速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和城市都应该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动做出调整与适应。对于新进城的农民,熟人社会瓦解、地缘关系消失,并且需要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地域将对他们的身份重新定义。我作为城市化的亲历者,通过摄影对其进行长期关注,作品《流园》站在城市的对立面,通过记录被遗弃的村庄景观,对农村的边缘性进行探讨,用可见或不可见的,与都市经验、消费主义完全对立的观看方式,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角力。
《堂前间》
堂前间是张挂招贴、平日接待乡里亲朋、年终团聚的重要场所,作为乡村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系家族尊卑长幼秩序以及熟人社会里人情往来的重要纽带。

2015 年 1 月,这个浙江杭州下属的小村庄整体拆迁,村民告别他们原本的生活空间,迁至商品住宅楼。2015 年 2 月,推土机驶进村庄,这些装载着村民生活记忆、承担熟人社会空间机能的堂前间被推倒。这组影像拍摄于迁村期间,镜头帮助我对这种乡村伦理空间进行一种类型的审视,不同家庭遗留的生活痕迹却重塑了我们对往日生活的想象。

据统计,在 2005 年至 2009 年,中国每年减少 7000 多个村民委员会。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国家如今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平均每天消失 20 个村庄。
《遗物》


这些被遗弃的物品,是一群被拆迁的村民在离开祖屋时所没有带走的东西。

作为私人生活中最隐秘的部分,它们不仅让我们得以拼凑曾经构成村民日常主体的生产生活内容,也让我们窥见村民们的内心世界,乡村惯常的习俗、礼仪以及敬畏神明的信仰。

遗物,是外化的日常生活景观,但更是村民过去生活的一个结痂。人与土地的关系,因为外力的介入戛然而止。
东瞻西望--中德摄影艺术交流展
《East meets West》 Sino-German Photography art
开幕时间:2017.9.16日(周六) VIP开幕酒会:14:30
展期:2017.9.17--2017.9.30
开放参观:10:30--22:00   地点:成都IFS L7 艺术廊
策展人:陈广宇
参展人:萨宾娜 维尔德、马廖 多林格尔(德)
              王天行、曾瑞(中)
主办方:成都影像艺术中心、中国项目策划公司
协办方: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编辑 → Editions 404
影艺家微刊是杂志《影艺家》的延伸
由成都影像艺术中心(CDPC)主办


    关注 影艺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