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猫?一团猫?还是一滩猫?——一名铲屎官的量词研究 语言学午餐

 

喵...

猫是一种神奇的动物,通常我们说:“哇,那有一猫,赶紧去撸”。
我们有时还会听到这样的叫法——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由作者本人拍摄)
喵星人还有其他量词来描述吗?都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看《现代汉语八百词》怎么来解释量词“只”——



1.用于某些成双、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

2.用于某些动物(如一只鸟、一只老虎、一只猫、两只蜜蜂)

3.用于船只。

4.用于某些日用器物。

文字解释和括号里的例子告诉我们:用“只”修饰的动物,大多身长相对较短或身形相对较小。身形相对较大的动物我们一般用“一头”,比如一头大象。

猫当属这个范围,“一条猫”、“一团猫”则不属于日常习惯说法。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量词“条”的解释是:



1.用于长条形的东西。引申用于人体。

2.用于某些抽象事物。

量词“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条裤子”、“一条围巾”、“一条蛇”……

裤子、围巾、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长条形,而第二张图“一条猫”的那只猫身形也格外长,因此在这里可以用“条”作为量词。

从语法角度看,我们不能这么说,但在活的语言中我们则可以这用。“条”在这里有修辞的作用——这里的修辞指根据上下文用特定手段,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它生动地展现了猫的长条形态,即使没有图片,人们也能根据“条”想象到“一条猫”的样子。

我们再看《现代汉语词典》对“团”的解释:



1.圆形的。

2.团子。

3.(动)把东西弄成球形。

4.团儿(名):成球形的东西。

……

10.(量)用于成团的东西或抽象的事物。

由上可知,“团”与圆球样的形状关系密切,所以我们常说“一团毛线”。同理,第三张图“一团猫”的那只猫看上去也像一个圆球,量词“团”则直接表现了图中猫的“形状”,生动有趣。



“条”和“团”都不是与“猫”对应的量词,不过它们呈现了猫的某一特定形态(长条形的、成团的),本身表现了对应搭配的事物的特征,所以这种量词很有画面感。

然而所有的量词都这样吗?

回到量词本身。量词可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

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

名量词有两种,像“把、本、朵、栋”这种只能用来描述一部分名词的量词(简单说就是不能随便搭配),就叫专用名量词;像“踢一脚、吃一口、看两眼、扎一针”里面的“脚、口、眼、针”都是临时借用的,叫借用名量词。

在专用名量词中,不少量词和与对应的名词都有意义上的联系,能营造画面感,如前文举的例子“条”。其他的例子还有“张”,它一般用于能展开或打开的物体,如“一张床”、“一张画”、“一张嘴”、“一张弓”等等。
高冷的猫主子们虽不像孙悟空那样可以七十二变,却仍有两把刷子。它们揣起小手手时,我们会看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借用名量词与对应名词搭配时,画面感更强。

如“一桶水”、“一船人”、“一捆柴”,它们本身是名词或动词,有状物或描写动作的作用,当借作量词时,它们与搭配的名词共同表现了整体的画面。通过“一桶水”这个短语,我们很容易想象出水的状态。

天气一热,喵星人会融化,变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我们听到“一只猫”、“一团毛线”、“一滩水”时面无表情,听到“一团猫”、“一滩猫”这样的叫法时却禁不住微笑起来?或许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曾强调,应该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因为在他看来,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亚里士多德强调语言与情节的不平常,认为将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和奇异,才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淡,使观众有惊奇的快感。”(杨向荣,2005)

将这段观点套用在“一滩”这样的幽默说法上,不难发现,“一滩猫”在日常生活里并不属于平常熟悉的事物,因此为我们带来了“惊奇的快感”,这样的不平常是因为使用了特殊的量词。如果量词和搭配的词语间有一定距离,那“滩”与“猫”的距离比“只”与“猫”的距离更长,也就是不太常用,从而为我们带来新奇、有趣的心理体验。

相信不少猫咪爱好者和铲屎官都有过挨了一爪的经历,而“挨了一爪”中动词“挨”与动量词“爪”的搭配也适用上述观点。
首先,我们常用的表达是“挨了一刀”、“挨了一脚”等。刀是武器、脚是身体部位,它们都与人相关,而造成“挨”这个动作也通常是人。但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爪子”的解释是“动物的有尖甲的脚”,可见“爪”与人基本没有关系。所以,“爪”与“挨”的搭配不太常用,也使我们感到惊奇幽默。
总之,汉语的量词多而丰富,其中不乏生动者,我们的幽默使用更让它们熠熠生辉。语言有规则有框架,但它的应用却灵动活泼(当然这要归功于全世界各种语言使用者们的智慧),汉语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9-530,676.

刘月华,潘文娱,故韦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0.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7,16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2012

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01):61-66

本文为读者投稿,欢迎投稿至admin@linglunch.com,投稿要求请点菜单栏的“提问投稿”-“快来投稿”。




    关注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