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四年后,我陷入了深刻的自我怀疑。

 

30岁之前你要做成怎么样?...



作者:文叨叨的斜杠生活

(微信ID:wendaodao666)

前两天,助理阿阪突然给我发了一条信息:

——叨叨姐,你27岁的时候在做什么?

——额,让我想想。妈呀,我好像从没有回望过自己的二十多岁。

——写篇文吧,给20多岁末的人。感觉还是很懵,不那么笃定。

我问她,为什么很想让我写自己的27岁,她是这样说的▼
27岁,大多数人毕业4年,三四年激流勇进之后,很可能迎来职场中第一个明显瓶颈,第一次深刻的自我怀疑。

不再是刚毕业的小屁孩,似乎很多东西都懂了,但似乎又什么都没有。

绝不再能接受基础岗位了,但职场上跨越一个level也没那么简单。

夹杂着婚恋和三十而立的恐慌,如果再像这几年90后年薪百万层出不穷的映照下,普通人的27岁就显得更为局促和徘徊不定了。


27岁,我只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2012年,我27岁,在图书行业做到第4年,行业熟悉,业务熟悉,职位和薪水都还不错。

但,翻看那时的微博和qq空间,我看到的情绪关键词却是:疲态,甚至是,油腻。

很遗憾,助理眼中此刻目光炯炯的我,27岁的时候也没有比她好多少。
整个图书行业急速走下坡路,一些优秀的人开始离开,与此同时我几乎不再需要业务精进也能把工作做好,每天重复着固定动作。

这种吃老本儿的感觉,让我恍惚觉得自己不是20多岁,而是接近退休。

更矛盾的是,白天需要打起精神带团队冲锋,假装一切很好;又在每一个冷静下来的夜晚承受着焦躁感满溢。

我毕业就做了这行,现在也只会做这一件事,但这唯一的一件事却在急速坠落。

闭上眼天下太平,睁开眼却是无所附着。

终于,在一个寻常的午后,又一次毫不费力就改好了一本新书封面文案,并被新编辑拍马屁说简直是“神手”以后,我打开邮件,写下了那封辞职信。

这件事情不对,我必须及时止损。
并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但,绝不再是这件事了。

 

我决定转行。

没想到,那封看起来略显冲动的邮件,成了我人生中的关键事件,也是我27岁那一年做的唯一正确的事。


30次面试,第一次“职场结业考

辞职之后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面试。说是面试,确切地说,是我在试。

刻意屏蔽了跟图书有关的所有行业,在招聘网站上搜索着所有可能的职位,行业不限。
在一次次面试中观察:别人眼中,陌生的行业中,我身上最大的价值点是什么。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锻炼自己的总结能力和看问题的方式。

曾经,我觉得自己除了会做图书编辑,什么也不会。

后来,我开始主动去发掘,“图书编辑”这四个字背后支撑我的是哪些通用技能。经过拆解后大概是:文字功底,快速整理资料能力,策划和创意,项目管理,等等。

而这些通用能力,就是我以后拿去兑换粮票的资本。

那一个多月的面试,彻底把我从无所附着的颓废中拉起来。
我发现,我不必自卑,因为良好的文字功底几乎每个行业都需要,只是具体使用场景略有差别;

我发现,我也不必太过自信,因为并不是所有行业里,文案都是核心岗位。

那种未来依然没有着落,但内心却无比踏实的感觉,至今难忘。

后来我选了一家app外包公司做公关文案,负责产品需求撰写和面向甲方的提案宣讲。

本来不太自信的我,第一次去政府部门做宣讲,就被严苛的上司大加表扬,说我超出预期。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这5年职场,绝非一无所有。

虽然我在那家公司只做了不到3个月,就阴差阳错被内推到百度,但我依然觉得,那3个月对我是一个里程碑。

它让我知道,困在一个行业里,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莫名自卑,觉得自己只能做这个。

但,走出去,你会发现属于你的世界,其实很大。
大学毕业后,有人为了温饱暂时找了一个能糊口的工作,稀里糊涂也就做了几年;

有人因为专业的限制做了一份不咸不淡的工作,竟然也可以做的不错;

还有人三四年一直在各种换工作找不到方向。

这三种人,到了27岁,其实都应该停下来复盘了,这算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次结业考。

27岁的困顿与复盘,比大学毕业时更具体,也更有价值。
总体来看,我认为自己的27岁还算是及格。但,如果以我现在的经验回头看,也一定有更多具体的建议。

我把它们写下来,给到那时的自己,也分享给现在27岁的你吧。

既然迷茫逃不过,那至少让我们多一些披荆斩棘的武器和工具


1、比职位和行业更重要的,是你的傍身技能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把行业淘汰的速度再提升几倍。

所以,时刻审视和积累自己的傍身技能,比更高的title,暂时看来更好的行业要重要得多。

这种技能,最好是相对通用的基础技能,且相对不容易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的。比如写作能力,商务谈判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等等。

一项在多个行业嫁接通用的硬技能,在我看来叫做傍身技能。


2、你会越来越发现,“基因”决定论
不是身体基因,而是你的优势基因,其实一直伴随你。不管在哪个行业,你发现你始终在做的事情都是同一类。

就比如我13岁作文就是范文了,23岁是校报记者,33岁竟然在教写作。——我不是个例,绝大多数人的优势项在20多年的成长中已经大浪淘沙被自动筛选了。

你只需要盘点并找到它们,更早地专注精力在这上面。

盘点的时间跨度可以更大一些。


3、你有多了解这个世界,就有多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抛向社会,并在反弹往复的过程中更了解自己。单纯向内的自我探索可能会有失偏颇。

就像我,如果不是辞职后那1个多月的频繁面试,我根本不知道这世界有多大,以及我有多少可能性。

尽可能地扩大你的认知圈和信息圈,世界越大,对自己的了解就越多,内心就越开阔。


4、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你要去哪里


就像《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把LV的never full作为电脑屏保一样。目标感是打败一切焦虑的解药。

并且,目标越具象,越能指导行动。“更好的生活”“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抽象目标,往往并无卵用。

当你定不了具体目标,可以找一个榜样人物,以她为目标,大方向不会跑偏,结果通常也不会差。


5、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选择上
“我是谁”“我要去哪儿”“选A还是B”——这些徘徊和困顿,每个阶段都会有。

面对未来,每一种选择都不保险,比选择更重要的是,选择以后怎么行动。

当年焦虑想离开图书行业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在这种焦虑和徘徊中蹉跎了一月月、一年年,越来越多牵绊,越来越少勇气。

确定要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最怕把本该行动的时间给了犹豫不决。


6、思维方式,决定你未来的很多年
80-95这一代人接受国内应试教育,我们一方面没有思维训练课程,一方面又受到强烈的考试思维,标准答案思维,被动接受思维的影响。

但,工作之后我们却被要求批判式创新,想象力和创意,逻辑自洽,独立思考,等等。这恰恰跟我们所受的教育相反。

所以,思维训练这堂课,就需要我们自己补上了。在这方面我可以推荐几本经典书籍:《金字塔原理》《批判式思维方式》《学会提问》,以及最近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跃迁》,一堂课:梁宁“产品思维30讲”。


7、开始积累你的职业背书
大公司背书,高职位加身,代表作case等,这些你都要开始去积累了。

27岁就不要再像刚毕业那时,盯着多几百块的工资和离家远近是否有饭补这些蝇头小利了。

没有拿得出手的职业标签和代表作,30岁后基本就相当于裸奔了。


8、你身边朋友的水平,就是你的水平
如果身边的同事都跟你水平相似,或者不如你,那是最危险的。也可以基本判断你的职场在走下坡路了。

让自己身边不止有嬉笑打闹的朋友,也有需要踮脚去够的朋友。

跟优秀的人共事,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基本目标。


9、认真理财,强制储蓄
我26岁那年,月薪一万多,每个月强制储蓄5000块,非常变态。(当然,这种变态也只持续了一年。)

但正因为如此,当我27岁决定转行时,才可以洒脱决定,不用因为担心生计问题而被迫仓促开始下一份工作。

把钱花在自我投资上,钱就是用来花的——这些固然很对,但总要有一部分钱,负责给你退路和自由。


10、生孩子这件事,迟早都是要耽误的
27岁已婚未育,先工作还是先生娃?

其实我是没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我到现在都还没生娃,也无法对生娃的影响有具体的经验。

但,就我的观察来看,生娃这件事,迟早都是要耽误你的。

耽误你的二十七八岁,还是耽误你的三十一二岁,长远来看,差别不大。

变数一直存在,总有人能复出成功,有人复出艰难。面对变数,随时应对的能力,大概是我们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



作者简介:

-文叨叨,前图书公司总编辑,百度高级产品经理,现写作培训师。

-职场10年,转行、裸辞、自由职业者,越折腾越通透。

-分享实操有用职场干货,温柔犀利的成长方法论。

-公众号:文叨叨的斜杠生活(wendaodao666)


    关注 面试指南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