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裁的品牌格局观

 

我们不是做市场,不在做PR,我们是做品牌...





罗依丽

途牛游戏副总裁

IT互联网|市场商务,影响力:795

这两天和360的老同事一起聊天,谈到最近初到创业公司后的一些感想。创业必然是辛苦的,在创业公司垒品牌,就像打地基,从头开始做。在离开360的这几个月,到了外面走走,想把近期的思考抛出来和大家探讨。我的品牌观应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团队配合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用友软件,毕业过去待了五年,那时候,用友已经开始有了全面的品牌打法,从营销工具、样板案例、巡展活动、用户年会、广告投放,都建立了非常成熟的工具和方法。市场团队从总部到分公司浩浩荡荡也一两百号人。不过当时脑子没开窍,年轻贪玩,也就没有很好的把这些好东东都拿来融会贯通,自己也就盯着手头的那一块事,那五年感觉是浪费的五年。恋爱也没有正经谈,书也没怎么念,全贪玩了。。。。

不过当时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通过团队配合和项目管理做大事。比如用友一年一度的年会,虽然只有一天,但从集团市场到各地分公司,筹备之久可达半年,总体目标还是为了年底打单冲业绩的,所以市场部门必须具备一定的营销观,且从战略到上千人的部署,可谓壮观细致。我记得当时我第一年就负责客户邀请这一件事情,虽然很累但很专注,第二年是视频制作。我想表达的意思是,通过项目管理,每个人非常聚焦的做好手头的事情,而且每年都要求有创新,并且在充分准备后,在一个时间点达到了爆发。这种周而复始的工作,不但没有让人觉得厌倦,反而像是一种对品牌工作的检验仪式,让整个品牌部门向心力一致,地位嘛,肯定也是有一定的增长。虽然现在看起来,用半年来做一个大项目,也确实是速度太慢,哪里是互联网节奏,所以后来据说用友也开始向互联网转型,用户年会也搞成两年一次了。
2
互联网营销思维

当然,人还是要长大的。真正开始互联网营销思维,还是成长于微博时代,2011年在微博最火的时候,入职360,当时的360,正是最得意的时候,刚上市,人也不多所以部门之间还是相当的配合。借助360的品牌效应,也曾做过几个拿的出手的案子,但从那时起,自己迷信上了一种叫”病毒营销“的东西,因为预算不多,所以很多时候就只能以小博大,所以也做了一些当时看成本极低效果还不错的创意,但现在基本已经淡忘的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管过桌面、浏览器、助手大大小小产品线4个,基本都是围绕产品功能啊、运营活动需求啊,去做一些中不溜的宣传(现在最怕这种)。最常用的几个手段:漫画、视频,然后微博上大号推推,年底出个报告,就是这样了。现在想想,能够让大家记住的真的不多。可能在那一段时间,从数据上看是不错的,但其实很多都是用了很多360的资源,以致大家最后都把精力放到各个部门跑资源去了。但其实现在放到创业公司,真的很难有干爹了。
3
品牌格局

在360的四年,如果是悟出的四个字,就是”品牌格局“,拆开来有几点:



聚焦



很多人认为,你们是做品牌,就是花钱的。再说句难听点,如果你这一年下来就只投了几个广告,那就感觉你没怎么做事,给自己加点活吧,热点来得跟进,节假日不能落。加之每个人对这块都能有点自己的想法见解,都希望把好的想法告诉你,最好是立刻马上实现。所以,80%的工作其实是在干杂货。一年下来,如果能收获那20%的芳泽,也就不错了。
所有人都能做市场,但未必所有人都能做品牌。但是清晰的品牌的定位、主线,不能忘不要慌。想好自己要的是什么? 今年就把这个打透了就好。跟主线相关的传播做,跟主线不相关的屏蔽吧。
同时我也赞同不是所有热点都跟,自己不懂得领域不跟。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像杜蕾斯那样,天生适合被调侃,最后跟的热点,也就只是朋友圈里大家看到一笑而过而已。



舍得花钱



这里可能有人要打我,你败家啊。其实,在360的时候,抢票这种大的营销,算是我手里花过最大一笔,也就50万出头。当然在大公司,如果能置换资源最好置换,该省还是要省。但是像创业公司这种,本来资源就求着别人带着你,建议口袋里的钱,就别10块钱再拆开10份来花了。那1块钱成功的概率不是没有,但现在这个时代,掐架骂战都不可能像几年前“3Q大战”那样成就了360,更何况正面的品牌宣传?

另外能整合起来花的钱,就别把一件事情拆的太散去花。比如之前我们也会采取,视频供应商做,传播我自己来的策略,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有媒介和传播团队,在价格上其实往往能拿到一手价格。但是这样做完后的结果是,内容和传播拧巴,双方未必配合最佳,自己也特别累,感觉比供应商还供应商,为了省几千块钱的银子,最后失去了整合传播的时机和效果。

所以在做预算上,沿着聚焦的主线,对每一笔花出去的大钱做好决策,其实你会更加珍惜了。



培养自己的兴趣



做品牌,先成为杂家,再成为专家。做品牌的人,先不说在品牌理论和实践上有多专。先看看你没有涉猎广泛,爱好众多。我现在招人,都比较喜欢团队里每个人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这样在很多时候脑洞是不一样的,才能互补,毕竟我们是靠创意吃饭的。比如基本的审美,有一定设计基础的人在对外视觉形象上至少会有一定的标准和想法。比如音乐,大家都有自己的喜爱,但能够在视频里用到一首好音乐,也需要有一个阅曲无数,对音乐敏锐的人。说白了,很多时候,做品牌,还是得发展自己的一些特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有自己的拍档



其实,说道这里,我很庆幸认识了两位拍档,一位是“创意小天才"奈,一位是江湖人称万能的大熊。两人一人以互动见长,一位以公关见长。一个经常和我探讨些人生、交流最近对一些传播和事件的看法,一个教会我品牌的格局。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应该就是我们三。弯路肯定是要走的,不然你就不会知道到达的喜悦。自己也在一点点摸索,离开大的平台,从零开始做起的决心和困难,新的领域,就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我们不是做市场,不在做PR,我们是做品牌。
转载自 脉脉


    关注 熊猫爱panda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