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吉林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王慧远:材高知深,料以奇胜

 

专访吉林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王慧远:材高知深,料以奇胜...





“由于是3个院系合并而成,吉大材料学院涵盖了原来院系的研究方向,有历史继承性,保留了原来各部分的优势,因而学科‘大而全’。但是,由于研究方向多,相对来说我们的学科集中优势仍然不够突出。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由‘大而全’向‘专而精’的过渡时期。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具有显著特色和明显优势研究方向的材料学院。”



吉大“极大”。

拥有古朴、大方建筑的前卫校区、被称为“吉大皇家男子学院”的南岭校区、坐拥红旗街桂林路商圈的新民校区、红砖绿瓦的朝阳校区、拥有超大后花园的南湖校区、戴着神秘面纱的和平校区,六个校区犹如珍珠般散落在长春各处。

作为一所拥有“六大校区,八大校园”的大学,吉林大学因“大”而闻名全国。同样,吉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因“大而全”为人知晓。

然而,除了“大而全”,吉大材料学院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及不俗的实力。日前,新材料在线®独家专访了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慧远,听其讲述“材高知深、料以奇胜”的道理以及吉大材料学院那些“不为人知”的事。
吉大美景
谈学科: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
(以下Q代表新材料在线®,W代表王慧远院长)Q: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3个院系合并而成,在学科上是否也保留了原来各个部分的优势?

W:正如你所言,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系、吉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组成。现有5个本科学士学位授权专业,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包含材料物理与化学吉林省重点学科、材料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三个二级学科。目前,材料学科具有理工结合,基础与应用并举的特色。

由于是3个院系合并而成,涵盖了原来院系的研究方向,有历史继承性,保留了原来各部分的优势。因而学科“大而全”也曾是我们的特点。但是,由于研究方向多,相对来说我们的学科集中优势仍然不够突出。虽然合校以来我们在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等方面也做出了成绩,但“家喻户晓”的方向还有待进一步凝练与提升。

Q:对于这个问题,学院有采取哪些对策?

W:当然,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具有显著特色和明显优势研究方向的材料学院。近年来,根据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国家重大需求,以及结合吉林省产业发展情况,我们不断凝练和整合研究方向,目前的规划是重点打造材料设计与模拟、低维材料物理与化学、能源催化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型、车用新材料及加工技术等5个研究方向。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由“大而全”向“专而精”的过渡时期,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夜幕下的吉大
谈科研特点:因地制宜谋科研
Q:目前吉大材料学科国际ESI排名已进入前1‰,接下来,学院准备如何将科研工作再推上一个台阶?

W:科研工作是学院的基础。我们将瞄准材料基础研究国际前沿,面向汽车、轨道客车、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着重材料基础研究国际前沿领域突破,加大应用研究力度和规模,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中重大关键科学技术和涉及国计民生的国家重大需求问题;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拓宽对外,尤其是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与交流。最终建成国际一流、高水平“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同时,我们将秉持“因地制宜”谋科研的理念,加强与一汽集团、长客股份公司、吉化集团等企业合作,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贡献。

Q:能具体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谋科研”的概念吗?有成功的案例吗?

W:学院科研将紧跟材料领域发展趋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以及材料基因组计划实施等重大举措,抓住机遇,通过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带动人才培养,创建实力强劲的大材料学科群。基础研究加强与学校化学、物理、信息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积极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材料工程应用研究积极协同机械、汽车、农机等工程学科,在国家需求的先进钢铁材料,高端轻合金(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高性能纤维材料(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等以及提高传统材料性能和先进加工制造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工作。

我们面向企业的应用性研究很有针对性。以吉林省企业为例,学院的研究团队经常去一汽、长客和吉化等企业,把企业的实际困难带回来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目前,学院已有多个研究团队的项目实现了工业转化。比如:高强度大马力柴油机缸体在一汽集团等企业进行了规模化应用,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为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板材多点柔性成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包括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工程;高速列车流线型车头、飞机蒙皮件成形、舰艇导流罩成型,韩国首尔东大门广场的三维建筑覆层曲面件制造等。



吉大教学楼
谈人才培养:推行名师班主任制
Q:人才培养是根本,学院采用了哪些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W:我们始终坚持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复合型人才,深化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改革,强化资源配置,建立分配及监督机制。同时,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此前,整个学校出台了“名师班主任计划”,鼓励名师担任低年级班主任,通过名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风范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进行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Q:近几年学院取得了哪些成绩?

W:我们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在师资队伍上,材料学院已经建设成一支以院士为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创新型学术团队。现有两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青年千人学者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

材料学科与化学、物理、机械、电子、仿生、地学等学科交叉覆盖互相支撑,已形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基础研究作为材料科学的前瞻性探索以计算材料科学、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研究为重点。应用基础研究把开发高性能轻合金,高性能钢铁材料、汽车零部件先进成型加工技术等作为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

近年来,学院承担和完成部省级以上项目400余项,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作为承担单位和参与单位,共获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5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余件,发表SCI检索论文750余篇。目前,吉林大学材料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
院士风采
郭孔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汽车操纵稳定性(含制动与驱动稳定性)、平顺性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先后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汽车行业优秀科技人才、中汽公司劳动模范及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归侨先进个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首批特聘专家、吉林省优秀省管专家、“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50位杰出人物之一”等荣誉称号。

李元元: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粉末冶金、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材料-工艺-装备-产品一体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和“863”计划等。
徐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分子筛晶化机理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见解,首次应用高能电子衍射确证了液相内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开发出了一系列分子筛液相导向剂(其中高温Y型与L型已获发明专利权)。
沈家骢: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从事聚合反应动力学与特种高聚物分子工程研究中,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积木式地一步列出各种加聚反应机理的分子量分布公式,建立了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近十年来致力于化学材料与化学反应的微结构、微环境及微反应器的探索,很自然地发展为超分子体系的组装、识别及信息功能的研究。
宋玉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超塑性的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机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
林学钰: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我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邹广田: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于高压相变与压力导致的新效应、地球及行星内部物质的高压、高压实验技术、超硬材料和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冯守华: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直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系统地开发出三个系列二十余种全新微孔晶体,率先将温和水热化学应用于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并在具有代表性的功能复合氧化物与复合氟化物体系获得突破。 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任露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仿生科学与工程研究。提出生物形体、形态、结构、构成、柔性、电渗、润滑及其耦合、协同等单元和多元仿生的系统理论,开拓地面机械仿生研究方向,发明多项不同于传统理念的仿生技术。先后主持国家 “973”预研、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国际合作和重点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转化)等科研项目。
于吉红: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新型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无机微孔材料的晶化机制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全球华人无机化学奖等。
看到这里,你是否心有触动
【院长来了】栏目征集校园故事和精彩评论
一经采用将赠送新材料在线月度会员一个
快来写下你的留言吧(不限吉林大学)
下期预告
东北大学材料学院院长
秦高梧作客【院长来了】
下周六,不见不散




相关阅读:

▶哈工程材化学院副院长王君:谋海济国航母情

▶独家专访哈工大材料学院院长苑世剑:助力航天梦的道路上,哈工大从未停歇

▶独家专访厦大材料学院院长刘兴军:材料,给文明留一道印记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吕坚专访:勇立浪潮之巅 打造世界级材料学系新标杆

▶【院长来了】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领跑从主动创新开始

▶【院长来了】独家专访浙大材料学院院长韩高荣:精研材料之事,铸成大器之人

▶独家专访湖南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陈江华:“双一流”目标下建设研究型学院

【院长来了】专栏采访咨询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微信
联系人: 于小姐
电话:18575536260(同微信)
邮箱:yu.huiru@xincailiao.com




来源:新材料在线,如需转载,请加小编微信:13510323202,并注明“媒体合作”。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或未按照要求格式转载,新材料在线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新材料在线商务合作
请联系:王小姐 0755-86060912(9:00-18:30)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关注 新材料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