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人物】陶朱公传说

 

陶朱公,原名范蠡(约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字少伯,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春秋末年的政治...





陶朱公,原名范蠡(约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字少伯,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春秋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大商人,被世人尊称为财神和商圣。

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过两国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和妻子被迫来到吴国,成为了奴仆,范蠡也陪伴勾践一起来到吴国成为了人质。后来,范蠡利用计谋使勾践取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从而才使得勾践能够顺利返回越国。回到越国以后,范蠡全心全意辅佐勾践做复国准备,试图一洗前耻。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变得强大起来。公元前479年,吴王夫差率领军队远赴黄池会见联盟的各地诸侯,只留下太子和一些老弱的战斗力差的士兵守国。这个时候,范蠡建议勾践发兵讨伐吴国,并一举攻破了吴国的首都(今江苏苏州)。

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国灭亡以后,作为灭吴的大功臣范蠡功成身退,离开了越国,泛舟来到了齐国的海滨,改名为鸱夷子皮。范蠡通过在海滨之地辛勤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等一系列劳作,终于积攒了数十万的资产,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人。此时,齐国人发现了他的过人才智,就请他担任齐国的宰相。范蠡一直秉持着“富好行善”的思想,他不仅一次地对他人说:“治家能置千金之产,做官能做到卿相之位,这已经达到极限了,长期享受这样的荣华富贵,是不吉利的。”于是,他辞去了宰相一职,并将自己全部的家财送给了亲朋好友,然后悄悄地离开了海滨这个地方,来到了定陶定居,重新开始经商,再次获得了数千万的资产,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其实,有关陶朱公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传说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以后,辞去官职带着西施来到了宜兴一个村子隐居了下来。他发现当地山上的泥土可以制作成陶器,就教当地的居民采集泥土做坯,并且筑窑烧制陶器。可是,范蠡所烧制出来的陶器,不是一个个变形了,就是整个陶器没有烧透,而且陶器上面还有许多的裂缝。对于这些问题,范蠡一时也想不到很好的办法来解决。

有一天,西施正在烧火做饭。范蠡看到炉中的火苗烧得很旺,心想这样不是在浪费柴火吗?于是,他就把垫在锅底下面的三块石头给搬掉了。西施说,如果锅子压在火上的话,火就没办法烧旺了。果然,三块石头被搬掉以后,火势立马就小了下去。范蠡心想:如果烧窑的时候不让泥坯着地,垫空烧制的话,会不会就能够把陶器烧透呢?之后,范蠡就按照这个想法去实验,发现果然大有改进,很多陶器已经没有裂纹了,后来,人们就称这种用来烧制的石头为“脚石”。

又有一天,范蠡从外面回到家中,看到西施正在做饭。刚好这个时候,饭锅里面的水滚了。西施赶忙将炉灶中的木柴夹了出来,只是留了几根在里面。范蠡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好好烧着的柴夹出来呢?”西施回答道:“饭烧滚了以后要闷一闷,要用小火来烧一会儿。如果一直用大火去烧饭的话,时间短了饭就会生,时间长了就会烧焦。”范蠡看着锅里做好的米饭,忽然想到:烧制陶器和烧饭不都是一样的吗?如果一直用大火烧的话,米粒就会被烧焦,陶器也是一样。如果烧制陶器的时候也闷一下,这样不就既可以将陶器烧透,也不会出现裂缝了吗?

范蠡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掌握了一套烧制陶器的方法,烧制出来的陶器都是完好的。他把烧制的方法传授给了当地的居民,大家都按照这个办法去做,从此以后窑场就日益兴旺起来了。人们也因此尊称范蠡为“陶朱公”,并且还雕塑了他的像,把每年阴历四月初七定为范蠡的生日,隆重地纪念他为人们所作出的贡献,同时范蠡所居住过的地方也改名为“蠡墅”,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陶朱公的传说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千古佳话,其中所涉及的地理位置、民事民俗、典故文献、历史记载都饱含浓郁的地方特色。除此之外,《经商十八利》、《经商十八忌》、《陶朱公造秤》、《陶朱公名的由来》等一系列民间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人们研究陶朱公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加大对陶朱公传说的研究和保护,是有利于宣扬富而有德的儒商文化,也有利于发展和弘扬传统的民间文学。陶朱公传说是一项内容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所以应该大力抢救、保护和传承。




    关注 新西南联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