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下的“00后”高考时代

 

新高考时代已有轮廓,可时代风貌如何,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3+x的基本改革方向没有问题,的确比传统的文理分科制度更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在于,应与其相配合的录取制度,始终停留在“老旧”的阶段。
高考结束已两月有余,回想起备考时的经历,陈山竹笑言:“那是一场具有划人生意义的大仗。”

陈山竹出生于2000年,和其他“千禧宝宝”一样,于今年满18周岁。对他们而言,同成人礼一道来的,还有高考。

从第一批“00后”走进高考考场的那一刻起,“00后”高考时代便如期而至。而高考改革政策, 将给予“00后”们一个属于他们的、崭新的高考时代。

但是,改革需要时间,也面临挑战。新高考时代已有轮廓,可时代风貌如何,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同时,有许多未知情况,需要“00后”们面对。


  仍待完善的新政策  


高考,始终是受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高考改变命运”的共识并没有因为“00后”的登场而发生根本变化。从学生到家长,从高中到高校,高考的影响力依旧辐射社会的方方面面。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41年。时代变了,人也变了。如何完善高考制度,使高考的考试和录取能够更加公平地选拔出优秀人才,让各地的考生能够享有更加平等的机会,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

这也决定了作为选拔机制的高考改革,既追求稳定性又一直与“改革”相伴随。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是中央政府出手了。

2014年9月4日,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此轮的改革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 考试时间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调整。

具体来说,高中将不再划分文理科,高考成绩的组合模式为3+3,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为必考;另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选考科目,考生可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中任选三门。

在高中全部课程结束时,将组织统一高考,考察三门必考科目,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每个学期期末陆续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察选修科目,成绩保留三年,用于备选计入高考总分。

必修科目的统一考试成绩以个人所得分数计算,选修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则按照排名划分等级。计入高考总分的三门科目,成绩由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等级,其余科目的成绩仅按照“合格”“不合格”记录。



政策设计的初衷一目了然: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选择自由,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重点学习的科目; 另一方面,打破了文科和理科的界限,改变以往文科生全然不懂理化、理科生全然不知政史的情况,更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通才。

上海和浙江两地作为试点地区,于政策出台当年便开始落实新高考制度。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便是首批“探险家”。随后,其他各省份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80%的省份计划在2017年或2018年开始实行新高考政策。

然而,此次高考改革变化较大,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与其相配合的新课程设计和录取制度,而且需要高中具备较高水平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安排方案,才能推动新高考政策的顺利落实。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潘亚日表示,新高考政策的改革方向是好的,但是对学校而言落实起来确有不少困难,尤其是走班式教学。“6选3可以形成20种组合方案,且选择每一种组合方案的人数不均衡,很难划分传统的固定班级,需要进行走班式教学,也就是以科目划分教室,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去不同的教室上课。这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面对实际困难,不少省份的政策落实方案没能按照预期时间推出。以广东省为例,原计划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年开始,实施新高考政策,但具体落实方案至今尚未公示。

“广东省是全国排名前三的高考大省,面对每年七八十万的考生,方案的制定必须谨慎,尽力达到科学、完善。”佛山市南海执信中学的汪主任表示,面对新高考改革,从方案制定者到学校教师,都有较大的压力。特别是借鉴浙江、上海两地试点地区总结的经验,落实方案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


  相配合的录取制度  


2017年在上海和浙江的首届新高考, 引发舆论关注度最高的是“逃避物理”现象。据统计,参加2017年高考的考生中,选择物理科目的上海考生仅占总数的30%,而30万的浙江考生也只有8万人选择了物理。

虽然把选考科目计入高考分数,但是由于选考科目是按等级赋分,因此还是存在功利选科的问题。所谓按等级赋分,就是最后得分并非根据个人答题情况计算,而是根据排名给出成绩等级。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给出的建议,按照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前15%为等级A,16%~45%为等级B,46%~76%为等级C,其余为D或E,E为不合格。

学生的成绩不仅与个人知识水平有关,还与同其他学生的比较排名有关。如此一来,在选择科目时难免会产生博弈心态,为取得好成绩,采取“田忌赛马”的应考方式。作为难度最大的物理,自然成为了多数同学放弃的首选。然而,大学物理作为多数理工科专业在本科期间的基础课程,需要报考相关专业的考生有扎实的物理基础。“逃离物理”现象无疑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增添了麻烦。

针对这一问题,浙江和上海已经推出“打补丁”政策,设置选考最低保障人数基数,如果选考物理的人数低于最低保障人数,则划分成绩等级时,基数为最低保障人数,而不是报考的实际人数。同时教育部也制订高校专业选科指引,要求理工科专业要尽可能提出必选一门物理,或者必选两门科目的要求。

其实,上述问题及方案早已在江苏高考中出现。2008年江苏进行高考改革,实行3+2科目组合,前面三门为语数外,后面两门,规定文科历史必选,理科物理必选,再从其他五门中自选一门。这两门以等级方式计分,在高考录取时,每所大学提出报考等级要求,例如“两门均为A”,达不到等级要求将不能填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江苏这一高考改革方案,被宣传为实行三位一体招生,结合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学生,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高校提出两门科目等级要求,把高考录取的门槛变为两道,同时,导致高中学校和学生对语数外之外的其他科目教学重视程度降低,整体偏科现象严重。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压力,而且素养不升反降。

事实上,2014年出台的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某种程度可以说是2008年江苏高考改革的加强版。既然2008年江苏高考改革政策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为何2014年全国高考改革仍以其为模版?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寻其根本,3+x的基本改革方向没有问题,的确比传统的文理分科制度更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在于,应与其相配合的录取制度,始终停留在“老旧”的阶段。

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科目改革,但没有改革按总分录取的模式。在熊丙奇看来,不改革录取模式导致 “最终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都觉得是折腾”。而要让高考改革不再折腾,下一步应该把改革的重点聚焦在录取制度改革,打破总分录取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这个道理没错,不过,改革录取制度的复杂程度更大,看看一个自主招生试点带来的问题就清楚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对协同性的要求在高考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被提前的职业规划  


再回到考生,回到“00后”身上。

迷茫,是不少高中生的常态。特别是在报考时,不知道喜欢什么专业,不知道擅长什么领域,也不知道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

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高考报考指导师陈晓冬说,她教过的一些学生,成绩很好,但是上了大学以后就不再好好念书,甚至放弃学业,只因不喜欢所学专业。“有一些本科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一些的本科毕业生毕业以后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根源在于,学生们在上大学前并不了解自己要考什么专业。”

但是,这种情况在逐渐发生转变。陈晓冬老师介绍,从2017年开始,长春的很多学校和辅导机构开设报考指导班,“高一、高二、高三,每年一次的职业生涯规划,让‘00后’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

当前,新高考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便是面对新高考的“00后”们,要比以往的高中生更早进行职业规划。佛山市南海执信中学的汪主任认为,这会通过外力的作用,使学生们的“觉醒期”尽早到来。“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毫无疑问,将觉醒期提前可以促进学生更早地做好人生规划,更早地进入学习状态,以免到了时间不够用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方面,新高考政策为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选择权,但由于高校不同专业对不同学科的不同要求,学生在选择科目时需要有较为明确的方向。这就要求学生要尽早决定报考时所选专业类别,以确定选修科目,更有目标地专心备考。

“这其实会使高一新生与其家长感到焦虑,因为在刚入学时就要为三年后的事情做决定,未知的变数会导致较大的压力。”潘亚日老师建议, 在此情况下,应尽量选择物理、历史这种面向更广的科目,“虽然科目的难度相对大一些,但既然想要拥有更多的选择,那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另一方面,新高考政策中选修科目需要在高考前完成考试,随学随考,学生要从上高中开始时刻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否则一旦过了该科目的学习和考试期,便很难有赶超的可能。

“我觉得这样反而更加公平。”佛山市南海执信中学的高三学生林欣如表示,一些同学高一高二时贪玩不学习,但是到了高三通过密集的补课成绩反而反超了很多一直踏实努力的同学,确实会使后者心有不甘,扰乱备考心态。

潘亚日老师则认为,能促进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好事,但也应注意,会同时造成两极分化现象愈发严重。“那些始终用功读书的学生,每完成一门科目的考试就等于卸下了一个包袱,轻装上阵专心准备下一门,成绩会稳中有升。而那些在前期因为贪玩或其他原因没有觉醒的学生,落下的课程会成为后面的拖累,成绩难以实现飞跃式进步。”

也就是说,在新高考制度下,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在高考前就决定了。成绩好的同学因高考失误考不上大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改变了以往一考定终生的状况。而成绩不好的同学要打翻身仗比以前困难得多。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在高考前就更加容易被判为失败,极有可能因缺乏自信、缺少希望而导致厌学甚至弃学,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因此,各地在落实高考新政策的时候,真的一定要多听听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兹事体大,可不慎哉?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山竹为化名)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魏含聿

编辑 | 赵义 zy@nfcmag.com

排版 | GINNY
 购买是最好的支持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点击发现更多好物


    关注 南风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