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没有完美的父母|大象公会

 

每一个能够繁殖的父母曾经都是孩子,做孩子的时候他们希望父母能更多付出,做父母的时候他们希望孩子不要贪得无厌,父母和孩子间的竞争就像不同时期的自己在作斗争。...



父爱和母爱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在自然界中,动物虽然也会照料子女,但行为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无私且崇高。

决定有没有照料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离开了爸妈会不会死。

爸妈照料一生中所有孩子的时间、能量有限,如何用有限的成本制造最大的收益,是它们考虑的头等大事。

它们总是纠结于到底是养一下刚生的娃,还是赶紧去生下一胎;如果不停地生,结果生的每一个都因为缺乏照料而大概率挂掉,活到性成熟的个体的数量可能还不如适当照料,使孩子较为平稳地度过死亡率最高的时期来的多。

研究发现,失去母亲照顾的虫卵,死亡率上升十倍,失去父亲则上升三倍(Royle, Smiseth et al. 2012)。




· 图片来源:Steemit

尽管如此,自然界大部分父母都是不管孩子的,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及大吵大闹什么都不会的人类婴儿应该感到庆幸。

在已经发现的鱼类中,30%的科出现了会带孩子的物种,大部分是单亲家庭,50%~84%都是孩子他爹承担养育责任(Fernandez-Duque, Valeggia et al. 2009)。

爬行类父母很不负责,只有极少数的物种会照料后代。

相比鸟妈热爱孵蛋,爬行类为爱做出的最大牺牲就是守着窝,防止蛋被吃掉。这也许因为爬行类自己都要晒太阳,并没有多的热量分给孩子,又或者因为独特的温度性别决定机制,孵蛋会改变娃的性别(While, Uller et al. 2009)。

虽然鸟类的祖先是爬行类,可是高达90%的鸟类有育雏行为。鸟爸鸟妈要么交替孵蛋、交替觅食,要么合理分工,一方觅食、一方孵蛋。哺乳动物带娃行为少见,主要是妈妈带娃(Royle, Smiseth et al. 2012)。

一项针对529种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只有65个物种存在父爱行为。有意思的是,雄性哺乳动物一般不直接投喂孩子,而是投喂母亲。被投喂的母亲的孩子会长的更壮实,与其说是爸爸爱孩子,不如说是爱老婆(West and Capellini 2016)。

· 红色的物种有父爱行为 图片来源:(West and Capellini 2016)

父母对后代的付出可分为三个阶段:生殖细胞、受精卵成为个体、个体成长阶段。

生殖细胞阶段有着原始的不平等,雌性的卵子比雄性的精子大。但这不能算是一个巨大的不平等,因为精子数量多。总的来看,雄性并没有少花能量制作精子,比如蟹膏和蟹黄的能量就都挺高的,做雄性也不容易。

第二个阶段两性的差异就大了。雌性有两种生殖方式,第一种,下蛋或产卵,排出体外的时候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个体;第二种,怀孕生孩子,出生的时候已经是独立个体了。

仅对雌性而言,第一种模式要经济得多。虽然卵内包进去了大量营养物质,足以让后代吃到出生,但是节省了把卵带着到处跑的精力;虽然体外的卵比体内的卵更容易被吃,但母亲存活率更高。同时,由于孵化过程和母亲的分离,父亲能够最大程度地参与孕育孩子的过程。

然而,能够参与不代表有动力参与。父亲愿不愿意带娃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孩子是不是我的;第二个,新的对象好不好找。

古今中外的雄性都被第一个问题困惑着。男人很幸运有了DNA亲子鉴定技术,可惜其他的雄性大部分时候靠猜,还总是被雌性骗。所以,与其为别人养孩子,不如干脆交配前甜言蜜语,交配后爱搭不理。

有一种虫子(Phyllomorpha laciniata)的雄性就被雌性利用了。雌性产在树叶上的卵几乎无一例外都被蚂蚁吃了,于是她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盯上刚刚交配完的雄性,把卵产在它的肚皮、背和脚上,雄性身上的卵数量是雌性的两倍。

雄性究竟是自愿变成一个行走的育儿袋,还是被雌性精心设计的呢?

身上有卵的雄性在雌性眼里可能更性感,这能为他们赢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但研究人员发现,雄性身上的卵实际只有25%是自己的,他们很可能是不情愿的,也许雌性使用计谋把卵粘在雄性身上后,贸然移除会造成卵的死亡。雄性没有选择带娃,只是选择了不杀掉可能是自己的孩子(Tallamy 2001)。




· 图片来源:European collection

这种生育地位的不平等在体内受精的物种中尤为严重。雄性不仅需要考察雌性的性生活史,还需要从交配到生娃期间对她严加看守,不允许她和别人交配。

体外受精的交配就公平的多,一手交卵,一手交精。两性看对眼了,雌性产卵,雄性抬起高傲的屁股将自己的种子播撒进大海,然后保护着这堆受精卵免受不法分子侵害,例如把鱼卵含在嘴里(mouth brooding)随身携带(Rueger, Harrison et al. 2019)。




· 图片来源; the fish room

然而故事不总是这么温馨。相信任何人都不如相信自己,母亲要偷懒就要承担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鱼爸爸(Diademichthys lineatus)会守护鱼卵,谁知道表面上的好父亲实际上是渣爹,竟然会吃掉自己的亲生鱼卵(filial cannibalism)。吃掉鱼卵的父亲会变得更强壮,如果有坏鱼入侵就更能保护家园,才能让剩下的鱼卵幸免于难。当一个经济学问题变成一个伦理学问题,我能不能为了保护其他的孩子而吃掉一个孩子,事情就复杂了(Gomagano and Kohda 2008)。




· 图片来源:Nature

动物们还要面临第二个问题:新的对象好不好找,有这功夫给娃喂食,不如自己去多找几个对象交配。

动物界的真理是能偷懒绝不勤快,反正妈妈会带孩子,爸爸多找几个对象岂不是赚大发了?

可惜,如果爸爸都不带娃,对象就没有那么好找了。因为育龄期妈妈都去带娃了,带娃的时候拒绝交配,抑制排卵。

如果找对象很困难,雄性就会更加珍惜已有的每一个孩子,适当地付出精力照顾,父亲带娃的时候妈妈可以更早地进入下一次生育周期。如果双方有婚姻契约,那么就可以继续孕育共同后代,对双方都有好处。

倘若没有契约保护,一旦妈妈不用带娃,就会趁爸爸奶娃的时候出轨,愿意交配的雌性数量变多,那么雄性找新的对象就更容易了。于是他们选择不当奶爸而继续出去寻花问柳。一旦雄性不履行父亲指责,妈妈就要回家照顾孩子,于是雄性又找不到对象了,循环往复。

在个体成长阶段的付出主要是保护和喂食,一般持续到孩子能独立生活,但也有特别夸张的例子。

雄性倭黑猩猩是著名的妈宝男,娶老婆都是母亲一手张罗的。如果儿子在追妹子的时候遇到其他异性竞争,母亲会把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打一顿。

母亲的地位直接决定了儿子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和交配成功率正相关,不拼妈连对象都找不到。父亲不会为儿子娶媳妇保驾护航,他们比较在意儿子和自己抢老婆,早早地就把儿子扫地出门了(Surbeck, Mundry et al. 2010)。




· 图片来源:NUS blog

每一个能够繁殖的父母曾经都是孩子,做孩子的时候他们希望父母能更多付出,做父母的时候他们希望孩子不要贪得无厌。父母和孩子间的竞争就像不同时期的自己在作斗争。

父母养育时间越长,孩子独立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一旦哪天父母没有能力照顾,孩子就可能早夭,在这种机制下,父母被强迫照顾孩子。直到有一天,孩子索要的超过了父母能给的极限,最终导致了生育意愿的坍塌。

自然界不存在完美父母。

参考文献:

1.Fernandez-Duque,E., C. R. Valeggia and S. P. Mendoza (2009). "The biology of paternal carein human and nonhuman primate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8: 115-130.

2.Gomagano, D. and M. Kohda (2008).Partial filial cannibalism enhances initial body condition and size inpaternal care fish with strong male—male competition. Annales ZoologiciFennici, BioOne.

3.Royle, N. J., P. T. Smiseth andM. Kölliker (2012). The evolution of parental care, Oxford UniversityPress.

4.Rueger, T., H. B. Harrison, N. M.Gardiner, M. L. Berumen and G. P. Jones (2019). "Extra‐pair mating in asocially monogamous and paternal mouth‐brooding cardinalfish." Molecularecology.

5.Surbeck, M., R. Mundry and G.Hohmann (2010). "Mothers matter! Maternal support, dominance status andmating success in male bonobos (Pan paniscus)." Proceedings of the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8(1705):590-598.

6.Tallamy, D. W. (2001)."Evolution of exclusive paternal care in arthropods." Annualreview of entomology 46(1):139-165.

7.West, H. E. and I. Capellini(2016). "Male care and life history traits in mammals." Naturecommunications 7: 11854.

8.While, G. M., T. Uller and E.Wapstra (2009). "Family conflict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ity inreptiles." Behavioral Ecology 20(2):245-250.★我们建了一个生物兴趣向的微信群,还会请王大可老师参与交流,有意者请加大象公会助手号:idaxiang2018 ,回复「生物」二字,届时邀请您入群




    关注 大象公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