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一生所爱传给 1 亿年后的子孙?|大象公会

 

艺术作品的代际传递,需要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

艺术作品的代际传递,需要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
文|仲甫
2019 年的冬日午后,你看着窗外树影间洒下,的斑驳树影,突发奇想,准备创作一幅画,留给子孙后代。饱读科幻小说的你,知道自己的后代也许不,一定能够亲眼看见地球上的阳光、树影甚至是玻璃窗这些,我们熟悉的景色。





· 梵高笔下的橄榄树和阳光

你突然觉得重任在肩,有必要将眼前,景色描绘下来,留诸后世,让自己的后代感受到,祖先充满人文情怀的善意。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保存,你的画作呢?你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流传得,越久远越好,比如说,一亿年?

硬盘传家?别做梦了


出于 21 世纪 20 年代人类的习惯,你准备将画作扫描进电脑,保存在一个u盘或者是,移动硬盘上,然后再亲手贴上便签:「十亿年后X家子孙  启」。或者你干脆,直接拿起ipad,在上面创作一幅电子画作。

不幸的是,各种电子存储介质的,保质期,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短。如果是一枚新 U 盘,在存储这幅画后便束之高阁,的情况下,U 盘内的闪存有效期不到 100 年。如果这枚 U 盘还伴随着日常读写的话,作为存储介质的闪存,保质期将会更短。




· 图中部件 4 即为闪存,U 盘内部主要存储组件

也就是说,这枚 U 盘可能都无法在你有生之年,帮助你将这幅画完整地保存下来,更不用说传之后世。

固态硬盘和 SD 卡作为同样以闪存,作为存储器的设备,保质期和 U 盘相差仿佛。何况,固态硬盘对温度较为敏感,根据英特尔的研究报告,消费级固态硬盘在 30 摄氏度环境下静置,只能保存数据约 52 周。




· 固态硬盘内部印刷电路板,右侧为六片 NAND 闪存

传统硬盘(HDD)表现稍佳。2019 年西部数据在文宣中号称业界最可靠,的硬盘已可以做到 250 万 MTBF(故障平均间隔时间),即约 285 年。按照日后生育年龄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也顶多传到你的「云孙」或「耳孙」的年代,仍未突破重视家族血脉有序,传承的中国人的语词覆盖范围。





· 传统硬盘利用平整的磁性表面存储数据

更加古早的电子存储方法也依旧局限于这一区间:根据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资料,CD 和 DVD 约为 2-5 年,磁带介质不超过 10 年,早已进化为「保存」这一概念具象化标志的,存储设备——软盘的寿命为 10-20 年。它们甚至无法陪伴我们走完,这一生。

只有一家叫做 Millenniata 的公司发明了一种叫做「千年光盘(Millennial Disc)」的设备,号称寿命可以达到一千年。直到 2016 年这家公司正式破产,M-Disc 的具体材料仍是「商业机密」。





· 号称可以提供 1000 年数据存储时长的 M-Disc

除了存储介质寿命,电子储存的永续留存,还要考虑到数据格式、数据可复制性、数字版权管理、数据对查看程序的依赖性、数据接口可靠性等等。1 亿年后的人们即便可以,读取到你的画作文件,正欲打开欣赏时可能,也会发现,那时已没有任何一种可用程序能够打开你,保存文件的格式了。

何况,从现在开始的一亿年间,人类一定会遭遇社会结构、生存环境在星际,层级的剧烈变动,如果得不到有效看顾,无法在电子介质达到,报废年限前进行人工干预,将内里信息转移备份,那么你留给子孙,的艺术作品,必然在人类的浩瀚历史,中湮没。





· 特斯拉汽车及 SpaceX 的创办者伊隆·马斯克致力于将,人类打造成「多行星物种」。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的,生存空间会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人类信息的跨代际传递提出了挑战

所以,你的画作想要通过电子存储手段无损传递到,一亿年后的子孙手里,需要你的家族(或任何可能的社会团体)一代一代坚持数据在,介质间的备份、维护,其中心力耗费,实难想象。



· 数字黑暗时代的概念提醒我们重视电子设备数据存储的长期可靠性

因此,「互联网之父」、致力于建立星际互联网的,美国 NASA 计算机科学家 Vint Cerf 在 2015 年就提醒我们,警惕「数字黑暗时代(digital dark age)」,一切文本、数据、图像、音乐在电子设备中存储,的长期可靠性都值得人类担忧。

靠谱的保存方案


如果把照片打印出来呢?情况仍然不乐观:在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条件下,数码卤化银技术可达到 100 多年的存储寿命,喷墨打印也差不多。如果使用一些高端品牌,的喷墨,甚至可以达到 200 多年的寿命。

相较之下,人类借以走出蒙昧时代的传统,图像信息存储介质反而比想象中可靠。油画已经存在了 500 年左右,在博物馆条件下似乎可以,继续保持更长的时间。而上世纪 50 年代发明的丙烯颜料,寿命上更是在,实验中达到了 5000 「博物馆年」。





· 丙烯颜料不溶于水,不易褪色,持久性佳

但是,对于传统绘画材料与,介质的寿命极限的认知,我们大多是基于现有状况,的推测,不太能够像电子存储介质,那样通过实验获得较为确切的数据。

最为持久的,可能还是刻在石头上,(石头上)的壁画。人类保存最久远的画作,如法国的肖维岩洞、拉斯科岩洞等的壁画,创作时期动辄可以追溯到 1-3 万年前。





· 肖维岩洞中的史前岩画

因此,科幻小说《三体》中写道,星际时代要想在无人,看管的星球给后来人留下信息,最可靠的手段是,把字刻在石头上。

不过,这种方法也未必可靠——尤其是壁画,要突破漫长历史,考验流传至今,往往需要密闭空间、特殊颜料等独特环境,如一经现代人开掘发现、参观游览,往往险象叠出。

人称「史前卢浮宫」的拉斯科洞窟,发现后仅十几年便被封闭,另建复制品洞窟「拉斯科二号」以满足游人。



所以,对于当今存世的美术名作,我们不光要改善它们自身保存,的物理条件,还要尽可能结合现代科技,存储它们的内容。现今已有很多欧美美的博物馆对包括绘画与文字材料在内的,各种文物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电子化,与之相关的资料开放度、版权许可、引用来源、寻址追溯和互操作性都,已非常成体系。

作为面向大众的最知名,艺术品数字化门户,Google Arts & Culture 网站上我们可以欣赏到近万名艺术家笔下的,千万幅高清艺术作品,以及各地博物馆,展品及场馆  360° 全景视频。对于艺术品,我们可以按照艺术家、材质、艺术运动、历史事件、所涉人物、收藏所在地、时间轴甚至是艺术品主色调,来分类观看。

我们既可以点击「墨水」材质观摩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也可以点进「印象派」艺术运动欣赏莫奈的《睡莲》,同时可以在「深蓝色」主题下找到霍尔拜因的《亨利八世像》和梵高的《星夜》。以上作品都会以非专业人士觉得,过分的高清形式呈现在你眼前。





· Google Arts & Culture 页面

这些博物馆电子资料背后,是规模可观的跨国博物馆学社区持续,几十年地工作,同时也是学术圈文化、版权体系、信息技术、政府预算、社会基金、民间团体和政治游说集团等一系列,互动的团体在背后同样持续几十年地运作。

怎样保存敦煌壁画


对于年代久远的古老画作之存续,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是敦煌壁画。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红遍全国。通过书中名篇《道士塔》,再次现世的敦煌艺术成,为了百年苦难与奋斗的见证。在书中另一篇《莫高窟》文末,余秋雨慨叹:「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 敦煌莫高窟第 318 窟飞天形象

敦煌壁画能历经千年风霜而至今色彩璀璨,仍能穿越时空激荡观看者们,的想象力,是人文和自然,因素交织的结果。

从汉武帝在敦煌修建,要塞以防匈奴开始,敦煌就是河西走廊,的锁钥门户,即《后汉书》注疏引言:「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同时敦煌处在中原、西域、青藏、蒙古各文化的交汇点,周身具有多元文化的印记。

十六国时期,受东来佛教影响,敦煌开始建造佛像。隋唐以来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和宗教中心,随之而来在此积累了包括,雕塑、壁画、经卷在内的大量佛教,艺术作品。




·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到了元明时期,东南海上航线开始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丝绸之路重要性下降。随着中国经济重心东移,敦煌逐渐不闻于世,淹没在黄沙呼啸中。

幸运的是,沙漠的低湿度与石窟,的少光照,帮助敦煌壁画得以历千年,而得以保存。年降雨量仅 29.4 毫米,低湿度的敦煌石窟不利于,微生物活动和土壤氧化分解,使艺术珍品不至朽坏。

同时,经过大量分析研究证明,敦煌壁画、彩塑的颜料大多,是无机矿物颜料,而且大都为天然矿物颜料,如红色颜料中的朱砂,蓝色颜料中的青金石,绿色颜料中的石绿,白色颜料中的高岭土,黑色颜料中的铁黑等等。天然矿物颜料在通常,条件下都比较稳定,因此敦煌壁画在历经千百年沧桑,后基本未变色。朱砂有不同程度的变暗,色彩及明亮度,不如原来艳丽,但色相未变。




· 敦煌壁画蓝、绿颜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稳定。相较之下,壁画中红色较易变色。图表来源:敦煌研究院李最雄《敦煌莫高窟唐代绘画颜料,分析研究》

敦煌壁画是人类文明,存续的见证与样本,代表人类艺术历经时间,河流洗刷的瑰宝。

但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和敦煌壁画同一时代的,绝大部分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珍品,都已经湮没在,了时间河流之中。敦煌壁画为代表的敦煌,学史料,是时间之河馈赠下,意外的幸运。这份幸运,需要你我共同守护。

今天,不可再生的敦煌壁画,经过了一千多年岁月磨洗后,因为持续自然风化,以及大量观众带来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以及随之产生,的酸性气体的破坏,石窟本体的劣化,态势日趋严重,对珍贵的彩塑和,壁画的永久保存迫在眉睫。

腾讯「我是创益人」公益广告大赛孵化的公益广告,作品《敦煌未来博物馆》利用 360° 全景广告形态和创新的 H5 互动手段,致力于向外界推广宣传敦煌壁画,留存的危机,为「敦煌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募捐。

· 《敦煌未来博物馆》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壁画进行体验

在敦煌未来博物馆中,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石窟,的壁画,亲自吹气来模拟自然风化,从而亲眼目睹壁画表面,剥落凋零、色彩暗淡褪化的过程。吹气的时间长短不一,每个人看到的壁画风化后,的的最终年份和结果都不一样。


· 在《敦煌未来博物馆》内,通过吹气模拟风化,亲眼目睹敦煌壁画的凋零过程

目前「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已收到捐款 1,259,139.02 元,尚缺 642,927.98 元,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援手,帮助敦煌逆转风化的未来。筹集到的资金将用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数字化项目,包括数字化方案设计、图像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存储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




· 扫描二维码进入,敦煌未来博物馆,亲自体验敦煌壁画的风化过程

这一项目将古老信息存储介质结合最新科技,探求人类信息代际传递,的新形式(新形式)。

漫长的历史上,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曾经,供养过莫高窟的佛光,从于阗、甘州回鹘、西夏、归义军等势力的大人物,到凑钱参与的普通百姓,都为敦煌艺术付出,了巨大或微小的贡献。




· 莫高窟第 428 窟(北周)东壁南侧,集资造窟的供养人画像,多达 1200 余身。图中供养人画像位于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佛本生故事连环画下方,出资者每人一像,像侧有题名。这类供养人,多为下层官吏、僧尼佛徒、乡里百姓、画工塑匠及奴婢等

「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同样需要你我的点滴之力。让我们利用现代技术,的条件,不用再依靠自然条件的特殊,与历史的偶然来保存珍贵艺术瑰宝,从而将先辈遗留给我们的人类,精神的珍品,传递到迢递亿万年后。


    关注 大象公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