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值得读的中国史入门书?

 

无论哪部历史著作,都只是用来辅助我们去理解历史的工具。...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本文来自豆瓣网友@Fish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

无论哪种书单,通史一定是居首的。

我个人读书时读的通史是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其书作为教材,优点在于集众家之力编写,对待史实较为客观。但书中的意识形态也很明显,读来略显枯燥。而对于无太多基础的爱好者来说,我更推荐樊树志《国史概要》

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5-1


樊树志先生在《国史概要》中,将漫长的历史分为 100个点去讲述,语言生动,极为好读。

但缺点有二,一是全书叙述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便没有往下再写,二是生动有余却深度不足。整本书虽然好读,但却近于高中历史课本的升级版,其作用只是让读者熟悉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无法引起读者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

有句老话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学者的中国通史著作也是可以借鉴的。

日本方面,宫崎市定《中国史》(中文版译作《宫崎市定中国史》)值得一读。
 [日] 宫崎市定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11-1


宫崎市定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当中去看待,跳出了从中国出发去看待中国的视角。全书部分论断虽然较为武断,但是宫崎市定的视野和见解,还是值得去了解的。

如有更进一步的兴趣,可以读一读夏应元、钱婉约两位教授编选的《中国史通论》,其底本为筑摩书房1969年出版的《内藤湖南著作选集》。
[日] 内藤湖南
九州出版社
夏应元 / 钱婉约 译
2018-1


书中收录了内藤湖南关于中国史的论述,可以用来参考查阅,以理解内藤湖南的史观和出发点。

至于西方学界的通史著作,比如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革》,史实错误不提,在体例的安排上,古代和近现代部分各占一半,就显得详略不当。其余西方学者的通史著作,我了解不多,不敢妄言。从略。

通史之后,断代史也应该予以关注。我个人以为,读过通史,则对基本的历史脉络有了初步了解。在这一基础上,选读断代史应该选择能体现作者治学特色或者久经考验的经典之作。

传统史学,主要是政治史、制度史及军事史。就入门而言,也应该从这些领域的著作入手,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就政治和制度史来说,可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做一个概览。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再有兴趣,可读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严耕望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12-1


二书都是提纲挈领的讲义,容易上手。市面上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版本,主要是三联和九州版,前者依据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的版本,后者则是引进台湾联经的《钱穆全集》。如有能力阅读繁体竖排,可选九州版。

众所周知,年代越久远,我们可以找到的资料就越少。所以,早期的历史研究,多借助考古材料。

正因如此,利用考古材料进行研究的著作才更有说服力。因而在夏商周部分,我推荐张光直先生的《中国青铜时代》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3


不过该书收入的是张光直先生不同时期的论文,系统性较弱,因此如想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可阅读翦伯赞《先秦史》
  翦伯赞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05


该书纳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于一炉,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极有价值的著述。

史学家杨宽先生功底也非常扎实,他的《西周史》、《战国史》是不错的著作。
杨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7


另外,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史》,脱胎于顾颉刚的课堂讲义,后被童先生整理成书,体现了两代学人的智慧。
童书业
中华书局
2006-8


全书的考订极见功力,观点又可说是破旧立新,值得一读。

翦伯赞的《秦汉史》,格局开阔,分析了社会发展的原因,从下而上去讨论帝国的构建。魏晋南北朝部分,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气魄宏大,是了解该段历史的绝佳入门书。
 王仲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4-1


若对三国史有兴趣,何兹全《三国史》也可参考,叙事生动,又臧否人物,体现了人文关怀。
 何兹全
人民出版社
2011-3


隋唐部分我只读过岑仲勉《隋唐史》,不敢多言。

五代部分著作也不是很多,可参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由于王先生这本书主要侧重制度沿革和经济文化,如果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基本梳理,可以再和王小甫《隋唐五代史》对照阅读。
 王小甫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7-10


两套断代史各有侧重,但都是很好的入门书。其中王小甫这本书,成书年代较晚,也体现了一些新成果。如从多民族视角去看待隋唐五代的历史,就是其高明之处。

宋史入门书不是太多,陈振《宋史》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可从游彪《宋史》入手。
游彪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7-10


再有,宋代造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对外交流也未曾中断,陈振《宋史》则未曾提及。这部分未曾提及的内容,游彪《宋史》以最后两章(百余页的篇幅)进行了介绍。因此,这两部宋史可作互相补充。

至于辽金西夏史,我了解不多。常见断代史就是李锡厚、白滨二先生的《辽金西夏史》了。
李锡厚、白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04
蔡美彪先生的《辽金元史十五讲》从细处入手,一些地方比《辽金西夏史》更为细致,也可参读。不过书中未收西夏部分,比较可惜。

周良霄、顾菊英《元史》叙述详尽,能对元史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又贵在立场不偏不倚。
周良霄,顾菊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04


有兴趣也可以和韩儒林《元朝史》对读。

明清史部分,我首先想到的是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但全书尽述政制军事,未能顾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又多用文言,读时可能较为枯燥。

据徐泓《二十世纪中国的明史研究》(页303)所述,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明史讲义》时,经商鸿逵先生点校,并删去安南与明朝关系的相关内容(约2300字),且对「流贼及建州兵事」一节大加删改,已失原貌,故应予注意。

汤纲、南炳文《明史》虽然是阶级史观,但是十分详尽,连出版文化也有所提及,是一部非常全面的断代史,同时也是对我国大陆80年代以前明史研究成果的总结。
 南炳文 / 汤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04


其中南明部分受限于篇幅,故改为简述,后来南炳文先生又将简述部分扩充为《南明史》一书。虽然顾诚《南明史》名气更大,但若要对南明史作基本了解,还是以这本内容精简的《南明史》更为合适。

清史部分则可以看看“大家小书”系列的《清史简述》,作者郑天挺是著名的史学家,此书是他为中央党校授课时所作的讲义,简明扼要,虽然失之简略,但用于把握脉络已经足够。
 郑天挺
北京出版社
2016-10-1


如果想对清史的发展进行详细了解,可参考罗威廉的《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这本书可以视为新清史的集大成之作,虽然新清史的研究范式多为人所诟病,这本书的一些观点也存在争议,但这本书以通过问题类型而非年代顺序组织内容的体例,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因此,这本书可以作为进一步扩展的读物。

近代及现当代史部分,首选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美] 徐中約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計秋楓 / 朱慶葆


其可贵之处在于立论公允,这也是我们读近现代史最在乎的。不过虽然面面俱到,但也还是不够深入。若有兴趣,可以阅读相关专著。

在通史和断代史之外,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下专门史。

社会史部分,台湾学者梁庚尧《中国社会史》为同类著作之翘楚。论述详尽,且各章节自成一体,生气勃勃。
 梁庚尧
东方出版中心
2016-5-1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虽然简明扼要,但是经济分析却十分高明。

如果要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国经济史,可读朱伯康先生的《中国经济史》
朱伯康,施正康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9


这套书(上下册)的主轴是中国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脉络,但并非是单薄地梳理一遍经济发展史,而是通过与政治、制度、宗教、军事、文化等诸要素相联系,进而展现出经济要素与各种外部原因之间的互动勾连。

虽然这样的专门史写作难免细碎,但是好处在于会使人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多元和立体化,而不是对历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层。

还有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名为历史通论,实质上是侧重社会史和经济史的专著,还兼顾制度史和学术史。虽然比较松散,却令人想起象山先生“六经注我”之语。
王家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5-1


我对文化史和文学史关注不多,但姑且列出,读时谨慎选择即可。

文化史可选李山《中国文化史》,从书中论及社会、经济和思想的部分来看,李山的野心极大,一开始便把文化史提升到了文明史的高度。

文学史我个人推荐林庚《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前者的史观贯穿了整本书,读来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考。而后者十分详尽,不过一些评议还是可见个人的主观论断。

艺术史(取“视觉艺术”之含义)部分,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杜朴、文以诚的《中国艺术与文化》是非常优秀的著作。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12


洪再新早年师从宋史大家徐规,对历史文化背景的把握要强于一些艺术史出身的学者,且开阔的视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归纳,赋予了全书强烈的历史感。

每一章后还附有相关的论著,以供读者延伸阅读,十分贴心。不过近现代史部分,写的十分凌乱,大大降低了信息密度与可读性。

《中国艺术与文化》一书,正如其名,将艺术史放到了文化史的高度去看待。既有艺术发展史,也有历史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与前者相比较,后者在结构上对艺术史各门类的叙述更为平均,前者则更侧重绘画史,因此也可以作为补充读物去对照阅读。

思想史部分,目前声名最隆的,当属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葛著最大的亮点在于写法别具一格,但入门不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合适。

《中国思想通史》虽然是五卷本的大部头,又有意识形态影响,但是论述已经较为全面。且与社会史相结合,能使人对社会面貌和思想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所理解。
侯外庐 / 赵纪彬 / 杜国庠
人民出版社
1957-3


史学史非我所熟悉的领域,不敢妄列书目。只不过一来缺少这部分内容不成样子,二来我也希望精通此道的朋友可以指教补充。因此,就从我读过的相关书籍中择要谈谈看法吧。

中国史学史部分,如求简单明了,可以先看看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好有一个基本了解。
金毓黻
商务印书馆
1999-12


深入了解可读杜维运的三册本《中国史学史》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这两种史学史都夹有一定私货,读时应注意辨析。

至于古人著述,可试从唐人刘知几《史通》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入手。

史学理论是什么?我认为是对历史学的理论思考,而不是理论化的历史学。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严耕望《治史三书》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还是值得读读的。
 严耕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6


至于钱穆、梁启超等人如《中国历史研究法》之类的书籍,对“研究”着墨较多,还请各位自便了。

又有友邻认为不以《公羊》、《左传》、二十四史等典籍入门极为不妥。究竟合不合适,想来各位心中有数。

不过既然谈到这个问题,那么读这类书,对史料学(甚至是史源学)总是要有一个基本了解。

因此,可参阅陈高华、陈智超编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一书。再细化一些,还有《先秦秦汉史料学》、《唐史史料学》等书。这方面我并不了解,就不胡说了。
陈高华 / 陈智超 等
中华书局
2016-11


结语:                                                            

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也正是这样,历史才会在漫长的岁月里展现出千百种不同的面貌。这数不尽的风姿,却又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无论哪部历史著作,都只是用来辅助我们去理解历史的工具。

在读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纷繁的历史变化里,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果期望以某部著作去当作理解历史的妙法金丹,那只不过是愚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 往期精选 ■
豆瓣10月好书榜
豆瓣8.8,真实故事改编,这个深秋最暖暖暖的剧
《少年的你》:是谁在放任“少年的恶”?


在阅读中,多活几次


    关注 豆瓣DOUBAN读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