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香港慈山寺20160430

 

一念动,一缘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众人聚在佛前,依从导师的指挥分别唱出咒句。殿梁间诵音萦绕,久久不散。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生。



一念動一緣生,因念成緣,再由緣成因,無始無終,永遠連續不斷。



風吹一點雲,散漫為春雨。
灑予松柏林,青蔥枝可取。


——宋·契嵩《古意》

慈山寺建築設計理念力求延續中國佛寺建築傳統,借鑒盛唐建築之風格,並謹慎結合現代科技與創意,設計兼具傳統特色與現代功能之弘法道場。



一生補處:原為「最後之輪迴者」之義。即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略稱補處。指菩薩之最高位——等覺菩薩。彌勒菩薩一般被稱為一生補處之菩薩。根據彌勒上生經等記載,彌勒菩薩現居於兜率天,待此生盡,則下生於人間,以補釋迦之佛位。



在寺院中供奉的三世佛有以空間計算的「橫三世佛」及以時間計算的「縱三世佛」。慈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為橫三世佛,即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縱三世佛指的是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及未來佛彌勒佛。




大雄宝殿后方有处讲学之地,林静风清,鸟语不绝。



殿內正中供奉如意輪觀音。殿堂兩側墻壁上分別刻有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及觀音菩薩的十願六向。

種植在普門旁邊的「菩提聖樹」,由斯里蘭卡總統於2012年親手贈予慈山寺。



經中記載,觀音菩薩居於補陀洛迦山,普門殿前的圓形池便依此命名為洛伽池。四周地面以石材鋪裝為同心圓,共十一圈,池水流動之時,地面的同心圓化為漣漪,充滿禪意之美。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宋·茶陵郁和尚

素白觀音聖像由青銅合金鑄造,其造型追模宋式,法相慈悲莊嚴,頭頂髮髻中現阿彌陀佛像,寓意無量法力庇佑眾生。其右手持智慧寶珠——摩尼珠,左手持淨瓶, 施灑淨水,清涼世界。法身佩戴瓔珞,衣帶當風,典雅飄逸。觀音頭部微微低垂,俯瞰眾生,以慈悲與智慧廣度一切有情。


佛前供水



由普門至觀音聖像,有一條筆直的大道名慈悲道,兩側種十八棵古羅漢松。在慈悲道中間,觀音聖像正前方設有一個青銅製水盂, 名「千處應」,為參學者供水之用。





大 雄 寶 殿 之 制 式 比 例 參 考 現存五臺山之唐代寺廟建築佛光寺設計,並依宋代建築專書《營造法式》而建。



石築階基、木造柱牆。灰瓦屋頂,高十八米;飛簷寬五米七,其四角微揚,充份展現古詩中「如翬斯飛」之意境。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2016年4月23日及30日,我两次前往慈山寺参加活动。言语所限,未能彻悟,只觉得景色宜人,饭菜可口,且被寺内3D电影结尾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一念动,一缘生”。

念动则缘生,无念则无缘。这不免让人想起仓央嘉措的那首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这句话也在李嘉诚基金会支持中国器官捐献体系阳光化的呼吁书中出现。

常动善念,广结善缘;摈弃杂念,淡然随缘。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宋.無門慧開禪師


参考

慈山寺网站:http://www.tszshan.org/home/new/zh-hk/index.php

慈山寺刊物:https://www.tszshan.org/home/new/data/publication_doc/TSM_02%20ebook.pdf

手动原创声明:文中照片、感想为原创,如需使用请联系发布者;禅语、介绍来自慈山寺网站,如遇侵权敬请告知。

~~走过路过欢迎关注这个微信公众号。每周一个文艺(仮)主题,努力更新,期待探讨~~


    关注 跟文艺有关的杂7杂ba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