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東土 並蒂蓮华(十)-東土 北朝造像 (三)

 

東魏

蟬冠菩薩

遙領制...

梵天東土 並蒂蓮花

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
東魏北齊時期的佛造像風格出現了第二次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漸的改變。其中東魏時期的造像風格處於一個過渡性時期,既有北魏晚期的影子又出現了某些北齊風格的特徵,是一個承上啓下的時代。

東魏時期(534-550)

公元534年十月,北魏大丞相高歡攻入都城洛陽,立元善見為帝,並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同年冬月,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北魏王朝正式滅亡。

公元550年五月,高歡次子高洋廢元善見,自立為帝,北齊建立;公元557年,宇文護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覺為帝,北周建立。

整體而言,東魏北齊時期的佛造像無論從數量、造像質量、藝術风格上都強於西魏北周時期。目前發現的东魏北齐控制疆域內的大型佛造像窖藏至少三處: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河北臨漳鄴城遺址、河北曲陽修德寺窖藏。

我們會發現,這三處窖藏都在山東和河北境內,因為這兩地是東魏北齊統治的核心區域。後面將依舊按照現時間後地域的順序來介紹這一時期的造像,山東河北為重點,輔以山西河南。


北梁太守賈仲賢造釋迦像

東魏武定元年   通高 40釐米

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這是一件一佛二菩薩造像,釋迦牟尼佛肉髻低矮、磨光髮髻、面龐圓潤,身軀健壯;身穿褒衣博帶演化式袈裟、衣紋在胸前呈U字紋,內著僧祇支;雙手殘缺,腿結跏趺坐坐於矩形臺座之上。

釋迦牟尼佛兩側各有一協侍菩薩,頭戴寶冠、身穿僧祇支、肩披帔帛,帛帶在腹部交叉呈X狀,飄落身體兩側,下身著裙;跣足站立在覆蓮蓮臺上。

三像頭後均有一圓形透光;釋迦牟尼佛身後有一圓形身光、內為卷草紋,身體後側有一蓮瓣形背光。三像之下是一個長方形基座,正面中間是蓮葉博山爐,兩側為護法的獅子。

造像背面有發願文,其中提到這件造像為東魏北梁太守賈仲賢於武定元年所做,即公元543年。

“北梁太守賈仲賢”這七個字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造像主賈仲賢於正史無考,目前無法知道其準確的生平事跡。其擔任官職為太守,是郡的最高長官,屬於中級官吏。

但是賈仲賢具體是哪一郡的太守呢?他所擔任太守的郡屬於北梁州, “北梁州”其管轄範圍基本位於今天陝西省漢中市一帶。

而遠在河北、山東的東魏根本就無灋、也不可能佔領、控制這一地區。所以,賈仲賢也不可能去北梁州下屬郡上任。

而賈仲賢之所以能夠得到一個根本不可能上任的太守官職,是與魏晉以降的一個特殊制度有關——遙領制。就是在尚未歸屬本國行政版圖的別國土地上,設置州郡,命官遙領。其設置,有不忘故土、立志收復失地之意。


蟬冠菩薩立像

東魏    通高 120.5釐米

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這件蟬冠菩薩頭戴花冠、花冠正中浮雕有一蟬,花冠後的多層寶繒下垂遮耳;菩薩面龐方圓、雙眼微睜下視、嘴唇飽滿、微微上翹、略帶笑容;

頸部帶有項圈、內著僧祇支、上穿天衣、肩披帔帛;胸前帶有華麗的瓔珞,瓔珞與帛帶交叉穿過腹部的“嚴天輪”呈X形垂於身體兩側並繞向身後;下身著百褶長裙,末端褶紋對稱繁密,裙襬略微向兩側外侈。

菩薩頭後有一圓形透光,真心為一蓮花,蓮花外層為六層同心圓,由中心向外直徑遞增,上面局部還保存有彩繪。
這件蟬冠菩薩像雖然雙臂已失,但是整體比列協調、其微微隆起的小腹使得從側面看整個造像呈S形,其面龐顯現出恬靜、慈祥的神態,不失端莊、典雅的氣質;流露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透露出堅定信仰的魅力。

我們要特別注意菩薩花冠正中,精雕細刻有一隻蟬。關於這隻蟬,學術界有著多種解釋:
  1. 蟬鳴之聲能使400米範圍內的人聽到,而花冠上的這隻蟬恰好位於頭光的中心,相當於振源,六層同心圓則是蟬鳴音波的傳播方向,以此象徵佛灋無邊、傳播永恆;
  2. “蟬”與“禪”同音,均讀為chan(二聲),“禪”是梵文禪那的省稱,是佛教六度之一;
  3. 蟬冠,是指裝飾有蟬紋的帽子,最早出現於漢代,為皇帝身旁侍從官所戴,逐漸成為等級的象徵,而戴蟬冠也被喻為韜光養晦、默默奉獻,帶有明顯儒家道德標準;蟬從出生、脫殼、昇樹、高鳴,象徵著生命的復活和事務的循環,我國道教更是以蟬蛻來比喻“羽化昇仙”。
蟬冠菩薩的出現,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極好的例證。


彩繪貼金石雕佛菩薩立像

東魏-北齊    殘高 126釐米

現藏青州市博物館


一輔三身造像多見於北魏晚期,在東魏時依然盛行。此像殘缺、破裂較為嚴重,但依舊反映出東魏時期造像的特徵。

主尊佛肉髻低矮、磨光髮髻、面龐圓潤、雙眼微睜、嘴角含笑;身軀較寬,身穿褒衣博帶演化式袈裟,內穿僧祇支,下身著群;右手殘缺、左手予願印;兩側協侍菩薩頭戴寶冠、寶冠的繒帶在肩部形成一個圓形,頸帶項圈、肩披帔帛、內著僧祇支。
三像共用一個蓮瓣形的背屏,背屏上端正中有一寶塔,寶塔兩側各有三個伎樂飛天,伎樂飛天下各有一供養童子;三像跣足站立在臺座上,佛於菩薩間各有一倒龍。
這件造像體現了東魏時期造像的典型特徵:主尊佛袈裟呈現褒衣博帶演化式,即袈裟右領襟不敷搭左肘,而是敷搭左肩,且依然保留有U字領;

袈裟也不似北魏晚期那樣厚重,表現為袈裟輕薄、衣紋淺細;三像衣襬外侈幅度很小;造像外形也不再是秀骨清像,轉而形成面龐方圓、軀體健碩的風格。








公眾號

BJSW-YJ

分享所知、所見、所學



往期閱讀

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九)-東土 北朝造像 (二)|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八)-東土 北朝造像 (一)




    关注 筆架山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