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余推荐】龙门一游

 

龙门所能看到的不仅仅是美景,更多的却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独特韵味的沉淀。...





在中国的石窟中有山有水的大抵只有龙门,这里香山与龙门山东西对峙,伊河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天然门阙,史称“伊阙”。古说,隋炀帝建都洛阳,因伊阙正对隋代东都外郭城的南正门定鼎门,恰似洛阳城南一道天阙城门,故而改称为龙门。





龙门石窟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70余座,佛像11万尊。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在龙门石窟长达400余年的大规模造像活动中,北魏和唐代形成了两大造像高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时代窟龛约占10%。

     魏窟:从北魏的皇室比丘慧成开始开凿古阳洞,到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后来又开凿了药方洞。东魏时期开凿莲花洞。这样经历代修建,龙门北魏时期的大型洞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石窟寺及普泰洞、路洞等等。此时期开凿的石窟都在龙门山即东山的石崖上。

龙门此时的风格中开始表现出了本民族的艺术特点,具体说来,此时大佛的姿态则更温和,开始有了世俗化的笑容,看起来更觉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含微笑,容貌可亲。呈现出更多世俗化的特点,这是此时造像最为显著的特点。

     唐窟:龙门石窟开凿的最盛期是在唐朝。唐朝所开窟洞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而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又占唐代石窟的多数。

这时期的佛教造像则是带有完美的本民族的特点,走向了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成熟期。唐代的主要洞窟有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潜溪寺、敬善寺、万佛洞、双窑、惠简洞、大卢舍那像龛、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看经寺、唐字洞、极南洞、净土堂和麻崖三佛龛等。其中以奉先寺内的佛像为最,寺内的卢舍那佛像堪称经典。此像造型丰满,仪表堂,衣纹线条流畅,面部刻画动人,嘴角微微上扬,含隐约的笑意,头略低,似俯视人间,透过造像的外观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观照,一种精神的幅射。这些集中体现了佛教造像的唐代特点——安详、温和、亲切、面带微笑,极为动人。



龙门石窟的主要窟洞中,以下面几个洞窟成就最高。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开凿时代延续最长的一座。这里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

古阳洞最有特点的是,洞窟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集中在这里,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老龙洞的慈香窟中。



宾阳洞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门口有唐朝宰相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亲笔碑铭一块。



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面相清瘦,含笑凝眸,其衣纹及面部雕刻有仍有明显的西域艺术的风格。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其中最为宝贵的杰作是窟顶的飞天,飞天靠衣带的飘荡随风而行,是佛教中极其动人的造像。



药方洞,这是龙门石窟比较特别的一个洞,是中国古代药方的总汇,洞中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莲花洞因其窟顶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而得名。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始凿年代不详,完工于武则天时期。石窟正中为卢舍那佛坐像,它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亦龙门石窟佛教造像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万佛洞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在宾阳洞南侧,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这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因窟内南北两壁所雕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洞内造像十分丰富,窟壁是刻有大小小的佛像1500余尊,这些佛像小的仅寸许。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

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独特韵味的沉淀。

龙门石窟,通过这一尊尊佛像,一则则题记,触摸千年历史的鲜活脉络,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责任编辑:李琇娟

审      核:梁艳忠


    关注 行余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