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金石气,书丹刻字铭文德——平城魏碑

 

平城魏碑,大同灿烂历史文化的显著符号之一,中国书法史上一座醒目的丰碑。大同,魏碑故里,魏碑书法的历史源头所在。...

↑点击上方“烟语堂”免费订阅
平城魏碑,大同灿烂历史文化的显著符号之一,中国书法史上一座醒目的丰碑。大同,魏碑故里,魏碑书法的历史源头所在。

魏碑,又称“北碑”,是南北朝时期碑碣、墓志铭、造像题记等诸种石刻文字的统称。中华书法自汉隶肇始,到了魏晋时期,板正僵化、波磔矫饰的隶法不再适应时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而转向化圆为方的楷书之变。北魏正处于这一变革期,平城则是这一变革期的关键点,其最终成就了上承汉隶余风、下开隋唐真书,隶楷兼形、方正凝重的书体——即魏碑的初创。

随着北魏迁都洛阳,其后来又滥觞于河洛,盛名于世。关于魏碑始兴及其流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备魏第十》中梳理得十分清楚:“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盖乘晋、宋之末运,兼齐、梁之风流;享国既永,艺业自兴。孝文黼黻,笃好文术,润色鸿业。故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晋、宋禁碑,周、齐短祚,故言碑者,必称魏也。”


《云冈石窟十一窟五十四人造像题记》
魏碑之美,《广艺舟双楫》中又如是盛赞: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北魏平城时代,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兴盛。统治者大力推崇汉化,留心纳慰汉族士族参政。在这样的社会文化风尚中,平城刊石立碑风起云涌,书法艺术瑰丽多彩。


《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平城考古不断的新发现,迄今为止已有记事碑、墓志铭、发愿文、墓砖、瓦当文字、木板漆书等数十种近百件北魏刻文面世。

其中,《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高30厘米,宽29厘米,厚6厘米,它是1956年在整修第20窟前早年崩塌的乱石时出土的,大概原镶于昙媚造像龛旁的石壁上,后随前壁坍塌掩埋地下。这是云冈唯一一方脱离了洞窟本体的造像碑。该碑刻字10行,行12字,凡112字。碑文褒赞语义浓厚,辞藻弘润,不同于普通的造像发愿文,是一篇颂扬佛教功德以及云冈佛像光辉与灵觉,倡导佛教徒开窟造像的“感召”文书。



总的来说,平城魏碑所表现的书法艺术,“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正如清人何焯关于魏碑所发叹慨,“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关注 烟语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