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散记

 

掌上永新[b]·窝里银的网络精神家园[/b]


聚焦民生事  传递正能量

永新资讯.永新风俗美食.交友点歌.潮流趣事

商务合作 | 电话:15579645860

微信号:xilouzhujiu

甘露寺散记
文&图:陈 颖
甘露寺简介:
永新县龙门镇禾山,脚下的甘露寺,距离县城十余公里,始建于公元700年左右,因历史演变而一寺多名。原名曰大智院,又名甘露寺、大智寺,宋诏改名为甘露寺。

其古遗址分布,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原寺拥有良田百余亩,山林多达近十处,占地八十余亩,寺内房舍近百间,香火鼎盛时期常住,僧人三百余人,一千多年以来长年供奉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释迦牟尼(佛陀)化身的菩萨众像,名匠雕刻,栩栩如生。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重新修整,寺院内设有大雄宝殿、文昌阁、选佛堂、先觉堂、祖师堂、三相堂等。之后至2007年始在,热心人士倡议下修复至今。以上历史等分别,记载于吉安府志、永新诗征、永新县志与佛教内部的,景灯绿、禅门公案等书籍。

现如今留有的建于北宋、修于明朝(于明朝)的禾山,雁塔高耸屹立,及龙溪瀑布、龙门关石碑刻、读书台石屋、三宰相石雕像、罗汉洞等古迹,皆与如今的甘露寺形成一道古朴,别致之风景,令人神情怡然及向往。

千年古刹,历史悠悠。沿着平坦的乡村小道,踏上寻绎残迹,印入眼帘的甘露寺院大门牌坊,重修后焕然一新,但却依旧渗透着,远古幽深的庙堂之气息,不知古代何许高人所,提楹联读来耐人寻味。“进来请放下,出去请放下”,横联“不二法门”,令人感慨万千,心绪沉思。

据古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名相及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公元651-721)文武双全,后随母刘氏从陕西逃难寄居,永新一方风水宝地,他被当地淳朴的民俗文风、书香墨气或熏陶或感染,更是慕名前往禾山甘露寺,终日读文吟诗,并留下千年诗句云:

龙溪之山秀而峙,龙溪之水清无底。

狂风激烈翻春涛,薄雾冥蒙溢清泚。

奔流百折银河通,落花滚滚浮霞红。

四时佳境不可穷,仿佛直与桃源同。

到了元清元年(公元888年), 西域有位僧人达奚,抵达于此常吟经文到天明。又有福州七岁出家的,吴姓子(释名无殷), 在五代十国(公元907-979 )的中国大分裂时期,来到甘露寺担任住持,其述《垂戒》十篇存留。

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今南京)亲自召见,非常器重他,并赐以无殷“澄源禅师”法号。到了宋初的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太宗赐诸物于甘露寺,其中就有南唐,进贡的佛牙舍利,及摩羯各国所进,释迦如来的真身舍利。
此时,甘露寺内僧徒大为益盛,往往济济。有明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所著的《重建甘露寺碑记》书籍,详细记载了甘露寺久远的,空前盛大景况。据《名山志胜考》有载:甘露寺有一镬(大锅),径可丈余,后来半瘗埋于土中,可谓僧徒盛食之物,至今被称之为“千僧釜”。

又据《禾山灯录集》一书记载,素来正直、受人敬仰的唐朝名相,牛僧儒,北宋守正不阿、不庇族人的宰相刘沆,均于甘露寺书院,功读诗文留迹,寺庙便设“三相堂”以作纪念。至两宋期间(公元960-1279),已有二十余位文人墨客留迹,甘露寺读书习文,切磋时政,此段佳话均已记载此书中。

漫步淙淙浣溪逆流而上,在甘露寺相邻之处的,禾山口,一条瀑布从天而降,飞花落玉,音如晨钟,气势如虹。

盛唐时期,著名书法家、吉州司马颜真卿,曾到寺院游赏,与众僧书儒切磋书法诗文,情到深处、兴致勃然,将“龙溪”两个大字篆刻于石碑之上,其笔力矫若惊龙、渴骥奔泉。至今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

明朝时期,被后人称之“千古奇人”的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遍布,云游永新巍巍禾山峻岭、寂寂千年古刹。所到之处,探幽寻秘,游兴大发。

他曾游行于禾山甘露寺,一带,顺着“龙溪”而上登临禾山五老峰,并留有珍贵的文字为证,呈现出了永新千年名山名寺,的历史辉煌。
甘露寺盛于唐宋,衰于元,废于明。至清初,一位为佛家宗派南宗青原遐眉公的,嫡系开一法师,他重建重修甘露寺,其拳拳善举为后世称道。

公元2007年至后多年,期间,在本地大德居士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邀请释宏明法师担任住持,在甘露寺原来的大殿遗址,和住房上重新修缮建造,使其经历过千年风雨,的古寺还原丛林本目,超越唐宋之光彩。

如今修葺一新的古寺,虽然少了些许古时鼎盛时期的金顶,辉煌和神密色彩,但毕竟唤醒了那缕沉浸在悠悠时光深处的,青灯云烟和墨宝书香,引来永新等各地众多香客、游客、文人墨客,或点香膜拜或尽兴观赏,或作文吟诵。

当代全国知名书法家,九十高龄有余的尹承志(尹承志)老,先生生于禾山脚下,年轻时曾任教于禾山小学,他受到家乡浓郁的历史,文化翰墨熏染,立志追寻书圣颜公沧桑高洁,的背影,一生苦练书法,终成大师。

当下永新众多习练书法,爱好者和名家层出不穷,无不与颜真卿曾留墨宝于甘露(于,甘露)书院息息相关。历史源远流长,墨香不断,到现如今永新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书法之乡”,实乃当之无愧。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永新县第一个全省,文科状元、资深外交官尹承德(尹承德),出生于龙门樟陂村。年幼时期,他上山砍柴或去往外婆家,时常经过甘露寺,深受甘露寺的历史文化熏陶与古代三相,励志故事的影响,遂发奋苦读破万卷,终成国家栋梁之材。可谓心愿达成,早成大器。

实时今朝,至踏入寺院“不二法门”,古朴的庙堂之气扑面而来,香烟袅袅,云雾弥散,一只灵性十足的,小白狗绕膝随从。此情此景,恍若见得古人夜影伴青灯,苦读圣贤书。若不是,书声朗朗穿越时光悠悠,传承着永新渊远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之脉搏?

见得现年护寺的一位,老妪佛信者表情肃静、浅笑嫣然,她引领诸位观寺赏景,讲述着寺院千年,历史古事传奇。

走出寺院,驻足“龙溪”上游一空旷之处,的县文物保护古迹--禾山雁塔,观其塔坐东朝西,四面七级,青砖砌成,塔高十几米。仰望禾山雁塔丛草高居,迎风飘展,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亘古的久远。
据传,当时唐长安城按照古印度佛寺佛塔四方楼阁式砖塔,的建筑形式建塔名曰“大雁塔”。凡新科进士及第,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墙壁上留念,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

为此,永新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雁塔题名韵事,效仿长安雁塔并选址,在镇县之山——禾山建塔,取名“禾山雁塔”,一直沿用至今。据永新县志载《宋丞相刘沆游禾山寺传》刘沆诗云:“雁塔惭题字,龙门喜酌泉”。

后又有列入当代《辞海》的明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为塔吟诗题字:“忆往事,育芝兰,前行砥砺苦中欢。不知舍利存何处,水秀山清鸣凤鸾。”

此时触景生情,忆起2019年6月初,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揽胜神州》栏目组赴永新古村,等地采风、航拍,其中包括禾山甘露寺诸,地风景而感慨。却得唐人常建所赋诗行,正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人在晨中步入古寺书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禅房……,那是怎样一种美好的心境?故而突发奇想,寺与塔,似孪生,情难分,意易合。此处通幽静寥,山回路转,禅房花木,柳明月明。约三两知己远离尘埃,耐住寂寞,掩书几卷,灯下闲读。何不美哉?

-关于作者-

陈颖,女。是一只睡得很晚的,屏幕小爬虫。祖籍江西永新县,现居江南小城吉安市。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爱好阅读、思考、写字、旅游。多篇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书籍。生活简约,为人自持。心似兰草,文字清淡。

掌上永新征稿提示:

1、“掌上永新”微信公众平台诚邀大家,积极投稿,把更多的关于永新美图、美文传递给更多永新人;

2、投稿请发送到邮箱:3252394449@qq.com

或直接联系小编小听微信:zsyxxt,还可以添加以下二维码:
▍作者:陈颖

▍综合编辑:掌上永新(小听微信:zsyxxt,投稿邮箱:3252394449@qq.com)
 温馨提示 

请仍未缴纳2020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人,尽快通过微信、赣服通、扫描有关银行缴纳城乡居民保险二维码,等方式及时缴纳。

永新县税务局宣
掌上永新便民小程序

发布招聘、求职信息请点击:

掌上永新求职招聘网

发布二手房、租房、商铺转让信息请点击:

掌上永新房产网
THE END



觉得文章不错的,点这里~


    关注 掌上永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