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爱夫型”洗衣机?——广告中女性角色的分析

 

以牺牲女性个人的发展为代价换得男性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被视为美德,这种角色训练及其心理暗示是在是太可怕了。...

在这个商品时代,由于眼球经济的流行,以及男性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广告制作者频繁在广告中使用女性形象形成视觉冲击;

市场经济的导入,使得妇女问题又一次凸显、表象化,比如由于国企要自负盈亏赚取利润,妇女常常首先被裁减或最后受雇;

在现代,许多人,包括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仍然保留了对妇女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的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在人们制定法律和诸多社会规则时,在人们行事时体现出来,造成一种难以为人察觉的妇女不平等问题。

今天的广告,“男主外,女主外”的性别分工何其明显;所有与消费有关的广告几乎都是由女性来做,而所有与事业有关的广告都是由男性来做。

利用女性形象引起对产品的关注。3B原则(即美女beauty、宝宝baby、动物beast)是现代广告创意中一项著名的创意方法。女性作为其中之一,自然有其独到的魅力。
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放弃对美感的追求,女性因其特质而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拥有美貌的女性成为一种资源,形成一种广告市场。

漫步在韩国街头,会看到很多巨幅广告,广告主角都是灿若桃花,笑容甜美的女性。

究其原因,韩国依然是男性至上的社会,男性是社会的主导力量,因此广告多以男性的视觉拍摄的,从而吸引男性的驻足。

大卫·奥格威说过,“广告是为了销售”,女性的美貌作为一种可用资源,在广告中占有一定的市场,自然可用作为盈利手段而被利用。

诚然,家务劳动与妇女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将摆脱家务劳动当作是实现妇女解放的唯一途径,实为一种不是传统的传统观念,因为它实质上仍然没有承认家务劳动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行为。

但把操持家务看成是女性的专利,则很难说是现代观念了。
当现实生活女性性别角色已经或正在发生或大或少的变化时,大多数的广告扔在孜孜不倦地将女性塑造成传统的家庭主妇、好妻子、好母亲,而不是鼓励她们树立起对社会工作的兴趣爱好。

更为使人焦虑的是,这种女性家庭角色的训练已经有意无意地转向了儿童。

一些日常用品比如洗衣粉,会让一个小女孩喊出:“妈妈,我也要XX洗衣粉”。

它为什么不让小男孩来说呢?女孩们正在被这些广告所慢慢规定。

“基于父权社会的传统观念,人们普遍认为男子应该以社会活动、女子应以家务劳动为各自性别行为的主要内容,这种观念通过种种教育途径在孩童时代即已形成。”

现代广告正是这“种种教育途径”之一,而且,由于它的形象正观,更易被孩童所接受。

观看广告,实际成了“角色训练”,成了女孩被调教的过程,也是男孩被灌输洗衣做饭是女子的事,男子自有更高的社会价值的观念的过程。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性格格局自小就初步形成,以牺牲女性个人的发展为代价换得男性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被视为美德,这种角色训练及其心理暗示是在是太可怕了。
女性在广告中的大量出现,是被当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来生产和消费的——由于它显然不是被当作艺术审美对象,这里姑且杜撰为消费审美对象——李陀先生指出:“其最深处的动力并不是对‘真、善、美’之类的追求,而是在以男权中心为原则的社会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结果。

这种不平等不仅仅表现于社会体制层面上的男女之间压迫/被压迫的关系,而且在‘美学’和‘艺术表现’层面上表现为‘谁看’和‘谁被看’、‘谁欣赏’和‘谁被欣赏’以及谁的欲望被满足以及谁的欲望又被抹煞——这是更深一层的压迫关系,但是往往被男权意识形态有意无意地搅浑水,使人很难察觉。”

在许许多多的广告中,不论是相关的或不相关的,都大用美女作模特,电视广告画面上充斥了买弄风情的王妃贵妇,产品包装上印遍扭捏作态的妙龄女郎,情调低俗,媚态入骨,纯碎是以“性”刺激消费者、招徕消费者,满足某一种低级趣味的欲望。

在一个由男性所界定、所构筑以及所主宰的空间里,女性确实很难发出光亮的,因此她们只能被当作物来欣赏,在广告中被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来买和卖,在消费中被观照(审美)。

资料参考自:知网 百度学术


    关注 HeyYouGuy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