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 从宋明净土到隋唐净土

 

印光大师的一段法语让我不再陷入念佛想求功夫成片或为了伏住烦恼的错误心态。慧净法师之《纯粹的净土法门》随身书让我明了了净土法门分为隋唐净土与宋明净土,隋唐净土才是纯正的。...

编者:作者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小渔村,未学佛时即悟无常,到吉隆坡求学时才从同学处听到佛教的理念,并在31岁的佛化婚礼仪式上皈依了三宝,之后学习印顺法师的《成佛之道》,后又进入观音道场修学。接下来,请看他的叙述:

由于这里的修行目标也是求生极乐世界,所以经过这种修学,我认识了观音菩萨的老师——阿弥陀佛,以及他的净土——极乐世界,可是并不深入,因为我们只是诵经,没有真正地学习经典的义理。

那时的我虽知世间之苦,可是还未达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境,并且认为自己至少还要多修几世才能达到求生净土的资格,所以注重“世间法”之“五戒十善”修行多过于“出世间法”的修行。

至到2002年,因为生意上的失败,才真正体悟到世间的苦。很感恩的是,那时候的我没有怨天怨地的心情,反而发出惭愧及“厌离娑婆”的心。修学佛法也比较认真,《大悲咒》可以说是日夜不停地持念。

  • 学宋明净土‍‍遇宋代宋明
隔了一年,即2003年十月,参与佛堂举办的峨嵋朝山之旅,获得种种的感应,对佛菩萨的恩惠和加持更加惭愧。为了回报佛菩萨之恩惠,从那时开始吃素,修学也越来越精进了,想要了生脱死,往生极乐世界来报答佛菩萨的心也发了出来。

在这个时候,在工作上遇到了姚居士。他善巧引导我去某净宗学会念佛及读《无量寿经》,说这样可以更容易往生极乐。之后,除了观音道场,我也参加这个学会的念佛共修。

在念佛的初期阶段,虽然某法师开出往生的条件是念佛功夫成片或至少能伏住烦恼,但可能是初发心的威力,我完全不畏惧这个条件,仍然可以精进勇猛昼夜不分地念佛。当时,多数空闲的时间都在念佛堂念佛,以为这样是真发心为众生而念佛。虽然妄念杂念减少了,可是却忽略了家庭,令太太怨声不断。
 
  • 修隋唐净土‍隋
接下来的一年即2004年,我虽然也是如此精进地念佛,可是杂念不仅没有减少,没有信心往生的烦恼反而变得更加激烈。我想我需要用更多的时间留在佛堂念佛才行。然而,我也深知自己再也没有像之前这样有时间与能力来念佛,并达到功夫成片,这个方法不适合我。

有此观念之后,很幸运的,在某放生道场,阅读到一本书中提到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令我非常欢喜与安心。当我明白并体悟到名号中藏着“已为我成就往生的功德”,只要我能信受此功德就得以往生的那一刹那,我非常欢喜,因为我仿佛找到了生生世世要找的东西。

书中多次提到专弘善导大师教法的慧净法师,可是当年在马来西亚找不到慧净法师的著作,所以为了要更了解此教法,我开始上网下载很多慧净法师的著作,之后也接触到净宗法师所著的《印光大师法语略讲》一书,渐渐地更加认识净土法门,更加明了正确的念佛心态。其中对我最受用的莫过于印光大师的以下法语: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可见,念佛只求真信弥陀本愿,愿生心切,不求功夫深浅,仅以平平凡凡,老老实实的心念佛,即可乘佛愿力住生西方净土。这是其中纠正我念佛心态的重要法语,让我不再陷入念佛想求功夫成片或为了伏住烦恼的错误心态。

阅读慧净法师和净宗法师的著作,也使我了解到念佛不能找感觉或是认为“一念信心欢喜”,决定往生,而之后不念佛或少念佛的这种错误观念。反之,我必须效应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所说的:

上尽一行,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法语促使我不会落入“一念信受,信心欢喜”之后而不再去念佛或少念佛的问题。
 
  • 悟隋唐净土与宋明净土之差异
近年阅读过了慧净法师之《纯粹的净土法门》随身书,更明了到之前学的是宋明净土,而我现在所学的是隋唐净土,是上传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一直到善导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

慧净法师说隋唐净土是非常纯粹的净土,不掺杂、不庞杂。由于隋唐净土思想体系是由宗祖善导大师所建立的,所以这才是原汁原味净土法门。其教法延续龙树菩萨的易行道思想,以阿弥陀佛之第十八愿为其本愿,即“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为决定往生之行业。因为简单容易,所以隋唐净土更能够普被三根,利益更多众生。只要依此净土教法,任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

反之,慧净法师说,以第十九愿为其往生之行业的宋明净土是掺杂的净土,因为这个净土跟隋唐善导大师的净土相比,虽然同样都是净土法门,但内容却不一洋。因为它已经掺杂了圣道门如天台、华严、禅的思想在里面,念佛还强调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谓要达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断见惑、思惑达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尘沙惑达到理一心,这样往生品位才更高,这种见解就跟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见解天差地别、风马牛不相及了。其结果就是导致修学者对往生大事心存不确定与不安。

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意是在第十八愿的“专称弥陀佛名”,因为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很庆幸自己能够学习到隋唐纯粹的净土法门而获得往生的大安心。当年开始学习这个法门时,还找不到同样学习这个法门的莲友。

很幸慰的是,与当年相比,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有关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书本和光碟也比较多,现今在马来西亚也有较多行人能够深入学习并真正信受这个法门了。

学习了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净土法门这么多年,除了给我往生的大安心之外,还让我更加容易做到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现在,我不仅念佛的数量比以前在净宗学会时增加了,甚至还能够重新创业及参与自信教人信之弘传此法的工作。真的非常感恩。

马来西亚(中部)士拉央念佛会

佛智笔
 


    关注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