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造物丨金错鎏金

 

鎏金技术始于战国,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技术,用来在金属表面贴金。...





鎏金,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技术,用来在金属表面贴金。

简单地讲就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

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①制“金棍”

预备一根铜棍,将前端打扁,略翘起,沾上水银,晾干即成“金棍”。

②煞金

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至400oC左右,然后倒入汞,以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冷却,逐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

③抹金

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铜锈后,用“涂金棍”沾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被器物表面,边抹边推压(现代匠师称此手法为“拴”,三分抹七分拴),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

④开金

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变形的铁丝笼中,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烤,以蒸发金泥中的水银,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其色亦由白色转为金黄色。如要求金属较厚,即要将上述过程反复多次(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四次鎏金的铜件,金层厚约为36微米)

⑤压光

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使镀金层致密,与被铸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

(铜掐丝珐琅嵌玉葫芦瓶)



(鎏金凤鸟)



中国的鎏金技术文化,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而流传至今极为稀罕,主要原因是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盗墓贼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就按重量卖给打金匠,熔练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被破坏的鎏金器物不可胜数。

(铜鎏金嵌宝石带座三足香炉)



(铜鎏金麒麟)



挑几个代表作品大家欣赏下~

①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盛唐著名银器。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通高18.5厘米。这件仿皮囊形银壶,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②汉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

汉代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是汉晋六朝文人对熏炉和香所作的隐喻吟咏,我国古代有焚香的习俗,或是燃香洁室或是熏衣染被,而在焚香器物中,竹节熏炉是那个时期最为精湛的博山炉之一。这件汉代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通高58cm、口径 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2.57公斤,1981年陕西省兴平县茂陵1号陪葬墓出土藏。



(汉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



③唐鎏金铁芯铜龙

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场坡。

这件铜龙是铁质的,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丛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



(唐鎏金铁芯铜龙)



(唐代镀金鹦鹉纹银罐)



(铜鎏金象耳瓶)



(海水纹金执壶)

//

结识有趣又出手不凡的

非遗守艺人

//
非遗云智能辞典

“非遗云智能辞典”是以非遗数字化保护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传承人为核心,以“互联网+、大数据、3D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依托,整合优势产业链和优势资源,尤其是创新设计资源、媒体资源、资金资源、电商资源的智能硬件及软件的综合服务平台

它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传承人的大数据库,是即时的、交互的、多媒体的连接传承人与消费者的综合性、权威性服务平台,它致力于打造成非遗界的好莱坞,传承人的梦工厂,全方位立体的帮助传承人突破瓶颈,创新发展,从而与市场全方位对接。

为传承人创新打造十二项增值服务:



《非遗云智能辞典》组委会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859595

手机:13910652559 / 13146686888

邮箱:fyycd666@163.com

网址:www.feiyi.chinasight.cn

智能数字保护 匠造非遗新生


    关注 非遗云智能辞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