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度  情感是有不同的色彩的

 

如果你突然想安安静静地看一部电影,那就看日本的吧。...

这篇还是继续学电影
饱和度这项指标,相信对做过照片后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许多人对饱和度的认识可能是“色彩的鲜艳程度”、“色彩的纯洁性”,其实在摄影中饱和度的调节除了改变作品的颜色属性,还可以用来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这次我仍旧通过电影作品简单分析,饱和度的巧妙运用会为作品带来什么惊艳的效果。
日本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总是有一种精雕细琢而发人深省的感觉,像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灵巧地不断灌溉着观众的心。《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同样不例外。

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导演中岛哲也使用了极高的饱和度来表现这个压抑的彻头彻尾的悲剧。

电影的镜头从始至终都是像下面的截图一样,色彩高度饱和,童年松子眼前的夕阳在暖色高饱和度的渲染下显得更加耀眼而沉闷,爱人不顾危险执意离去时的雪景在冷色高饱和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悲怆而伤感。
如果你没看过这部电影,你应该会开始疑惑:高饱和度使色彩更加艳丽,不是会让整体的气氛变得欢快吗?

其实中岛哲也的这部电影拍摄手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反讽与戏谑。虽然整个故事的基调十分悲伤,但导演却采用了一种戏剧化而欢快的风格去拍摄。

比如故事开始时反复出现的松子扮的鬼脸。这不仅仅不会影响到这个悲剧的抑郁效果,反而更加表现出主角松子对生活乐观、坚强的态度,让人对松子的悲惨一生感到更惋惜和心酸。


当然,高饱和度的过度使用有着一定的风险,这部电影对镜头的极度渲染同样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最直观的感受是画面失去了层次感,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让观众感觉十分刺眼,甚至失去了美感。

相比之下,另一部日本电影《小森林(夏秋篇)》的低饱和度则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视觉上的美感更为和谐,表现出一种宁静、纯粹的风格。
与电影的拍摄同理,在处理拍摄的照片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地运用饱和度这个元素来表现出自己想传达给别人的情感。相信经过不断的拍摄和练习揣摩,熟悉如何更好调节饱和度一定可以让你的作品锦上添花。
最后再强调一遍,这部电影真的很刺眼啊。
偷偷告诉你个地方,也没啥,就一个窝

文:印第安老斑鸠
图来源:电影截图


    关注 印第安老斑鸠的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