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我欲将心托明月

 

王安石《泊船瓜洲》背后的故事...



我欲将心托明月

——王安石《泊船瓜洲》背后的故事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千古名唱,特别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脍炙人口。选入小学教材以后,为教师们津津乐道的是,王安石对“绿”字的推敲与修改的故事,仅仅是把主题简单的理解为作者的思乡之情,缺乏对整首诗背后故事的深究。
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安石名字所蕴含的信息,安石,应是成语“安如磐石”的缩写,成语典故出自《荀子.富国》篇中“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国则安如磐石,寿于旗翼。”“使国家安如磐石”可以说是王安石的雄心壮志。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正是大宋朝国内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北方辽、金外族势力频频侵扰,战事不断,可谓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王安石就立下救民于水火,拯国于危难的远大志向,并且为了实现他的抱负而义无反顾,“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以说是王安石百折不挠性情的充分表露。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王安石志向远大,才识过人,得到了当时神宗皇帝的赏识,为了富国强兵,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但是变法触动了当时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特别是遭到了以司马光、苏轼、范纯仁(范仲淹的儿子)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的强烈反对,很快,王安石被罢职,回到家乡闲居,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另一首传世之作《梅花》。

但是过了两年,神宗皇帝发现国家更加贫弱,百姓更加贫苦,于是再次启用王安石为宰相,继续 推行新法,这首诗就是写在王安石从老家赴京上任的途中,这首诗究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下面我们来解读这首小诗,先看第一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两句诗里用了三个地名,“京口”、“瓜洲”、“钟山”古人写诗是惜墨如金,一首七绝,只有区区28个字,字字如金,从王安石推敲“绿”字的故事,可以看出,每一个字都耗费了诗人巨大的心血,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作者怎会轻率地浪费了六个字呢?三个地名究竟隐含着什么深意呢?

“京口”京与高是同源字,本义是绝高的丘陵,“京口”是镇江北固山靠近长江的前峰,在这里有什么故事呢?
南宋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作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就是孙权,“寄奴”即刘裕,南朝后汉的开国皇帝,小名寄奴。三国时的孙权,南朝后汉开国皇帝刘裕都是在京口建功立业,成为一方霸主。

“瓜洲”是扬州的一个千年古渡口,陆游曾有一句诗写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历史上也是著名的兵家之地,有特殊意义的是,扬州是王安石踏上仕途的第一站,他考上进士后被封的第一个官就是淮南通判,就在扬州这个地方。

再来读读这句诗“京口瓜洲一水间,”不难想象出王安石渴望像前人那样建功立业,以及对变法前途踌躇满志的喜悦心情,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相呼应。

“钟山”是紫金山,南京的代称,这里是王安石举族居住的地方,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忧愤而死的长眠地,更是他牵肠挂肚的地方,在那个“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时代,个人的成败,关乎着整个家族的生死存亡啊。这一去,等待自己的又会是什么命运呢?给自己的家族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钟山只隔数重山”刚一离开家乡,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首联两句,既是踌躇满志,又是忧心忡忡,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正是在这看似普通的三个地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作者又是笔锋一转,想到皇上对自己的眷顾和倚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名句就脱口而出。

“春风”是我们在古诗里常见到词语,如唐朝贺知章的《咏柳》中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之涣在《凉州词》里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春风”究竟写的是什么呢?孟郊有一首《登科后》是这样写的: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观尽长安花。

描写了自己考中进士前后的心情,进士都是皇上朱笔钦点的,“春风得意”应该是感激皇上的恩泽浩荡,“春风”大都暗藏着“皇恩浩荡”的意思。贺知章衣锦还乡,能不感念皇上的恩赐吗?王之涣笔下的边关将士不也日夜企盼着皇恩的体恤和封赏吗?

理解了“春风”代表的是“皇恩”,下边的“又”和“绿”才会显得更加的贴切、生动,一个“又”把王安石在第一次变法失败的落魄中解脱出来了,这个“绿”恰是指皇上的恩泽焕发了王安石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这一句表面上是写春风和煦、万物披翠,实际上是王安石借用自然界的欣欣向荣,表达自己在皇上的眷顾下东山再起的兴奋和激动。又可以大显身手,又可以大有作为,带着这种按捺不住的喜悦,再来读这句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正是自己准备实现远大抱负的时候,何来这突兀的一问?刚踏上征程,就又想着回去呢?

过去当官的最终的愿望是什么?就是衣锦还乡,用一个同义词也可以叫荣归故里。昔日,汉高祖刘邦,平定中原,当了皇帝以后,回到家乡,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集来,一连欢饮十数日,即兴创作了一首《大风歌》一面击筑,一面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志得意满,酣畅豪迈。在乡邻们面前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尊贵呀!刘邦尚且如此,天下哪一个做官的不希望自己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王安石诗中最后一个“还”字,同样表达了他这种憧憬。

联系到上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写浩荡的皇恩焕发了王安石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明月何时照我还?”就不仅仅是思乡,“明月”在这里也就不再是“思念”这样简单的意象,而是有了精确的对象,谁能够使他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呢?毫无疑问,只有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就是他心中的“明月”。其实,在王安石的心目中,神宗皇帝不仅是他的主子,更是他志同道合的人生知己,同样有诗为证。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非常伤心,专门写了一首悼亡诗《伯牙》: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在诗中王安石用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来比喻他自己与神宗皇帝的知遇之情。正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才促使了王安石的再次出山,能为“变法”而披荆斩棘,赴汤蹈火,才有了这一首《泊船瓜洲》的千古绝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王安石什么样愿望和情感呢?用辛弃疾的一句诗来表达,最恰如其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微信公众号:wxwqzcnxx

图文资料:四年级语文组

本期编辑:崔     静


    关注 温县温泉镇城内小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