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拥有诤友?

 

古语说:“知音难觅!”实际上,诤友更是不易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有诤友呢?在北宋政坛上,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有名的...





古语说:“知音难觅!”实际上,诤友更是不易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有诤友呢?



在北宋政坛上,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有名的政敌,但原本两个人是关系很要好的朋友。他们都蒙受过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迄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唱和的诗赋。在王安石被朝廷重用后,开始变法。虽然司马光也认同变法,但觉得王安石新法过激,他又三次写信,提醒王安石。但王安石并没有听从。当看到王安石重用一些谄谀之人时,司马光再次提出忠告,不要被小人利用和出卖。王安石依然没有听从。两个人渐渐地有了隔阂,司马光便辞官,退居洛阳,专心治学,十五年如一日,撰就了《资治通鉴》。而王安石被自己最亲信的助手出卖,被朝廷罢免,变法失败。如果王安石当初能听从司马光的诤言,也许历史将会被改写。

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诤友的。总觉得自己做得对,盲目自信,把别人善意的忠告当成耳旁风,最终你会听不到忠告,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不是谁都能成为圣人,朋友提出一次忠告你不听,两次提出你不听,还能再坚持提几次呢?当对你失望和灰心的时候便是你失去诤友的时候。

梁启超慧眼识珠,最早发现并引荐学贯中西的陈寅格到清华大学任教,这才使陈寅恪成为清华园教授中的教授,享有大师之名。但两个人却在陶渊明归隐动机的问题上针锋相对。陈寅格批评梁启超,可谓力道十足,反对梁启超的很多观点和主张。有人嘲笑梁启超是引狼入室,也有人批评陈寅恪忘恩负义。梁启超说:“无论是批评陈寅恪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梁启超没有因为陈寅恪的批评而生气,反而把他当成自己的诤友,心存敬重。而陈寅恪更是把他当成至交好友看待。

要想得到诤友,就要像梁启超这样胸襟宽广。能听得进批评,容得下不同意见。听到批评、遇到分歧,立即争辩、驳斥,把不同意见者放到对立者的位置上,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诤友的。不是朋友不“诤”,而是你心胸狭窄。胸襟宽广的人,懂得包容和接纳。听到不同意见会思考判断,择善而从。听到批评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能提升自己,又能获得友谊。

倪匡和蔡澜是一对老友,彼此惺惺相惜。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刚出版两部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有电影公司愿意投资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对情节做了改动。电影的上映更让倪匡名利双收。接下来的创作,倪匡开始考虑电影的需要,而这让他的写作有了束缚,影响了他的构思。蔡澜看到他的手稿后,语含讽刺地说:“你这是在写剧本,不是写科幻小说,恭喜你又为香港电影做贡献了。就为电影公司那几个铜板,你把自己丢了,你要迎合电影,迎合市场,就没有味道了。”蔡澜的话如当头棒喝,让倪匡随之清醒。他请蔡澜喝茶,倾听蔡澜的想法。倪匡十分珍惜蔡澜这个诤友,每当蔡澜对他的作品提出看法时,他都会认真地对待。就是在谈论古代的经典作品时,观点不同时,倪匡也不会一概否定蔡澜,而是鼓励他畅所欲言。

诤友就是能坦诚相见,真诚指出你的不足。面对诤友的坦诚,如果你闭目塞听或者虚与委蛇,都会令人寒心。应该像倪匡这样,拿出尊敬和虔诚的态度,让别人看到你是真心实意地想听不同意见,也让人感受到尊重,觉得自己所说的话会有作用有意义。这样,你既能拥有诤友,又能获得有益的良言,受益终生。

面对别人的批评和忠告,听到别人的不同意见时,能持以开放的心态,拿出尊重和虔诚的态度,给予包容和接纳。这样的人才会拥有诤友,也能更快地提升自己。因为他善于从别人那里获得智慧。


    关注 演讲与口才杂志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