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建盏,简单的卓立旗老人

 

卓立旗老人今年69岁,从15岁开始制陶,年轻时就跟父辈一起烧制生活用陶,小到油盐酱醋瓶瓶罐罐,大到酒坛水缸皆可陶制。手工拉坯的手法自然也是相当娴熟,无论大小器型,均可做到数件一致,更有花瓶、公道杯等高难器型。...






在武夷山,说到做陶师傅卓立旗可谓家喻户晓,大到米缸、酒缸,小到茶壶、钵头等,其制作的陶器具都为上品。

今年69岁的卓立旗,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陶器,如今已有50余年。卓立旗老人告诉记者,制作一件陶器之前,最基础的工作是选择适合的黏土。黏土是制陶的原料,分为陶土和瓷土,瓷土含铅量较少,没有很多杂质,氧化铝含量较高,熔点也较高,而陶土可能含有一些微量金属或其它草类。陶土成形需要的温度低,瓷土成形需要的温度较高。

卓立旗制作陶器都是用手工,没有固定模型,陶器形状须事先在脑子里构思好,随着拉坯机的旋转,把湿泥拉成圆柱体后,再逐步向构思的形状靠近。“上釉也很有讲究,现在很多地方都是使用化学釉,我自己配制的陶釉,绿色环保,无公害。”卓师傅说,烧制时,装窑也很有技术,不能装得太满,满了火上不去,装少了,温度又上不去,装窑疏密度要恰如其分。

50余年,卓师傅一直与陶泥为伴,武夷山人所使用的陶器具,很多都来自他之手,不过,传统陶器已渐渐退出市场,在武夷山,只有卓师傅仍在坚守这一行业。



初到武夷山是一个隆冬的雨夜,温度虽有十度上下,只是难入眠。入住旧街三号,店家赠送了正山小种,早起泡来,暖身暖心。

下楼吃了碗当地特色早餐:扁肉。做法像馄饨,只是面皮更薄,馅是手工捶打的猪腿肉,嚼劲十足,当地手艺工法之精到,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要走访的是一个世代制陶的家族——卓立旗、卓瑶养父子。在近年建盏复烧之后,卓家就开始了这种黑釉陶瓷的研究和制作。从武夷山景区出发,十几分钟的车程,便到了卓家的窑厂。





*竹林中卓氏父子的建盏工作室

卓立旗老人今年69岁,从15岁开始制陶,年轻时就跟父辈一起烧制生活用陶,小到油盐酱醋瓶瓶罐罐,大到酒坛水缸皆可陶制。手工拉坯的手法自然也是相当娴熟,无论大小器型,均可做到数件一致,更有花瓶、公道杯等高难器型。





*卓立旗师傅在拉胚











*建盏泥胚

一边拉坯,卓老一边跟我讲起他年轻时的逸事。那时候卖陶器瓷器没有微店、淘宝、阿里巴巴,都是走村串巷,山林中行走。每隔几周卖掉一批陶器,收获颇丰。当地自然有匪人见其获利,动了歹心,欲意半路劫财。年轻的卓老师傅闻讯之后,收了制陶的钱却不随身携带。在山林中找个坑埋起来,改日绕道再取。

谈笑间,让人感慨匠人之不易,辛苦制陶,幸得买家,得钱之后还要惦记防贼。老人经五十余年仍在每天拉坯不辍,至其子卓瑶养,卓家已三代制陶,远近闻名。

卓瑶养师傅,小时候被唤作“窑养”,除了父亲烧窑养大孩子的本意,也是表达制陶这种工作,拼人品靠天吃饭,感谢老天爷赏饭吃的纯朴情怀。

小卓师傅早年间先去景德镇学制陶瓷,后回到武夷山,子承父业,一起烧制建窑建盏。卓家父子的手工拉坯建盏,宋韵十足,古朴厚重,握在手中隐隐能感受到手工拉坯的温度,斑纹古朴,层次厚重。尤以银斑和蓝斑的鹧鸪斑为精品。

成本和技术的所限,复烧后的建盏基本靠电窑和气窑。但有招一日再起柴烧龙窑,是大多数建盏匠人的心愿。

殊为难得的一点,卓师傅父子对同行也非常乐于帮助,不但毫无保留的开仓介绍,还经常受邀跑去挎刀,给其他建盏作者手工拉坯。想必这也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制陶匠人精神,相互支援,取长补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望盏中,见宇宙,见岁月,见人心。



















*卓立旗作品




    关注 星云陋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