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文库 西方称中国“CHINA”就是因为这些珍宝

 

如今通过翻阅嘉德文库出品的《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这些源于收藏家翁万戈先生数十年前遍访全球各大艺术博物馆...



陶瓷,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由原始艺术演变出千变万化、令人惊叹的工艺之美,在这其中,我们祖先的智慧与勤恳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陶瓷也成为了中国艺术的重要符号。而那些在乱世中流失海外的珍贵陶瓷作品,现今身处顶级博物馆的展柜中,为人视若珍宝,顶礼膜拜。例如大英博物馆的大维德基金会收藏1400余件,绝大部分均为御窑极品或在日后成为研究的“标准器”;还有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等,都藏有大批顶级中国陶瓷。

在嘉德文库出品的《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源于收藏家翁万戈先生数十年前遍访全球各大艺术博物馆的摄影精华,其中陶瓷器著录甚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海外馆藏中国陶瓷之丰富。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吕成龙先生特地为《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的陶瓷器部分撰写导论,从陶瓷起源开始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下中国陶瓷的艺术形态。他也表示在翁先生拍摄的资料中,不但有耳熟能详,著录多次的藏品,更有一些是深藏海外,虽声名不显但却极具历史与研究价值的作品,评析了这些海外馆藏的重要意义。

陶瓷器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证明,中国先民早在距今约2万至1.9万年以前就已能制造和使用陶器,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在长期烧造陶器的基础上,到了约四千年前的夏代,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中心的浙江东苕溪流域已开始烧造原始青瓷。经过商、周、秦、西汉的发展,窑工们不断改进原料和窑炉技术,至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最终完成了从原始瓷向真正瓷器的过渡,在世界上率先发明了瓷器。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之国。

陶瓷是中国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变土为宝”的华丽篇章。它历史悠久、自成一体,脉络清晰地向人们传达着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意识。无论是绚丽斑斓的唐三彩、“千峰翠色”般的唐代越窑青瓷、“如冰似玉”般的宋代官窑青瓷,色彩缤纷的明清御窑五彩瓷器、色泽优雅的元明清青花瓷器、雍容华贵的清代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还是五光十色的元明清颜色釉瓷器,无不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博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



▲新石器时代 三角纹双流双耳彩陶罐 现藏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

中国陶瓷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珍爱,并被许多国家仿制。普鲁士皇帝选皇后的故事在欧洲可谓家喻户晓,1713年至1740年,普鲁士皇帝曾以600名萨克逊近卫军向邻邦君主换取一批中国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瓷瓶,用来为他的婚礼增色。这些花瓶至今还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中,被人们称作“近卫花瓶”。鉴于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致使中国素有“瓷国”之誉,英语中的CHINA既指中国,亦指“瓷器”。

制陶术的发明,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文化之谜,但在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的新石器时代以前就已出现制陶术,则已被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所证实。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术更加普及,致使其成为新石器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甑皮岩、浙江省浦江县上山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均出土过距今1万多年的陶器残片。在陕西省华县老官台、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等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均出土过距今约7000~8000年的陶器。这些陶器的烧成温度约为600~700℃,颜色有红、灰黑等,带有一定的原始性,是研究早期陶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后期 雷纹白陶罍 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夏商周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然是陶器。约在夏代出现了原始瓷,为后来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商代除了大量烧造灰陶以外,还烧造出精美的刻纹白陶和印纹硬陶。

战国时期,中国陶瓷烧造更加专业化,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南方获得普遍发展。原始瓷多模仿当时的青铜器,被用作贵族的随葬品。秦始皇兵马俑充分体现出秦代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精湛的雕塑艺术。西汉时期北方陶工发明了低温铅釉陶,为以后低温釉、彩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东汉时期真正意义上瓷器的烧造成功,堪称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陶瓷生产发展迅速。南方制瓷技术明显提高,瓷器产区和规模不断扩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省等境内均有瓷窑遗址分布。瓷器品种以青瓷为主,另有少量黑釉瓷。器物造型以陪葬用盘、碗、壶、罐、槅、洗、谷仓、烛台、虎子、唾壶、薰炉等冥器为主,产品各具地方特色。

河南省安阳市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白瓷,为隋、唐时期白瓷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 三彩贴花罐 现藏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隋代陶瓷烧造承前启后,瓷器品种主要是青瓷和白瓷。其青瓷胎体较厚重,外壁施釉不到底,常有流釉现象。隋代白瓷无论产量还是质量均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从河北内邱邢窑遗址出土的薄胎透影白瓷残片标本看,其胎厚仅0.7毫米,胎体瓷化程度很高,断面有油腻感,釉面洁白光润,对光观察,可光照见影,其质量与现代白瓷已无二致。

唐代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遍布南北各地,其中以河北内邱邢窑和曲阳定窑白瓷、浙江慈溪越窑青瓷、安徽寿州窑黄釉瓷、河南鲁山窑花釉瓷、湖南长沙窑青釉釉下褐绿彩瓷和河南巩县窑三彩釉陶最受人称道。唐代陶瓷已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型千姿百态,装饰纹样丰富优美。饮茶风俗的普及,进一步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更使瓷器作为中国的特产之一和物质载体,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

五代陶瓷更加注重造型和装饰技艺,从著名的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陕西铜川耀州窑青瓷、湖南湘阴岳州窑青瓷、江西景德镇窑青瓷和白瓷看,器物胎体比以前明显变薄,盘、碗等常做成花形,式样更显优美,而且常以划花技法进行装饰。五代陶瓷在造型和装饰方面的发展,为宋代陶瓷生产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北宋 耀州窑青釉缠枝菊纹碗及印模 现藏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宋、辽、金、西夏时期,社会各阶层对陶瓷器的需求呈现前所未有的高涨。皇室、臣僚、贵族、商贾、文人雅士既需要上等的瓷质饮食用具,又搜求具有观赏性的瓷质陈设品。城市中的茶肆、酒楼、饭馆开始大量使用精美雅致的瓷器待客;城乡中的平民百姓和经济实力低下的农户也都以质量一般的陶瓷器作为生活用具。同时,由于宋代政府很重视海外贸易,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朝廷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以后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秀州(今浙江嘉兴)等地设立市舶司,北宋瓷器连同丝、茶、金属等商品由这些港口大量销往世界各地,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商品在海外的市场。南宋时,政府大力提倡官员和沿海商人招诱外商来中国进行贸易,以缓解财政困难。因此,南宋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又有很大发展,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广州、泉州、明州仍是重要的通商口岸,特别是泉州,已取代广州成为最大的外贸基地。另外,在临安,温州、秀州(今浙江嘉兴)、江阴军(今江苏江阴)等地也设立市舶司,经营对外贸易。总之,宋、辽、金、西夏时期,遍及国内外、深入千家万户的广阔陶瓷市场的出现,促使当时的制瓷业呈现空前繁荣,突出表现在民间瓷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49年以来对陶瓷窑址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结果表明,宋、辽、金、西夏时期的窑址,分布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40多个县,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瓷窑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一些主要产瓷区烧造的瓷器,无论在造型、釉色还是装饰风格方面,都各有所长,在市场上倍受消费者欢迎。随着商品的流通和竞争,首先邻近地区的瓷窑对这些瓷窑的工艺技法进行借鉴与仿效,继而影响到较远的地区,致使生产同类产品的瓷窑逐渐增多,于是形成了一批以重要窑口为代表的瓷窑体系。北方地区有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等;南方地区有龙泉窑系、越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等。





▲南宋 龙泉窑龙耳盘口瓶 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在民窑生产取得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宫廷先是诏令一些产品质量较好的瓷窑烧造贡瓷,然后又在这些瓷区专门设窑,集中优秀工匠,使用优质原料,专门烧造宫廷用瓷,这种瓷窑被称作“官窑”。官窑产品属非商品性质,有命则烧,无命则止。因此,宋代制瓷业形成官窑与民窑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器物造型方面,官窑大量烧造仿古铜器、古玉器造型的瓷器,器形严格规范,体现出古朴典雅的艺术风范;民窑瓷器则讲究实用,器形灵活多变。在装饰风格方面,官窑瓷器崇尚素雅,选料精益求精,力求以釉质、釉色取胜,反映出宋代统治者追求的是清逸、典雅的审美情趣;民窑则因财力不能与官窑匹敌,只能在装饰上另辟蹊径,将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刻、印或绘画于瓷器上,呈现淳朴、奔放的装饰风格。

宋、辽、金、西夏时期瓷窑众多,但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制瓷水平的则首推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当阳峪窑、越窑、龙泉窑、建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10多个瓷窑。

元代海外贸易蓬勃发展,进一步刺激了陶瓷制造业的兴盛。钧窑、磁州窑、龙泉窑等继续烧造传统陶瓷品种,其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景德镇则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异军突起,成功创烧青花、釉里红、卵白釉、蓝釉、红釉瓷等新品种,使景德镇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地,为明、清时期进一步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元 青花人物故事带盖梅瓶 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尤其是元代青花瓷器,堪称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虽然人们对其认识较晚,但它一旦被认识,即受到人们极大关注。其古朴浑厚的造型、精湛的绘画技法、明艳的纹饰色彩,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私人收藏家,均以能拥有元代青花瓷器而感到自豪。

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在景德镇设陶厂、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一批全国优秀的制瓷工匠聚集到这里。他们集天下名窑之大成,使用优质原料和燃料,参古酌今,不断研发新的瓷器品种以满足宫廷需求,御窑瓷器烧造遂逐渐呈现繁荣景象。御窑的兴盛带动了民窑的繁荣,景德镇一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瓷业中心,有所谓“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明代自洪武二年(1369年)起,朝廷即在景德镇市珠山设陶厂(建文四年更名为“御器厂”、清代更名“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这就是俗称的“御窑瓷器”或“官窑瓷器”。直至清代最后一朝宣统,几乎历朝都曾沿袭这种制度。明代的窑业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前者专烧宫廷御用瓷,质量精美;后者则属于商品生产,产量大,艺术风格古朴潇洒。明代景德镇御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最多时达到30多个,既有釉下彩瓷,也有釉上彩瓷,还有以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进行装饰的瓷器,以及各种高、低温颜色釉瓷等。青花瓷堪称贯穿始终的主流产品,其他品种瓷器只限于某几个朝代烧造,但总有一个朝代烧造的质量最好。其中以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甜白釉、鲜红釉、祭青釉瓷,成化时期的斗彩瓷,弘治时期的浇黄釉瓷,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瓷、嘉靖时期的瓜皮绿釉瓷,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等最受世人称道,集中体现了明代瓷器的烧造水平。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罐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明代景德镇以外的瓷窑俗称“地方窑”,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德化窑、浙江龙泉窑、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和河北磁州窑等。明代德化窑白瓷别具一格,尤以瓷雕作品久负盛名,出现了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几位瓷雕名家。明初龙泉县大窑村窑曾奉命为宫廷烧造青瓷,其造型和纹饰与当时景德镇御窑产品风格一致。江苏宜兴窑和广东石湾窑则烧造仿钧釉陶器,宜兴窑还烧造紫砂陶器,尤以紫砂茶具而闻名海内外,出现了以时大彬为代表的几位设计制作紫砂茶具的高手。

清代景德镇窑沿袭明制,亦分为官窑和民窑。清朝统治者革除了明朝在手工业方面的一些弊病,废除了官窑的编役制,将明末出现的“官搭民烧”作为定制,从而出现官、民竞争的局面,刺激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





▲清乾隆 珐琅彩赭墨碗 现藏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陶瓷烧造的鼎盛时期,由于三朝皇帝均对瓷器烧造产生浓厚兴趣,加之督陶官臧应选、郎廷极(1663~1715年)、年希尧(?~1738年)、唐英(1682~1756年)等均对御窑厂苦心戳力进行经营,遂使景德镇御窑厂在仿古的基础上,创烧出大量新品种。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撰《陶成记事》罗列当时仿古创新的瓷器品种多达57种。与明代一样的是,青花瓷器仍是清代景德镇御窑生产中贯穿始终的主流产品,其他各种釉下彩、釉上彩、釉下与釉上彩相结合装饰的彩瓷以及各种高、低温颜色釉瓷等,一般限于某几朝烧造,但总有一朝烧造的水平最高。其中以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郎窑红釉、豇豆红釉、天蓝釉、洒蓝釉、孔雀绿釉、素三彩瓷等,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祭红釉、祭蓝釉、窑变釉、胭脂红釉、淡黄釉、松石绿釉、炉钧釉瓷等,乾隆时期的洋彩、仿斑花石釉、仿漆釉、仿木纹釉、仿古铜彩、像生瓷等,最受世人青睐。

隋、唐以来,中国陶瓷一直都是行销世界各地得重要商品。其输出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陆路,沿丝绸之路从西安到波斯;另一条是海路,从广州经波斯湾远达非洲。从中国到非洲的距离有1.5万多公里,日本著名学者三上次男先生(1907~1987年)称之为“充满艰难困苦的陶瓷贸易之路”,“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陶瓷和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嘉德书店官方微店


    关注 嘉德艺术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