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之声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反思

 

2016年,讲坛若干学生报名参入第六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并最终提交了家史作品。作为讲坛的记录大赛辅导老师,我这里谈谈自己的感想。...

“历史有什么用?”一百多年前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面对儿子的提问,无法解答。而在今天,当中学历史被简化成一串串时间和事件,降格为成绩单上无足轻重的一个数字或是一篇篇无人阅读的学术论文,历史有什么用,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樊老师第一次介绍历史记录大赛,我就很兴奋。它指向生活的命题让我看到了中学历史存在的另一种可能——探究熟悉的家人,去感受个体经验中的历史温度。
尽管如此, 接受辅导任务之后,迷茫依然从四面八方袭来。稍微梳理头绪之后,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了解大赛和补充知识。一方面,浏览记录大赛公众号、官方网站和出版物,了解记录大赛对于参赛作品的要求。完成这些工作,坚定了参入历史记录征文比赛的信念。记录征文比赛考察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比如对口述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比如使用平实的历史叙述语言。另外,比赛征文的主题是家史,它需要大历史背景,但大背景中个体经思考、行为和经历才是重点。大多数历史事件,作为后来者,我们只能通过媒介去了解。但是家史,却是把大历史和身边亲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听着健在的祖辈讲述他们经历的事情,时空距离一下子就拉进了,当代史大命题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自己的家庭留下一份关于家族和长辈的宝贵记忆。现代社会讲求速度,我们时刻追逐着,往往容易忽略经受过岁月洗礼的老人。他们以前做什么的?他们怎么生活?了解了他们的过去,也许才会真正理解他们。



另一方面,我也开始学习中国当代史,弥补欠缺的中国当代史知识。说来惭愧,虽然学习历史多年,中国当代史始终是个盲区。而征文主要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恰巧属于当代史范畴。于是,通过网络搜索和书籍借阅,总算获得了一些当代史资料,慢慢对当代史了解起来。

在一次讲坛周六讲座之后,简单介绍了历史记录征文比赛,学员们的积极性超出我的想象,前后有二十多人预备报名。

一直觉得遗憾的是,寒假和开学初始,始终没能够补充学生的当代史知识。从后来学员们提交的征文来看,这影响到了对于征文内容。除此之外,和学员之间的联络沟通主要是通过微信等网络手段,缺少足够的现场沟通,也造成监督不到位、部分学员最终没能如期完成征文作品。三月期报名截止之时,一共有八名同学提交文章。



还有一个多月,历史记录征文比赛初赛将落下帷幕。不管怎样,征文比赛只是记录的开始,最近学员们又有口述采访任务。这里结合征文活动,谈谈自己的浅薄看法,也许能有所裨益。做口述采访,一定要先做好功课。首先,要了解相关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词汇。采访中才能有的放矢,抓住受访者透露的信息要点,继续追问细节。其次,要准备好采访问题。采访问题将决定能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层层递进、考虑受访者情绪变化的问题将极大帮助你顺利完成采访。同时,提问一定要有大方向的预设,想清楚你最想了解的主题是什么;如果受访者不了解或者不愿意谈论你预设的话题上,那么怎么引导到另一个预设的话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就简单说这么多,口述史是一种实践的历史,实践中我们会不断进步。
刘勇

讲坛助教,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目前任教于世界外国语中学。


    关注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