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行走 旧文· 寻找失落的根

 

长期以来,大家误以为上海是传统文化资源匮乏之地,除了严重商业化的城隍庙,找不到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场所。其实上海文庙作为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却被我们遗忘在教育视野之外。...

编者按

多年以后这个老师的讲课声、空调压缩机的噪音与话筒嗡嗡的声响一起被过滤为一种聒噪的夏夜,再看雪中的文庙,春日的文庙,晴天和雨天的文庙,内心莫名地平静了下来。初二那年与樊老师共编校刊却还不甚相熟的冬日午后,他在办公室对我叹息了一句:“哎!那天文庙,你没去啊!”那时还没有进入讲坛的我震惊于樊老师的“有教无类”,也为错过那个雪中的文庙而遗憾。
寻找失落的根

——上海文庙儒学文化寻根游学设计

樊阳老师

长期以来,大家误以为上海是传统文化资源匮乏之地,除了严重商业化的城隍庙,找不到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场所。其实上海文庙作为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却被我们遗忘在教育视野之外。

文庙总是清净的,无论时日。挑选秋冬时分前去,如果周日(有文庙书市)再有个风霜雨雪可能更能营造文庙的文化古韵吧。学生当然需要准备好《论语》一册在手,总读过若干篇章;关于儒家文化总略知一二才好。
让学生自己迈过喧嚣的老西门,来到一边低低矮矮沿街小店,另一边被现代主义风格黑压压的敬业中学建筑逼仄下的文庙路,商铺与地摊满路,店主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这环境的反差,有些飞扬跋扈的不羁,自然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古雅冷清的文庙藏身在这氛围中,正是传统文化在功利大潮中悲哀处境的立体写照。不用先点破,亲身感受,体验激发思考,可以成为最好的教育。

复古红的门框映衬着镇庙的雄狮,在棂星门前集中后,告诉学生“千百年来,人们经过孔庙必须遵守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原则……”据统计,明、清时期,我国共有孔庙近3000座,汉族聚集区每个县级单位都必然有一文庙,这样的规模,大约世界上其他任何历史人物的纪念物都无法与之相比。除了因为孔子地位崇高之外,更因为孔庙担负着传统中国人“精神圣殿”的地位,可以说“国外处处有教堂,国内处处有文庙”。而上海文庙从南宋咸淳三年有镇学到元朝建县有文庙,数次扩建,几经兴废,太平天国战火焚毁后,移址重建,700多年终究挺立。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的支撑?让我们迈进中国人的圣殿,感受中国人精神家园……
沿着祭祀崇圣线依次进入,包括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廊、崇圣祠。可以告诉学生文庙兴于汉,唐代明皇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皇帝特别加封孔子为文宣王,从此孔庙也叫文宣王庙,后来简称为“文庙”。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文宣殿由皇帝下诏,改名为“大成殿”。取义孔子之功“圣集大成”之意。边讲边引入长长地甬道,带学生进入漫漫历史时空。进入大成殿,给学生介绍最上是清嘉庆皇帝所题“圣集大成”匾,中间是道光皇帝所题“圣协时中”匾,下面是咸丰皇帝所题 “德齐帱载”匾;并讨论匾额之意及作用。随之关注殿柱上的楹联:“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义,知耻近乎勇,先哲明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今人右铭。”追问学生楹联巧对的出处与深意。对所承载的儒家思想内涵加以点拨。宏伟殿堂的空间感自然带学生仰望圣贤大道。
不经意间让大家的目光掠过右旁古朴编钟而侧转,顿时会生出惊愕和震动——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灰硬的石壁上,竟如蝗蛾一般地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刻痕,横竖勾捺,赫然分明的楷书,却又对齐地组成一排排古经方阵,由上而下地,流出文字的瀑布——全国罕见的《论语》石刻殿墙!我们可让学生三五一群,到四围石壁去阅读,找寻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文字。于是,或抚摸,或比划,或摩挲,那经典古意会富有质感地在学生的指尖下呈现,竟比书香晕染的书册铅字更让人叹为观止。在笔锋凌厉,曲折有致的摩划中轻轻地吟诵,“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君子不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带着久别重逢的亲切与深沉的敬意!老师穿梭其间,点拨文意与《论语》的传承故事。也许学生们在看似冰冷的石头文字间会感到“文字也仿佛有了生命,它缠绕在你我的指间,灵动飞舞,气势飞扬……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华文化流动在我的血液中,我的心就会为那久远的温暖而悸动!”(学生随笔)
转身带领学生向东进入尊经阁,进入与祭祀崇圣线并列的讲学线参观。首先介绍宋朝范仲淹在苏州文庙创立文庙学宫并立“道学一体”的特殊形制,延续千年。使中国人将儒学纳入现实生活而远离宗教神学空缈,却又有宗教般的神圣的地位。观看尊经阁内留存的儒家经典,简介四书五经的成书历程和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功绩,它让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制度的保证,使社会阶层不再固化,文明传承,社会安定,道统延续。

踱步明伦堂,在仿古讲坛下坐定,在学生因新奇而试着跪坐之时,介绍古代跪坐、长跪、起身的姿势。介绍古代礼节,说明礼乐制度的意义。然后和学生一起拿起《论语》朗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绕道,不亦乐乎?……”让琅琅书声回荡于殿宇之间,那将是普通课堂绝不会复制的情深真纯之境!

下面让学生轻松一下,可以在明伦堂背面元、明、清279位进士名录墙上根据有关知识找寻上海城隍秦裕伯和大科学家徐光启,谁先找到给予奖励,赠与幸运卡,挂在大成殿前的许愿树上,过去各地文庙都有这样的习俗,学子将许愿卡挂在大成殿前,祈求孔圣人保佑自己一举成名。欢乐之余也将对圣人对文化的敬意熔铸期间。
之后在刚才解散的地方,明伦堂与尊经阁之间的小院集中。观察小院中的一块麒麟石,“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会耸立此石吗?这与孔子的一生紧密相连。”传说孔子母亲感麟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观之,曰:‘麟也’取之”那时孔子已七十多岁,面对礼乐崩坏的世界,周游列国而无功的人生,他不能不伤怀,《孔子家语》中说“孔子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出非其时而害”是孔子对其生命悲剧的总结。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执着于在礼乐崩毁的岁月恢复大道,终于壮志未酬,两年后就去世了。《春秋》的最后一句话即是“(鲁)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用他的人生追求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天命”的内涵。
最后来到最东面听雨轩,面对一池清净方塘,老师将对岸魁星楼与天光云影池的故事娓娓道来。魁星楼,相当于过去各地的文峰塔的作用,远望像一支巨笔,象征着文化的命脉,直立于天地之间,而一旁的天光云影池恰似一观清砚,闪耀着熠熠光泽。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的命脉来源于什么,当我们关注于文庙和它周围高耸的“曼哈顿公寓”、“圣菲家园”,那些喧嚣和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拼死追赶,那些永远做不完的考卷,那些关在教室里的无穷无尽的补课,我们不得不追问,我们遗失了什么“源头活水”?!我们可以在孩子们眼中看到答案,因为我们在学生游学的过程里种下了一颗心灵的种子——

那是我们必须寻找的失落的教育之根,文化之根!


    关注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