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第一人——妙手陈鸣远

 

且饮且读陈鸣远  陈远,字鸣远,号鹤村(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顺治、康熙年间,宜兴上袁村人。...



  且饮且读陈鸣远


  陈远,字鸣远,号鹤村(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顺治、康熙年间,宜兴上袁村人。陈鸣远出身紫砂世家,其父陈子畦,也是制壶名匠。龚心钊考证说他的外祖父就是时大彬的弟子蒋伯荂(时英)。因为这样的家学渊源,陈鸣远的紫砂技艺精湛,文艺品位甚高,尤其能自制自署;作品式样新颖,却又古趣盎然,可谓融古铸新,对各壶式都很擅长,兼备光素、筋纹及花货三类造型的技能于一身,尤其善制自然型茶具、文房器(行话称花货),创作灵感取自大自然,其象生作品风格自然写实,几可乱真却又极富巧思,堪称是塑镂兼长、技艺超群的全能陶艺大家,开创了一代壶艺文丽工巧的风格。

陈鸣远的生卒年代虽然难以确考,但他所往还的文友墨客均为康熙朝人,据此至少可以确知陈的主要活动时期在康熙一朝,这已是学界普遍的共识。笔者经过文献考证,认为陈鸣远的生年应可限缩至顺治十二年至十八年间。陶艺活动期在康熙中后期,且很可能卒于康熙晚期或是雍正二年之前。




陈鸣远在紫砂艺术上的杰出贡献,让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破例在康熙廿五年被列入《宜兴县志》﹕「陈远工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徐士衡)、沈(沈士良)之间,而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沈。故其年虽未老,而特为表之。」通常撰修地方县志为免受人情、权势左右,都需秉持「生人不立传、以本籍人士为主、必须信而有征」,这些大原则,但陈鸣远作为一个的年轻陶人却能被「陶都」的县志破格收录,显然在康熙25年时,他已经声名远播,的确是清初紫砂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紫砂史上又一位里程碑式的巨匠。

陈鸣远不但擅于制作紫砂陶器,而且他和明代的时大彬,以及外祖父蒋伯荂一样,常挟着过人手艺与各地文人雅士频繁交往,长年的耳濡目染,加上他自己勤奋好学,所以使其作品充满人文味、书卷气。其艺术造诣,当时的文人就对他有极高评价。清初词坛第一人陈维崧(其年)就非常赏识陈鸣远,甚至特别写信把他推荐给文友汪文柏,汪曾作〈陶器行赠陈鸣远〉,中有「我初不识生,阿髯尺素来相通」,「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陈鸣远的仿生作品往往信手挥洒,不拘不泥,胸中自有丘壑,既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金张诗曰:「陈生手抟沙,于画又变格。(荆溪陈鸣远抟壶名家,更能种种肖生)因知不朽艺,贵乎自开辟。文章有妙悟,俯仰成陈迹。偶尔指柿红,因利就土赤。(时剩朱砂泥,小童携一大柿,遂摹之)坐费半旬功,宛然树上摘。片叶掩壶口,人想真创获。」这里提到他正巧看到红柿子,便用剩余的红泥,花了五天时间,制成一件「宛然树上摘」的柿子壶。诗中提到的「片叶掩壶口」,正是此次展出的「和正瓜」壶嘴的表现手法,此外南京博物院的「东陵瓜壶」,苏州博物馆的「清德壶」,都是卷叶成嘴的手法。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了解更多!



    关注 一壶紫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