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琴器的辨伪(上)【习琴录·《梓桐集》选录】

 

古代琴器辨伪的一般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古琴文化课

教学成果展示

——

《梓桐集》

指导老师:张琳

琴器研究综述

——

谈古琴琴器的辨伪(上)
陶兴涛 & 杨嘉聪
经济与管理学院文综二班
唐·“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唐琴和宋琴在当今古琴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说明了这两个朝代的古琴极具特色,另一方面更是对唐宋作为我国古琴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的一种肯定。虽然当前传世的唐琴和宋琴数量不是太多,但其各方面的价值,是其他历朝历代古琴的价值总和也不能媲美的。在对一些所谓的“唐琴”或“宋琴”的研究辨析过程中,琴学家们也得出了唐琴和宋琴的一些基本特点,并由此总结出古琴真伪辨析的一般方法。

“对古琴的真伪辨析,一般依据琴的形制、断纹、工艺、铭刻等几个方面综合衡量判断。”① 郑珉中先生则提出“凭声音、木质、断纹、漆色、款字、铭刻来断定古琴年代”的观点。② 可见在古琴真伪辨析方面,众多琴学家和学者意见分歧不大。那么,从当前为数不多的唐宋古琴中,我们可以从琴器的哪些角度来对一张古琴进行鉴赏辨析呢?
唐·“大圣遗音”琴(神农式)局部
形制
唐时期的古琴形体浑厚,面板圆肥,但在项与腰的侧面上下削薄,与整体的厚薄相一致,琴额之下由轸池向上斜出,使琴头的边沿厚薄与琴体相协调,经过这样处理的琴,虽厚而毫无蠢笨之态。它体长121至124 公分,肩宽多为22 公分左右,尾宽多在14.5 公分左右。灰胎皆为纯鹿角霜胎,漆色为栗色、朱色、露紫色。而造型主要有伏羲式、神农式、师旷式、仲尼式、凤鸣式、凤势式、连珠式等等。③

宋代继承唐琴的制作工艺,但形体由圆厚向扁薄发展,琴的两侧上下边由头至尾整齐一致,未作削薄处理。其造型有伏羲式、神农式、师旷式、仲尼式、列子式、凤鸣式、灵官式、连珠式、霹雳式、宣和式等。其中仲尼式最多。④
宋·“玉壶冰”琴(仲尼式)局部


提到唐代和宋朝的古琴形制,我们不得不提到几种著名的古琴。清末杨时百在其《琴学丛书》一书中提到过这么一句话:“唐琴第一推雷公, 蜀中九雷独称雄”。这句话也为当前多数人认可。绝不在五代之后的“春雷”琴是传世唐琴中最著名的重器, 为盛唐研琴名家雷威所作,曾经宋徽宗收藏干宣和殿之百琴堂被定为第一。“此琴为桐木斫,髹鹿角灰胎, 脱漆处露葛布底, 通身发小蛇断纹。金徽. 琴面小弦一侧、约自七徽半乍尾际有下陷裂痕一道, 面之弧度较圆。 左右项腰边沿之楞角毕具, 而底面之项腰两处楞角浑圆,具晚唐琴的减薄特点十分明显。惟护转之间, 凤舌之下未见有减薄痕迹,并不见后配迹象”。⑤宋代的琴界基本可以说是“仲尼式”一家独大的状况。因此才出现郑珉中先生所说“看见100张琴,有90张是仲尼式”。⑥
宋·“玉玲珑”琴(仲尼式变体)局部


从当前的一百多种样式的古琴中,我们辨析一张古琴的第一步,就是看它的形制,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直观的一步。从研究出来的各个时期古琴样式造型特色,我们就大概能判别出一张古琴的大致时期。
断纹
古琴的断纹, 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也是众多中国乐器中唯古琴具有的特征。赵希鸽说:“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 愈久则断愈多。”这一论断虽然在当前仍需要加以补充,但其本身体现出来的断纹在古琴鉴赏中的重要地位还是不容否定的。形成断纹的原因,就是原始漆器结构遭到破坏。而对于不同的漆器,其断纹形成原因又不一样。木胎漆形成断纹是由于随着木材的伸缩而发生的,而对于金属和陶胎上的断纹,则是年久漆质老化的结果。当今对古琴的鉴赏,断纹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唐·飞泉琴(连珠式)局部


古琴的断纹有多种, 有龟背断、梅花断、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冰纹断等。梅花断比较少见, 其纹如梅花头。龟背断, 其断如龟背的花纹, 极其规律有致。此两种琴纹不多见。蛇腹纹横截琴面,如蛇腹下的花纹,故名。根据其断纹间相距的大小,又可分为大蛇腹断和小蛇腹断两种。大蛇腹纹间距较宽,或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小蛇腹断则比较细密。流水断其形如水波,也较细密。还有是牛毛断和细纹断,细纹断类似蛇腹而较为细密,纹形较直,多在琴之两旁;牛毛断则如毛发,纹形弯曲,短而稀疏。
唐·飞泉琴(连珠式)局部


在对现今传承于世的唐琴进行研究后,琴学家们发现了唐琴断纹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大断纹之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细牛毛纹。⑦ 而宋朝因为晚于唐朝的缘故,一些传世古琴的断纹则没有唐琴那般明显。古琴作伪者, 常以伪制断纹为要务, 但伪制的方法各不相同。古时候有的用信州薄连纸先漆一层, 再在上面加上灰纸, 断则有纹。有的在冬季用猛火烘琴到非常热时候, 裹以冰雪, 激变成纹。也有在造琴的时候, 把鸡子白放于灰中, 涂上漆, 做成之后, 再用甄蒸, 然后悬在干燥的地方, 干后即裂, 有断纹。还有用小刀在琴面上刻纹后再罩漆。近几年, 随着科技的发展, 仿制假断纹的手法更为多样, 也更为逼真。但伪制的断纹, 终有人工之斧痕, 和历经岁月沧桑而在琴面形成的自然断纹, 自不可同日而语。⑧
宋·万壑松琴(仲尼式)局部
①关宏:《浅谈古琴的历史渊源与鉴藏》,《收藏家》2008年第8期,第49页

②郑珉中:《论鉴定古琴的两种方法——我是怎么认识唐琴的》,《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S1期,第168页

③陆长超:《“斫木求音”——古琴造型设计与制作工艺的实践与探索》,《艺苑》2009年第10期,第8页

④同上

⑤郑珉中:《漫谈中国古琴珍萃中的唐琴》,《收藏家》2001年第5期

⑥郑珉中:《漫谈二十世纪末所见几张宋琴》,《收藏家》2002年第2期

⑦郑珉中:《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3期

⑧章华英:《传世古琴的鉴藏(上)》,《乐器》2007年第2期
(图片俱引自《故宫古琴图典》)


未完待续


    关注 琳碧阁古琴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