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系就是要培养作家 创意写作国际论坛

 

莫言、阎连科、徐贵祥、麦加,他们是校友!你知道他们是从哪所学校毕业的吗?...



什么?文学系要培养作家?我没听错吧!

什么?莫言、阎连科、徐贵祥、麦加,他们都是这个文学系毕业的?

什么?原来莫言老师当年入学时还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没看错吧!

究竟是哪个学校的文学系,这么牛掰?

什么?你说什么??可是,这不科学啊!

原来,你是这样的文学系!!

咳咳。请原谅小编的不淡定。你来猜猜看,是哪个学校培养了这么多厉害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猜对了请转发朋友圈吧,你值得拥有;猜错了请自觉留言,接受小编调戏~

今天要和诸位分享的,是蔡静平老师在“创意写作国际论坛”上的发言内容,题为“无垠的创意——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教育三十年”。

文学系就是要培养作家



说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可能有些人并不太熟悉,因为她是一所军队院校,管理比较封闭,显得有些神秘。但是大家对以下这些影视作品的名字应该都耳熟能详: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莫言的《红高粱》,徐贵祥的《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马上天下》,《马上天下》去年开播,跟他的《历史的天空》一样,反响很好。此外,还有柳建伟的《突出重围》,还有《暗算》《亮剑》《风声》《父母爱情》《中国式离婚》《贞观长歌》《火蓝刀锋》等等。应该说,军艺文学系师生前前后后创作的作品,影响都很大,改编成影视剧以后,影响就更大了。
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文学教育最早开始于1984年秋。与北大中文系、复旦中文系、人民大学中文系等传统院系相比,军艺文学系显得有些特殊,走得是一条独辟蹊径的文学创作之路。很多中文系一直都是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作家是自己成长的。而作为新兴的院系,军艺则大声宣称,“我们就是要培养作家”。军艺的文学系的特点总结出来就一句话,就是以写作“实战”为本,注重创作实践,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军旅作家、评论家。



建系33年来,历届学员创作的作品百余次获国内外各类文学大奖,被誉为“军旅作家的摇篮”。从文学系走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阎连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麦加、柳建伟,以及16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还有大量的文学新军昂首行进在强军兴国的伟大征途上。没有一所院校像解放军艺术学院这样,在30多年中培养出这么多作家,所以形成了蜚声军内外的“军艺作家群现象”。

尽管随着军艺使命任务的历次转型,文学系的教育教学也出现过一些变动,甚至在军事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上还走过一些弯路,但以徐怀中为代表的文学系师生经长期积淀而成,注重创作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却始终一脉相承。在30多年的军旅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教学接力中,军艺文学系摸索着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和我军优势的军旅作家养成之道,一跃成为当代中国军事文学的一座重镇。

 “徐怀中时代”的探索与辉煌

徐怀中是谁?

他是一个知名作家,曾经当过文工团创作员、《解放军报》的编辑、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还当过昆明军区的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他的短篇小说《西线轶事》是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开拓之作。他近年来创作的非虚构作品《底色》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生命之书,是一位八十多岁老兵、老将军的战地回忆。这部作品有着不同一般的艺术魅力,获得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建议大家找来看看。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成为民族共有的情怀,中国文学开始欣欣向荣。在这种时代语境下,徐怀中受命组建军艺文学系,创办干部大专班,目的就是为军队培养作家。徐怀中与第一批全军选拔入学的35位文学系新生一起,师生合力,白手起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学教育模式,可以称为“军艺模式”,并由此开创了军队文艺教育史上令人回味悠长的“徐怀中时代”。第一届干部大专班共招收了35个学员,他们2年后毕业,还出版了一本集子《三十五个文学的梦》。这是当年他们的合影,其中有个人大家猜猜他是谁?其实不用猜,特性太鲜明了,其中就有当年在军艺求学的莫言,众所周知,他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当代文学赢得了国际声誉。



我这里为什么要讲莫言呢?不是因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莫言在被军艺文学系录取、开始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传奇的经历,体现了“徐怀中时代”军艺文学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三个显著特点,即不拘一格、八面来风、教学相长。

·不拘一格第一,招生重才华天分。军艺文学系第一届是从部队文学骨干中选拔作家苗子,招生更是优中选优,有的人已经小有名气,比如李存葆就名声大振,已经创作了《高山下的花环》。好像莫言看到招生通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报名的时候,他很着急,哎呀,已经结束了!他当时不像现在这么出名,只是解放军总参部下属单位宣传科的一名小干事,叫管谟业。他拿着自己的发表的小说《民间音乐》赶紧往解放军艺术学院赶,徐怀中主任看后十分欣赏,对他说,你有这样的作品,没有关系,我们破格录取。从莫言身上,徐怀中主任看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潜力和希望。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徐怀中和文学系对莫言的赏识,也许他就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了。所以莫言非常感谢徐怀中和文学系对他的知遇之恩。



第二,教学重量身定制。第一批入学35名学员年龄大小不一,文学基础或深或浅,创作成果各有所长;他们年龄最小的也近三十岁,老一点的接近四十岁,风华正茂;他们来自部队一线,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创作经历,缺乏的是读书修养与文化底蕴。而总部规定的学习时间仅有短短的两年,如何在短时间里快速造就一批卓有影响的军事文学创作人才,成了徐怀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大事。如果让他们像普通大学生那样按部就班每天上课,非常系统地学习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显然不合适,也不可能。正因为这种特点,注定了军艺文学系不能像普通高校中文系那样进行常规教学,只能另辟蹊径。当时文学系在教学设计上突出速成式和定制式。在课程安排上,是半天上课半天读书创作,并不时开展创作研讨。

第三,写作重个性优势。创作和批评都是写作,有的人形象思维能力强,适合搞创作;有的则擅长思辨思维,适合做研究。军艺文学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学员的自我发掘和教员的鼓励点拨式培养融为一体,在学员自主性成长的同时,突出学员专长,显现教员慧眼识才、勇当伯乐的能力举个例子。莫言擅写小说,徐怀中主任对此多有褒扬,坚定了他一生从事小说创作的信念。有一天他向提交了一篇《金色的红萝卜》,徐怀中一看,连连称赏,对他说,作品写得很有灵气,但是小说的题目太呆板了,给你改一个名字吧。就给他改成了《透明的红萝卜》,然后亲自将它推荐给了时任《中国作家》主编的冯牧,很快就发表了。一词之改,别有洞天,成为莫言里程碑式的作品。莫言也从名不见经传一下子变成了文坛新秀,在读期间,他又接连创作了《红高粱》《白狗秋千架》等优秀作品。

还有一个学员成长的故事也值得一提。他就是莫言的同班同学,曾任军艺副院长的朱向前。他在考入军艺之前曾发表过诗歌、散文和小说,自己的定位就是当一名有影响的作家。然而在一次课堂研讨中,徐怀中发现了他具有理论素养和批评才能,鼓励他寻找自己的优势,开发和拓展自己的理论激情,最终促使他改弦更张,专攻理论批评,坚定走上了文学批评之路。后来朱向前在一篇回忆性文章中调侃说,他在军艺读书的时候就发现莫言写小说太厉害了,自己写的再多都超不过莫言,加上徐怀中主任的鼓励,开始下定决心搞评论,并成长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八面来风“创意写作”这个概念或名词是一个舶来品,自它从美国引入中国后,很多学校都开了创意写作课程,有的院校还开始招收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然而当我们循着历史路径来考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时,我们发现,其发端于特殊年代的特殊教学机制,却与西方的“创意写作”教学模式惊人地相似:都由知名作家领衔创办;都通过开办不同类型课程、讲座,开展各类研讨等,充分激发学员的写作潜能;都进行大量的写作训练;都像一座“作家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各类文学创作人才,甚至作家。

军艺文学系颁发的虽然只是大专文凭,但教学方式却是仿照培养研究生的讲座方式,邀请高校的名教授、各行各业的知名专家和全国著名作家给学员开讲座,有点“集束轰炸”的意思,因此信息量很大,对开阔学员视野起到很好的作用。

莫言在《回忆“黄金时代”》中说:“采用了那种既有名师系列授课,又有各界名流自由讲座的教学方式,既能弥补我们基础知识之不足,也能让我们时刻保持着与艺术界的联系,开阔我们的视野,刺激我们的创作热情。”

文学系还开展了“搓澡”式研讨。为什么叫“搓澡”式研讨呢?因为大家在澡堂子里“搓澡”时是赤裸裸地坦诚相见的,它的意思就是鼓励同学们没有任何顾忌地切磋交流,让不同的文学观念和见解进行碰撞和交流。大家以诚相对,对彼此的作品评析往往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不像现在很多文学评论,限于关系和面子,批评家们不敢直言,不敢进行真批评,说出来的批评语言、写出来的批评文字,其实都是在表扬,在隔靴搔痒。而当年的文学系开展的这种“搓澡”式研讨,就是毫无顾忌,老师批评学生,学生批评老师,同学批评同学,学生批评作家,他们不留任何情面,直言不讳,翻覆辩驳,十分热闹。这种“搓澡”式的研讨,我相信对当年的学员提高其写作能力应该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朱向前在《“黄金时代”的文学记忆——我与首届军艺作家班》中说,“就在这种信息密集而系统松散之中,体现了徐怀中的匠心:冲击学员们固有的文学观念,让他们迎着八面来风的洗礼,山高水低随形发展,保持个性,挖掘优势,‘各行其是’,最终培养出非标准化的‘天才’。”



· 教学相长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文学系师生互相切磋,互相砥砺,甚至同台竞技。据朱向前在《“黄金时代”的文学记忆》中说,“在那一时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肝胆相照、取长补短、热烈探讨、激烈争论,形成了良性竞争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徐贵祥也回忆说,当年文学系仅有三五个教员,他们与学员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站在讲台上是老师,出了教室就是朋友”。“有时候,为了一篇作品,为了一个观点,师生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达成一致,沾沾自喜者有,暗暗得意者也有。几年之后,学生成了老师,老师成了作家和评论家,随着学生在广袤的文学沃野上声名大振,老师也当仁不让地在文坛占据重要一隅,譬如朱向前、黄献国、张志忠、刘毅然……那真是一个肝胆相照、教学相长的时代,也是个实实在在的艺术时代。”徐怀中之后,包括著名作家王愿坚在内的几任系主任,都是这样一个教学思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热”中,军艺文学系师生犹如异军突起,他们向着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批评阵地发起了集团冲锋,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黄金”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莫言后来回忆说,“文学系夜夜灯火通明,每个宿舍都像车间,大家的创作热情之高,创作速度之快,今日回想,如同神话”。

从1984年到1999年,文学系的干部大专班,还有战士大专班一共办了15届,为军队共培养了311名文学创作专业学员,基本上最后都成长成才了。文学的种子在魏公村的这座部队大院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其后的人生岁月中,有的还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其中最为著名学员如莫言、阎连科、徐贵祥、麦家、柳建伟、石钟山、赵琪、陈怀国、李鸣生、王久辛、辛茹等等,直到现在还在当代文坛上占居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创作对于繁荣发展我军繁荣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50年校庆部分作家合影
 搏击“历史的天空”

2013年初,当年军艺文学系的第三届学员、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调来担任文学系主任,谈话的时候,院首长开宗明义地交给他一个任务:继续培养军队文学创作人才,并要求文学系“焕发徐怀中时代的光芒”。但此时的文学系已经不是徐怀中初创时期的文学系了。

大专班以后,因为这些部队基层的文学骨干差不多培训完了,军艺还得发展,就走向了学历教育。1997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2000年开始像地方大学一样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当时的专业名称叫做中国语言文学,现在改成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什么要这样改,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只有影视文学专业才能归入艺术类,而只有艺术类专业才有提前进行考察面试的机会,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前,在高考分数之外,我们有一个提前评判的过程。你提交作品,我们对你的文学基础进行初试、复试,最后进入面试阶段,然后确定初选名额,最后再根据高考分数录取,这样就可以保证入校学员有一定的文学天赋,包括文学潜能。

尽管军艺培养作家的宗旨没有变,但是生源发展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入校的大专生基本来自部队基层,有一定的军营生活体验和文学创作经验。而现在文学系新入校的高中生,除了高考的分数,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但在文学创作上几乎一片空白,既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也没有一定的创作经验。我们遇到了和地方大学中文系一模一样的困境,即四年本科怎么教?怎样在高中生的基础上培养军旅文学创作人才?好几个系主任为此都陷入了十分纠结的心理状态。不光学员,师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教学越来越规范,学院对教员学历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进入文学系的年轻教员大都有了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长于理论而弱于实践。按照徐贵祥的说法,“文学系的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元,师资结构由野战派转为学院派,学生是前高中生,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规定的学业、拿到学历,老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



· 知彼知己院首长交给“新”徐主任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怎么办?首先就是做到知己知彼。徐贵祥为此专门拜访了徐怀中老主任,又走访了很多老师、学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既与在读学员交流,也与毕业学员交流,他发现学员对于文学创作的渴望是强烈的,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原来以为文学系是学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可是四年本科读完之后,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往届学员也直言不讳地说,在单位,我们不好意思说我们是文学系的毕业生,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创作,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

此外,在院首长的指示下,徐贵祥还带领教员到沈阳军区、广州军区、海军舰艇部队和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政治学院等军地高校调研,学习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优长。甚至组织教员研究、学习国外的创意写作教学模式,做到心中有数,以探索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最大化激发学员的文学创作潜能。

经过深思熟虑,文学系明确了教改之路,全系上下形成一个思路,什么思路?就是三贴近:贴近部队人才的需求,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部队服务的;贴近学员学习需要,学员考进军艺来就是要当作家的;贴近教学规律,如果不能贴近规律,如何培养学员的创作可能呢?

我们有三个教研室:文学史论教研室、影视文学创作教研室、军事文学创作教研室。三个教研室任务明晰,其中,文学史论教研室主抓基础理论培养,提高综合文学素养;影视文学创作教研室兼而顾之,一手抓影视理论教育,一手抓影视短剧创作训练;军事文学创作教研室以主要精力抓创作训练,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文学创作教学理论。虽然三个教研室各有分工,但都强调突出培养学员的文学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



· 内外兼修在军旅文学创作人才培养上,我们的总体原则是筑牢根基、开阔视野、砥砺品性、激发潜能,特别强调内外兼修,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多写”。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要求学员具备扎实的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技巧等基本功,另一方面则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学员对生活,特别是军营生活的体验,即“工夫在诗外”。

在教学设置上,第一、二年重在打基础,为此我们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原理》《美学原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电影学》《军事文学》《比较文学》等多门基础课程。第二、三年则重在创作实践,通过高强度的写作训练让学员掌握写作技巧,初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我们还根据需要大量外聘教员,或做讲座,或开课程。他们来源很广泛,有名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也有知名的作家、诗人,还有报刊杂志的编辑、记者等。

军艺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在这一方面,我们具有先天优势。文学系就积极倡导学员充分汲取其他各个艺术门类的丰富营养。此外,还引导学员多了解社会,去体验生活的丰厚和大美。每年暑假我们的学员都会下部队参观见习,了解到底什么是部队,什么是军人。如果不下部队,也要求回到家乡以后,对本地的风土人情进行调研。

· 实战为本第一是基础课程向创作实践聚焦。聚焦文学系培养创作人才的目标,我们文学系的基础课老师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但增加作品细读比例,而且将问题研讨、评论写作、作品补写、与作家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等形式的训练引入课程教学。即使是考试,军艺也跟其他大学中文系不一样。比方说古代文学,今年的本科生期末考试题上,除了考完文学史的基础东西以外,还有两道写作题,一个是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写一首七言歌行体诗,限18句;第二个是在《剪灯新话》中找到一个作品开头,稍加改动以后,让学生用文言或古代白话进行补写续写,字数要求300至500字。

第二在创作课培养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意写作能力。这里面包括他的观察能力、叙事能力、评判能力、语言审美能力。我们特别强调对学员进行文学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弥补由于影视图像文化泛滥带来的弊病,提高他们对各种文体驾驭和表述能力。

第三要实施个性化写作。当年莫言在军艺的时候,徐怀中就尊重他的个性化,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记得他写《红高粱》的时候,很多老作家都不信,说我们这些作家都是出生入死,经历过战争,你这些毛头小伙子,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够写好战争呢?莫言在公开场合说,军旅文学创作不是写历史,我们虽然没经历过战争,但是我们可以写战争的人性。他的《红高粱》注重挖掘人性,所以在那个时代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而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老主任徐怀中的尊重。所以我们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你愿意创作诗歌就创作诗歌,你愿意做评论就做评论,你愿意从事影视写作就去从事影视剧的创作,这种个性化的写作基本上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

第四是课堂实战与课外实战相结合。我们至少有一半时间都是课堂实战,通过头脑风暴,进行各种文学感觉和写作技巧的集中训练。利用学员暑期部队见习之机,让学员充分体验基层部队生活,挖掘军营故事,凝练文学成果。返校后通过开展创作竞赛,促使学员将生活体验转化为创作成果。《解放军报》整版选刊了文学系2011级五名学员的短篇小说。另外鼓励学员参加各种征文比赛,也是刺激学生,让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竞技。

最终,我们形成了一种开放式、能力型、创意性的写作教学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写作教育效果。在这样的高强度训练下,我们的学员梁靖在大四期间就推出来长篇小说《风雨骑田岭》,学校还专门给他开了一个专家研讨会,请来军地专家对他这个作品进行研判。而2014级学员陈东倬,大二就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乐音流动的青春》。应该说这种训练模式是有效的。

彭丽媛院长跟莫言一起陪同比利时王后玛蒂尔德参观军艺学员创作作品
 在超越中建构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我们已经心中有底,所以从2015年到现在,在徐贵祥主任和文学系师生的通力合作之下,我们推出了创意写作系列作品:《好一朵茉莉花》《弹道有痕》和《背锅人》,这三本书就是教学相长的产物。。

这三部作品都是师生合集,第一部《好一朵茉莉花》我们称之为节外生枝。为什么叫节外生枝呢?为了鼓励学员参与创作,徐贵祥主任特意设计了一个中篇小说《好一朵茉莉花》,人物形象半明半暗,情节结构时续时断,意在鼓励学生重写、改写、续写、补写,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作的有效训练,就像一棵大树长了很多枝杈,所以叫“节外生枝”。大家纷纷响应,仅仅一个暑假,就完成了15篇再生作品。东方出版社对这个创意很感兴趣,主动要求合作,出版了师生作品合集《好一朵茉莉花》,封底印了这么两句话:小说之树开放的小说之花,作家之手托举的作家之星。

2015年下半年,徐贵祥将他的作品《三尺布》《识字班》《背锅人》发给在校学生,告诉大家只做一件事,开展批评。他在动员会上说,同学们不要有任何心理障碍,学生连老师都敢批评,一是说明学生成长了,二是说明老师成功了。果然,这些九零后的学生进行“搓澡”式的批评,他们几乎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缚,少有杂七杂八的顾虑,谈问题一针见血,不乏真知灼见。著名批评家殷实惊喜地把这一次集体批评称为2015年重要的“批评事件”。

第三本是《弹道有痕》。徐贵祥早年一部作品叫《弹道无痕》,还拍过电影,影响非常大,写两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他把这部作品提交出来为引子,以激发学员的创作灵感。学员们踊跃参加,纷纷结合自身军旅生涯的特别感悟,书写自己的军事文学,于是产生了“老营盘、老故事续写青春岁月,新平台、新体验,寄托英雄理想”。

嘉宾介绍:蔡静平,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公派访问学者,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中国战争诗话》等,创作发表小说《热血犹殷红》等。



“创意写作国际论坛”相关链接:

刁克利:作家的道与技 | 创意写作国际论坛
创意写作国际论坛暨写作专题研修班
嘉宾阵容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刁克利(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邱华栋(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徐则臣(《人民文学》编辑,作家)

许道军(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蔡静平(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副教授)

戴凡(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刘海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

庄庸(中国青年出版社新青年读物工作室,主任)

李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凯瑟琳·褒曼(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创意写作教授)

芭芭拉·伦德尔(美中多所大学教授文学写作课)
敬请期待更多精彩内容!
创意写作坊
遇见爱写作的自己!



    关注 创意写作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