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吾”为语,“错画”为文

 

什么是语文?不是学科、不是说话写文章,甚至不是可以随意拆解的“语”和“文”,而是……...

公社食堂

以科普告别无趣,以文艺放松心灵,这家教育食堂,饱腹又美味的精神食粮,任君品尝。



我曾问学生“什么是语文”,有的高高举起手中的教材,眼神清亮而自信;有的用猜测的语气道“文章”“文学”;有的怯懦而坚定地答“语言”“文字”。

各有侧重不尽完备,却都是些意料之中的“标准答案”。

我只好再问“什么是‘语’,什么是‘文’?”

“说话!”“语言!”“文章!”“文艺!”“文科!”
至此,孩子们心中的“语文”大概已经浮出水面:
分为口头和书面、
教人说话与写文章的,一门学科。
不知各位同仁如何看待这一定义,说实在的,我有些无奈,又有些好奇。十几岁,正是天马行空充满创造力的年纪,给出的却是趋同的“程式化”与“不出错”的答案,好像把想象力藏了起来,藏进了心里,或者干脆埋了起来,埋在了应试教育的坟茔里。他们是真的自己就这么定义语文,还是说推想我预设的“语文”标准定义如此?无论是哪一种,都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教育的失败。

我们在越来越强调“大语文”的同时做着把语文“学科化”的事情:一方面是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难以真正提高人文素养的教学计划;一方面是强调兴趣导向的自主阅读,一方面又是设有标准答案的常规阅读训练与考试;一方面鼓励学生行文大胆表达心声,一方面又一遍一遍地强调,所谓作文,乃是“戴着镣铐跳舞”。心口不一与南辕北辙,好像成了当代语文教学者内心矛盾与尴尬的来源。

究竟什么是语文?我问自己。

不是学科、不是说话写文章,甚至不是可以随意拆解的“语”和“文”,而是——个体与世界交流的,唯一门径。

言吾为“语”,错画为“文”。

“吾”分五口,“口”为通道,“五口”对应形声闻味触“五感”,是生而为人感知周遭仅有的五种途径。所以,我认为“吾”并不是一个单薄的自我指称,它包含我,以及我眼中的世界——“吾”,是全部的自己。

进一步,“言吾”指表达自我,即是把自身对世界的感知表达出来。我把这种不论形式的自我表达,统称为“”。口头语、书面语、身体语、机器语,一切的表意符号语都在其中。

”本意为“错画”(许慎:《说文解字》卷九上文部,北京:中华书局,1963:185),即交错而画,是一种符号、标记。后来演化成一种形而上的装饰,所谓“文饰”正是这个意义的同义复用。“文章”本是个偏正关系的词语,意为“修饰辞章”,“文”与“章”的名词同化是后来的事。在这里,我把“文”仍理解为动词“修饰”。
至此,我所定义的“语文”也形象鲜明了起来:

“语之文饰”

“自我表达的修饰之学”是也。
如果要为它起一个畅销书名的话,大概是叫做《每天一点助你表达进阶》《大家的交流之道》《修饰你的沟通方式》之类的吧。然此处的表达、交流、沟通不限于口头,而是包含一切表意方式的大概念——表情、手势、体态,创作、邮件、公文等一切传达信息的方式都在其中。

说白了,学语文,就是学沟通,就是学信息处理。

语文学不好,全世界都不会明白你是什么意思。语文学得好,你一生都很难会因为误会而失去事业、朋友或爱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人人都能接收信息,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够准确接收信息再把接收到的信息准确传达出去,就更不要提有技巧的艺术化信息传达了。

太多人问我学语文有什么用,比起提分迅速的数理化,把时间花在语文上有什么意义?

道理很简单:语文学不好,题意难读懂。题意尚不懂,高分缘何有?

还有家长问我如何才能劝服孩子以后不要选择中文系历史系之类“没有用”的专业,这使我感到愤怒:

“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笑话何用?看到名山大川只会叫一声哇塞然后拍照留念的旅行何用?每天都很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的生活何用?连梦境都只剩“站在十字路口思考午饭去哪里吃”的人生何用?胸无点墨文句不通混吃等死,何用?为金钱和器物奔波至死,何用?

我不是想说学好语文能走遍天下,不是想说不选中文系历史系就没有文化或者缺乏教养,也不是想说做一个懒得读书和思考的普通人不好,甚至不是想说喜欢金钱和享乐不对。只是想说: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是个体的权利,旁人不便干涉,若总以“有用无用”这种意味不明的标准来判定他者人生选择、理想信仰的价值,可能就会显出一些自不量力的愚蠢。

只有被功利心蒙蔽了心灵的人才会满眼都是有用无用,他们把所有类型的学习都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一开始就以得到经济效能转化为目标的投资。一切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有用”——或能生钱,或堪为器,总之这些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言归正传,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是只有立竿见影才有意义。我们可以选择为了眼前的考试去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创造学科短期提分神话,但万不可使学生以为这样的语文课就是语文,也万不可使学生将语文等同于手头的试卷和练习题;更不能让自己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迷失方向,以致过分依赖它的短期收益而丢弃这门课的非技术性部分。说得直白一些:一个专注教学技术而不怎么读书思考的人,终会黔驴技穷。

什么是语文?

归根结底,她不是别的,是剥离了所有语文课之后留在血液里的,修养

修养有什么用?

不好意思,无可奉告。

编辑:徐步

图片源于网络。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全部分类文章


    关注 青藤公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