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当我在读书时我们在读什么

 

读书最大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或者能用知识换得多少直观的实际利益,而在于潜移默化中给人带来的价值观与思维的深层次影响...



我在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里会经常看到两类关于书的话题,一类是想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书,特别是很多女性对“读书的女人有气质”这个问题有种坚定的执着,所以纵然以往只读过教科书,也会重拾对书目问题的兴趣。还有一类问题是苦恼于读书读完就忘,用的时候记不住地名与时间,想不起名人名言,所以对自己读书的意义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人们对读书的意义抱有疑虑。每个人都知道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拿起一本所谓的经典时,又会对这些索然无味的句子产生排斥感。以2013年的全国阅读调查数据来看,中国人人均4.77本的纸质图书阅读量比起以色列的64本实在有天壤之别,不仅“不知道读什么书”萦绕在大部分人心头,“读书有没有用”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摄取知识的欲望。甚至极端的,排除日常阅读的书籍,对教科书这种工具书的“读书无用论”也是甚嚣尘上,与其花钱上大学还不如早早去打工,成为了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中的一个思维怪胎。

且不论“读书无用论”这种极端的论调,排除教科书这类本质上不算“书”的工具书,人们普遍对读书的意义心存疑虑也是当今社会的常态。尤其是对历史类书籍,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上学的时候历史总是最头疼的课本之一,因为学生时代的我们——甚至现在,都对去了解陈年往事的意义心存疑虑——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这些尘封在象牙塔里的牛皮卷对我们的生活意义何在?

人们在历史、文学、艺术的大门口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毕竟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不能承受之重,花大把的精力去读一厚厚一沓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或者《追忆似水年华》,比起轻松的读一本所谓的成功学、明星自传或者金融书籍显得是一件十分徒劳无益的事,况且在来之不易的休息日里,我们可以选择睡懒觉、出门游玩、逛街、看电视剧,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有那么多充满诱惑的娱乐方式,为什么我们还要和索然无味的书本而不是朋友家人度过这个难得的周末呢?

其实我对于读书这件事的理解是,读书好比在沙滩上捡贝壳,其本质不在于你捡到了多少贝壳,或者贝壳能捡回去卖多少钱,因为不可能捡到一两个贝壳就能让你变成暴发户。利群有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也就是说,读书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或者能用知识换得多少直观的实际利益,而在于潜移默化中给人带来的价值观与思维的深层次影响。

为什么你肯定觉得博士学历比小学学历牛逼,因为文化层次越高的人,除了知识越多,在精神面貌也会普遍文明于文化层次较低的人。为什么人们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书读的再多,知道斯佳丽的一生或者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这些条条框框在生活中未必有用,但你从书中感受到的诸如为人处世、孝悌礼节等这些潜移默化的“三观”却是终生受用的,这些才是读书的价值,也是为什么人们强调学历及“女人读书有气质”的本质所在。

很多人都有西方人素质好,中国人素质差的印象,西方到底有没有这么好我不知道,但是你到日本,到德国去一看,地铁里公交上经常能看见抱着本书埋头苦读的普通大众,要知道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可不是两把菜刀闹出来的。

比如前段时间这个网传的新闻:



天朝人民纷纷表示不服,我们礼仪之邦怎么能输给茹毛饮血的倭寇呢,于是过了两天,国内就有了山寨版,并在知乎引起了热议:



不过,吃瓜群众对此还是以撕逼为主,毕竟国人的阅读量和综合素质摆在那儿,想硬气都硬不起来。

诚然,书读的多未必通情达理,没文凭也不见得就是文盲,古往今来衣冠禽兽不计其数,草根英雄也是不胜枚举。历史上严嵩陈世美之流虽是满腹经纶,到头来还是被遗臭万年,刘邦朱元璋等草莽豪杰照样留名青史,到了现代就更多了,电视上又是哪个高官落马,各种草根道德模范屡屡上报,似乎显得书读的多少跟人品也没啥联系。但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也不正是读书光吸收知识而没有吸收“人格”的结果吗?知识摄取的再多,即使成为了人肉百科全书,在三观上却裹足不前,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的事吗?

真正有意义的读书是绝对的长线投资,放长线钓大鱼——还未必钓得到大鱼的典型,经过时间检验的好书并不能像成功励志、股票指引这类速食书籍一样立竿见影的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抱着“读完这本书我就能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之巅”这种想法去读书本质上是从根本上偏离坐标轴的错误心态,读书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甚至是痛苦的过程,也许经常会觉得读的多还不如赚得多实在,但如果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虽然少,但经年累月之后也是一份庞大的积累。

让我们试着回答开头的问题吧。想读书但无从下手,那么请厘正对读书的认识与心态,读一本《傲慢与偏见》相比食用一打《谁的青春不迷茫》终究会在时间的赛跑中检验出摄取的价值含量。

现在有一些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特别钟爱一些书名有逼格、封面小清新的书,要问为什么,因为拍个照,P个图,发个朋友圈,就能证明我是个爱读书、有格调的文艺小青年呀。



相信我,它们永远不存在于一个真正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的书单中。



再谈几个关于读书的疑惑吧。

有些人经常说,一本书读完了,过两天就全忘了,怎么办?读完书记不住,这是常态,当我回过头看看自己读完的书目中,也会发现大部分都说不出所以然。但是,我一直觉得纯粹的知识量相对于三观的影响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在读完之一本书之后能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某种历久弥新的模糊印象的话,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另一个问题,读完一本别人都说好的书之后却发现自己完全读不懂,怎么办?要知道,所谓的经典与好书也有自己的年龄段限定,未必对所有人都适用,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于我的父辈或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能感同身受,但是给我这样在城市中成长的人来读的话未必就有这般感触,又比如很多名著,没有一定文化层次或生活阅历实是味同嚼蜡。所以说没必要太过纠结于读完一本书之后“没感觉”或者“记不住”,读书就像找女票,你又不是掷果潘郎,荀令留香,也没加特技变的很光很亮,凭什么世界上每个女人都一定要和你来电呢?

当然,你可以认为在这个早已不是读书人主宰的社会里,所谓的“成功”和读书多少并不存在密不可分的函数关系,但请抬头看看你们憧憬的那些行业巨擘们,赚得多和读得多总是会殊途同归,成功的大佬们就算出身草莽,在事业做到一定层次后一定会重新补习文化,而出身科班的巨擘们就算不推荐好书,也会时常蹦出几句名人名言——就算是想装逼好了,也请来一起读书吧。


    关注 光与影的平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