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名师告诉你家暴是怎样形成的,再不看就晚了......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生气时动手打人,我们往往会好不犹豫地断定:这个人有暴力倾向,然后避之不及。甚至他自己也是这样...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生气时动手打人,我们往往会好不犹豫地断定:这个人有暴力倾向,然后避之不及。甚至他自己也是这样认定的,而不去追究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知道很多行为都跟童年的经历有关。也许这个人有一个暴躁的父亲,每次父亲生气时就会动手打母亲。幼小的他无法明辨是非,他只是从父亲的举动中了解:生气了发泄的方式就是动手打人。于是这种观念深植到他的大脑里,外化为他的行为。长大了后,虽然他知道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他无法控制自己。所以这是第一种可怕的复制,心理学上的行为举止的模仿。所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



看过另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个女人跟丈夫的关系一直不好,原因是每次她打女儿时,丈夫都不来劝止。她觉得丈夫没有扮好慈父的角色。也许你听到这个理由会觉得不可思议,直到了解了她的成长经历,也许会明白个中原因。



原来她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暴打,每次听到母亲的足音,她就在被窝里吓得瑟瑟发抖,这时她特别渴望父亲可以站出来,制止母亲,保护她。可惜父亲一直没有这样做。



当她成年了,结婚生子了。母亲的棍棒教育理念被她“传承”下来。可是在暴力发生时,她童年时那种渴望保护的情节又重现了:她把自己变成了挨打的女儿,她成了暴怒的母亲,丈夫就成了那个冷眼旁观的父亲。她把童年时期对父亲关怀的渴望转移到了丈夫身上。可惜丈夫并不知道她内心的隐秘,当然不能按她的剧情演出。可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思想是童年的经历造成的,反而认为丈夫冷血,无能。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景再现。



所以说童年受过创伤的人,在成年之后常常会不自觉地重现那种受虐的情境,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其中的原因,就如走迷宫般一次又一次的返回原地。这种情形跟电影《恐怖游轮》很相似,女主角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蹈覆辙,痛苦迷茫,不明就理。



因此,当我们总是被某个问题困扰时,不妨回顾一下童年的自己,看看是否可以从那里发现源头。只有回到原点,直视那个痛苦,抚摸它,理解它,心结才有可能打开,阳光才能进来,才能解救那个躲在黑暗中的未被温柔对待过的孩子。有一个灵修人士说得好: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虽然过程艰难,但我们必须回家。

作者简介:水仙,于都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擅长写作,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善于思考总结各种教育现象。

欢迎大家投稿:于都人论坛—文学园地(注册一个帐号即可发表)。原创作品被荐选自本公众号发布后回帖会有适当稿费。



您的关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的源泉

于都“民生114”腾空出世,商家可以免费入驻!

点击进入“阅读原文”进入于都“民生114”!

↓↓↓


    关注 微教于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