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阿昌族的婚礼习俗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云南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阿昌众多的民族文化中,阿昌婚俗具有独特的一面。阿昌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族内及同姓不通婚,但可以和其它民族通婚。礼节多样、独特。婚宴隆重、热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云南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阿昌众多的民族文化中,阿昌婚俗具有独特的一面。阿昌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族内及同姓不通婚,但可以和其它民族通婚。礼节多样、独特。婚宴隆重、热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
阿昌族概况
阿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约在13世纪,从澜沧江流域的云龙一带进入德宏,多定居于依山傍水的平坝或半山区,其先民属氏羌,在史籍中汉晋时称“钱”,唐宋称“峨昌”、“羲昌”、“阿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为阿昌族。如今阿昌族是我国特有较少民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阿昌族总人口为3393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的梁河、陇川、潞西,以及保山市的腾冲、龙陵和大理州的云龙县等地。全国共有三个阿昌族乡其中级宋阿昌族乡和九保阿昌族乡在梁河。梁河县境内有阿昌族人口11938人,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37.5%。
阿昌族的婚礼过程
扎妮谜腊

即男女青年相爱后准备确立婚姻关系时男方父母就要请两位善于言谈(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称为媒人前去女方家说亲。梁河阿昌族提亲的媒人一般是男性,称作“芒袍”。第一次去时媒人选双月双日,带两包饼子和糖及其它水果一类的礼品,并附二至四支棉线前往女方家。棉线是提亲的象征物,含“牵线搭桥”的意思,若对方同意,将把这些棉线用于织陪嫁的统裙。媒人非常客气地向女方父母说明来意,并夸这对青年如何般配。假若女方家欣然收下媒人带来的饼和糖、棉线,就表示已经答应这门亲事,若不接收礼物,则表示反对。

袍吾该啦

即说媒成功后,媒人第二次到女方家,送上一包棉线,专给姑娘织作为嫁妆的统裙、包头等物。并与女方父母商定男方须出多少彩礼钱,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就目前来说:少则千元,多则六七千元,甚至一万元不等,确定了彩礼钱的数目后,双方还要交涉好嫁妆是电视、床上用品、衣柜、碾米机、打猪草机、缝纫机等。有钱的家庭还会买很多的高档电器。双方全都商量好了,媒人便向女方家的主要亲戚各送一斤半肉、一包饼,阿昌族称为“割道”,等于宣布某家的姑娘已经订婚许配人了。

碑乃拍拉

阿昌语意为“择吉日”,是确定婚姻的最后一个程序。男方父母请经师把结婚日期选好,请媒人带上一定礼物,去征求女方父母的意见。若同意,吉日就可定下,如不同意,男方父母还要另选,直到女方父母同意为止。

思瑙孔汪

传统的婚礼是结婚那天新郎要在晚上去接新娘,新郎和伙伴们要在女方寨边住一夜,半夜后,女方举着火把,背着包裹,端着里面放有各种谷物的礼盘送出新娘,然后陪同新娘走回男家,天亮时到家。这种婚俗阿昌族视为接生命之火,继生活之本,越走天越亮,取其吉利,意味深远。如今,新郎接新娘也是在晚上进行。新郎穿戴整齐,去接姑娘的那天晚上,未婚男女各一人充当陪郎陪娘,在路上,凡过桥,小伙子在桥头上要供烟丝、槟榔、小银币,这叫上“桥岗”。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来到新娘家门口,便被一张横放的大桌挡住,俗称“拦门”,桌上放着许多碗,碗内藏着蔬菜、鲜花之类,桌旁守着一群姑娘:让新郎猜碗中有何物,猜不中要罚新郎交装有礼钱的小红包,随后要请新郎唱歌,一首接一首,直唱到姑娘放行才算过了第一关。拦门的姑娘们得到的红包,便拿去买一些礼物送给新娘。
新郎一行刚跨进大门,又被另一张大桌拦住,桌上用二、三十双筷子搭成一座精巧的桥,旁边垒着一叠“莲花碗”,桌子两端各放着扎有红带的一双筷、两根葱,四、五个中年汉子和小伙子作为“守桥人”立于桌边,对新郎一伙百般盘查,“袍芒”首先要向他们送上烟、酒、肉,然后一一答复,并请对方高抬贵手,对方开心够了,便准备通过,新郎迫不及待地把桌上扎有红带的筷、葱头尾调转过来,朝岳父家堂屋走去。

新郎一伙刚走几步,一群姑娘突然将一盆盆冷水劈头盖脸泼向新郎。据说向新郎拨水可以为他洗尘,冲刷身上的晦气,吉样如意,永不生病。这种“泼新郎”是阿昌族特有的一种习俗。


降珠瓶丹久

新郎进门后的第二天早晨,新郎要下厨当帮手。并跟随去的人也要帮忙。在新娘家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成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同时,新郎要陪客人吃饭,但只能坐在一个破箩筐和竹篮上,竹篮和破箩筐上并放着刺,表示新郎要对新娘真心诚意。饭前姑娘们又要刁难、捉弄新郎,迟迟不开饭。“袍芒”还得不断用钱疏通。熬到开饭,却叫新郎非得使用一双特制的大花筷,这双筷子长达五、六尺,甚至丈余,缀满红绿叶,新郎扛着这双大花筷,稍不注意就会把碗捣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夹起一点菜。经过一番折腾后新娘身穿阿昌红衣服、统裙、围腰等。胸前挂一面镜子,用作路上避邪之用。以前新娘骑大红马,现在坐车.亲人和寨民目送新娘消失在大路尽头。新娘的母亲或正亲正戚因舍不得亲娘走,便哭着追出来。这时“袍芒”便拿一些小礼钱打发。

扎妮英汪

在鞭炮声中,接来的新娘下了马或下了车,新郎赶快迎上来,拿出一条新手帕,将另一端给新娘,牵着新娘走进正屋,这时,这身挎长刀,喜气洋洋的小伙子立刻拔出长刀,一边“砍”金竹拱门(长刀尖轻轻搭到金竹拱门上),一边用刀尖比划着姑娘的后脑壳。用长刀“砍”金竹拱门的意思是开新路,用刀尖比划姑娘的后脑壳表示驱邪。进到堂屋里,小伙子收起长刀挂在墙上,金竹扎的拱门抬进新房放在床头,像征着爱情像金竹永远长青。接着双双拜堂成亲。新娘进洞房,将装束完全换为媳妇穿戴,缠上象征媳妇身份的高包头。吃晌午饭时,新郎在一个中年男子的陪同下一桌一桌的向客人敬酒。之后,新娘又在两个妇女的陪同下向客人敬搪茶。

术麻知更娃

新娘挑清水是新娘过门后的第二天早上,一伙玩皮的小伙子将新娘叫到井边,先让新娘背上一个用草扎成的“小孩”,在新娘身上挂上筒帕之类的东西,用浓墨在新娘的脸上画男人的胡须,新娘一头挑着半桶水,一头挑着横丫十字的木柴,在人群的簇拥下挑进灶房。歇下担子,先拜灶,后拜火,接着清理堂中四周“垃圾”,然后再将身上的“小孩”抱到婆婆面前跪下说:“妈!抱抱您的大孙子,”婆婆接过“小孩”笑道:“好了!好了!”说完及时抱到新娘床上。

翻箱

新娘过门第三天,早饭后便开始翻箱,当着公婆家亲属的面,新媳妇把从娘家带来的陪嫁物逐一拿出来,放在堂前,让众人过目。这些陪嫁的价值,往往超过了婆家所付出的彩礼钱,清点完毕后,来看热闹的一大群姑娘,伙子一拥而上,各自抓起一件衣服,套在身上跑到寨边到处游转,成群的孩子跟在后面嘻闹,其中要有一个小伙子假扮妇女,跑进新房大闹一通。并让新娘身上背一个草娃娃出门去挑水。中午,大家都把穿去的衣物全部交回,新娘将其洗净晒好,三天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住四、五天又返回。这一过程算是回门。到此,婚礼即告结束,俩人开始新的生活。

综上所述,阿昌族婚俗文化意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阿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还是一个开放、淳朴、充满智慧的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其婚俗独具特色,婚姻形式多样,象征性强,婚礼上礼节多样,独特、隆重,热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编辑/银涵


    关注 国学时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