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半夏泻心汤发挥•系列医案:①吐涎下痢

 

此例化裁,功在上下,实为守中,通之顺气自然。...



《半夏泻心汤发挥·系列医案》

作者按·原方之辨半夏泻心汤,本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原方组为「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大枣、人参、甘草」。正所谓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其原方性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协调阴阳之功。主证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所致之痞证。将其方解:

君之药:半夏。半夏性辛而温,可燥湿化痰,于胃有大功,间而利脾。辛则散,则行,温则和,故而其功散结消痞、降逆止呕,一利脏腑,二利鸠尾之上气行布散腋膺。故列君上;

臣之药:黄连、黄芩、干姜。黄连、黄芩,性味苦寒,而可搏击邪热,其邪热伏,痞则消,故而双黄之功在辅上君半夏愈中阳之陷。干姜性温,温则邪散,其功在辅半夏之辛。

佐之药:人参、大枣两味甘温,甘温之味则益气,则甘入脾脏,而利脾阳。甘者,忠恳者。此甘温双味在于弥君之辛温之豁,臣之苦寒,入甘而平,而不失中,不致偏戕。

使之药:甘草性味甘平,无有烈趣,则自可为调和之职,为报使之者。且甘草本和中,于方益彰重军。

循其方,解其意,半夏泻心主以中阳之寒热平调,而消痞散结。所谓泻心,实泻心下之痞,心下乃脘,其脘已不啻胃之空腔,乃中焦。中焦失衡,则阴阳升降失,上者本清而为浊,下者本浊而清堕,中阳有失,自而寒热相混互结而痞。既已明方机与所应之证,对于中阳有失而致之证,诸如泛吐、心下之悸,脘嘈,浊阴所迫晕眩,及中火上扰心神而致不寐等,则可临症发挥,因症加减综合。

半夏泻心汤发挥① 吐涎下痢

患:张某。女。38。务农。来诊为春。

医:曾骞

主诉:泛涎吐涎年余,治多有不效。近来因饮食与户外过劳之故,突又腹痛下痢。来诊时,频泛吐稠沫,不可自主。并伴腹痛,亦有重滞欲下不下之感。近来下痢赤白。

诊察:苔薄黄,舌质淡。双部脉沉而细,重取不现。其面黄而萎,神乏,纳差。

思路:湿热内蕴,中宫失和而升降失常。药之治法,宜清热燥湿,健脾和中为上。方选半夏泻心汤作主方化裁。

一诊:

法半夏10 黄连6 黄芩10 党参12

炒白术10 茯苓20 白芍12 甘草6

干姜一片 大枣3枚 木香10(后下)

×3

反馈:下痢止,泛吐减。察之苔转薄白。

二诊:

于一诊之方中去白芍与木香,入益智仁15。再进四剂。诸症平。

方解:

此例本泛吐有时,中失故唾不摄,春又逢痢,可谓一上一下。若观表,上下症状各异,虚实夹杂。证虽异,不外乎中阻郁滞故升降失常。一者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则逆而不顺,则上泛。二者,湿邪壅滞,郁久者则化热,化之湿热则下迫肠道,又六淫外侵,内外相结,故而增痢。其痢赤白,显寒热之争所泻间色。泛涎者,其中宫已亏有损,生化乏力,外邪与内反自然内功不抵。

方用半夏泻心汤,为清热燥湿,健中。一诊之方入白芍与木香,白芍者缓急止痛之用,木香者调畅之用。白术与茯苓,复健脾胃配伍惯用。如此化裁,利中阳,复升降。二诊,腹痛既去,白芍可除,防白芍苦酸触其脾胃伤中。木香性温,温不可过,过则伤阴,一诊以行壅滞之功与白芍同用去腹痛,既已有功则止,防温过伤阴。二诊益智仁,意在此味温脾之功摄唾。此例化裁,功在上下,实为守中,通之顺气自然。

曾 字

于一芥屋

(配图-冷温磨印:《风眠》/曾骞 作)

关于作者:



弹指而止风,抬手可扫码:


    关注 请风停下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